奔馳F400的特點
外觀:動感的語言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F400都仿佛是壹位進入狀態的運動員。車身的每壹個板件都體現著張力和肌肉的力量感,嚴謹而又不失活躍。如羽翼壹般外張的翼子板和20°外傾的車輪更加強了這種感覺。氙氣放電和光纖技術使大燈可以做得很薄,並且不必拘泥於車身的某壹個部位,這就給了設計師充分的想象空間,使他們能把大燈做成前翼的壹部分,猶如壹雙炯炯有神的吊眼。為了體現奔馳跑車的傳統,車頭的三叉星徽標做得很大,並成為前臉最突出的部件。
箭形的車頭曾是早期奔馳銀箭賽車的顯著標誌,現在又出現在SLR、SLA和F400上,既是壹種懷舊情結,又是壹種突破常規的創新設計。鷗翼式車門是奔馳歷史上另壹個引以自豪的設計,50年前的300SL不僅成為汽車設計史上的經典,更開創了壹個成功的車系--SL跑車。多年來,奔馳的設計師壹直試圖再現這壹構思,但有兩個問題困擾著他們:壹是不能簡單地重復300SL的設計,二是上掀的鷗翼式車門在翻車時無法打開,這在安全倍受關註的今天是絕對不容忽視的。依靠新技術,他們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壹套精密的連桿和液壓機構使車門直接從車身上伸出,不再依賴車頂的鉸鏈。
內飾:高科技與人性化的結晶
F400內飾設計的原則是:技術就是技術,它不需要修飾,也不應成為刻意炫耀的奢侈品。
F400的內飾給人最初的印象是壹部純粹的行駛機器,尤其是變速器手柄附近,無論形狀、色澤還是質感,無不讓人回想起上個世紀20年代的古典跑車,老式的推拉式空調控制桿更強化了這種懷舊的感覺。但細細品味,又讓人感到無處不流露出強烈的現代感。來自意大利Como和德國辛德芬根的造型師在奔馳的設計室裏用他們的靈感為這個輪子上的雕塑完成了內部裝修。和外觀壹樣,內飾同樣充斥著鷗翼的主題,尤其是儀表板通過造型和色彩的處理,仿佛它與內飾部件沒有聯系而飄在半空,而這恰好與車頭和翼子板的鷗翼造型遙相呼應。
古典與現代在F400車上巧妙地融合在了壹起:座椅的造型沿襲了20年代的風格,而材質卻是目前最先進的碳纖維;造型古樸的變速桿下面隱藏著SEQUENTRONIC順序式自動/手動壹體化變速器。窄窄的前風擋玻璃看上去和早期的跑車如出壹轍,但造型卻是經過計算機設計及風洞試驗的,即使在高速行駛時也能有效地遮風擋雨。
由於F400要面對各種復雜的氣候及路況,而上面又沒有頂棚,因而內飾的耐久性能就顯得尤為重要。F400的內飾是全天候的,它不僅防塵、防水、耐磨損,抗老化性能也十分出色。
可變傾角懸架:底盤的革命
目前汽車上的主銷後傾、車輪外傾、車輪前束等幾何參數都是固定的,它們只是在某些行駛狀態下是最佳值,但由於車子的狀態千變萬化,而這些參數值不能動態地調整,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車輛操控性能的提高。F400在前懸架方面的改進是革命性的,它的上半部分是壹個非常結實的鉸鏈,下半部分是壹個強有力的液壓活塞,在電腦的控制下,活塞帶動推桿伸出或縮進,就能動態地改變車輪外傾角,這壹設計極大地提高了車輛轉彎時的側向力。F400的車輪和輪胎也與眾不同,它們的外表面不再是傳統的圓柱形,而是近似圓錐形,當車輪的外傾角改變時,輪胎的接地面積也在發生變化。更令人叫絕的是,當車子直線行駛時輪胎的外觀尺寸是255/35R19,而當車輪外傾角達到最大值20度時,車輪的外觀尺寸也相應地變成了244/45R17。為了進壹步提高轉彎時車輪的附著力,輪胎表面的不同區域與地面的摩擦系數也不相同。所有這些改進使F400在急轉彎時的側向加速度最高可以達到1.28g,而在此之前的SLK跑車最高只有1g,相應的,每只輪胎在轉彎時可以提供高達7.8kN的側向推力,這些數據不僅遠遠高於壹般跑車,就連許多超級跑車也望塵莫及。
在過去的5年時間裏,奔馳車已經完成了全系列車型的換代,從過去那種穩重有余、活潑不足變成了現在的兼顧古典與現代、沈穩與活力的造型。F400的問世,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未來奔馳車的造型趨勢。至於它所暗示的下壹代跑車能否再現當年300SL的輝煌,還需要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