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的師傅須菩提祖師的來歷?
世人皆道無蹤影,豈曉原為三合壹
——也話仙苑信仰文化之“菩提老祖”的形象
安溪縣梁文化研究會
正當眾人在為《西遊記》孫悟空的師父——菩提祖師是何人而眾裏尋他千百度時,殊不知,“驀然回首,卻在泉州仙苑處”。原來,在安溪縣仙苑村的菩提殿——“龍須殿”供奉菩提老祖——《西遊記》菩提祖師的原型。
壹、為何稱為“父系”師父
在《西遊記》的普及下,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兩個師傅,壹個為菩提老祖,壹個為唐僧。其中,菩提老祖教會了孫悟空武藝,並初步塑造孫悟空的“父系”性格。且看《西遊記》如何描述:
祖師說:“也罷,妳要學那壹般?有壹般天罡數,該三十六般變化;有壹般地煞數,該七十二般變化。”悟空道:“弟子願多裏撈摸,學壹個地煞變化罷。”祖師道:“既如此,上前來,傳與妳口訣。”遂附耳低言,不知說了些什麽妙法。這猴王也是他壹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在這裏,很多人誤解孫悟空學的是地煞本領。其實,天罡數和地煞數並不是指天罡本領和地煞本領,而是三十六式和七十二式的指代手法。所以,這裏是“天罡數”、“地煞數”,也就是指壹個數目,三十六式和地煞七十二式,而並非天罡道法和地煞道法。)
由此可知,他並沒有滿足孫悟空長生不死的欲望,而是教會了孫悟空十八般武藝和七十二般變以及筋鬥雲,這些都是些打鬥護身躲災的本領。在這武藝教學中塑造了孫悟空勇猛剛毅的性格。而後來,孫悟空隨唐僧西去取經,則在唐僧的諄諄教誨下,學會為人處世的細節(更類似慈母般的苦口婆心教育的細節),這是外話,暫且不提。
二、菩提老祖和《西遊記》的關系
關於菩提老祖的身世之謎,眾多興趣者進行了探索,有不少人認為是《封神演義》的準提道人。其實,眾所皆知,《封神榜》著述時間後於《西遊記》,且其中詩詞描寫與《西遊記》相去不遠(是否抄襲不得而知),那麽,或許以《封神演義》來論證闡明《西遊記》中的人物,則顯然有點勉為其難了。
其實,吳承恩的《西遊記》中菩提老祖還是有根據的,這就是仙苑梁氏供奉的菩提老祖。這菩提老祖從何而來?
隋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天竺高僧夢凡阿科來到我國的福建。因當時朝廷下令“屠僧”,所以他便從南少林擇巖於象運山,見風光甚好,便在此搭了間小廟,長住下來。之後,安溪縣壹帶信仰,今猶有菩提祖師的“龍須殿”。由此可見,菩提祖師在隋朝(甚至有可能更早)就已經在中國傳播開了。
而《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簡歷:(約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號射陽。漢族,淮安府山陽縣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樅陽高甸,故稱高甸吳氏。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自幼敏慧,博覽群書,尤喜愛神話故事。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長興縣丞。殊途由於宦途困頓,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述。
可見,在著述的時間上,晚於菩提老祖傳說在福建的傳播。或許,有的人要質疑,這是在福建傳播,並不能確定在淮安的傳播。其實,福建,簡稱“閩”,“閩”字,開門見大蟲,大蟲即老虎。作為南蠻的僻塞之地都傳播開了,何況中原?且夢梵阿科是因為避難才到福建的。
同時,在宋朝年間,“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的泉州,民間也早已有菩提老祖和孫悟空的故事。而在泉州的開元寺東西塔之西塔(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證法師改建的石塔。)中就有雕刻著齊天大聖石猴(比西遊記早300年),現在還可以看到。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小說人物會在同個區域出現,乃至在壹本小說中聯系在壹起,是否意味著什麽?因而,《西遊記》的作者在眾多的神話傳說中擷取相應故事,同時,也極有可能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
三、仙宗本領深若何
吳承恩在以此為原型進行創作,其中的描述則有可能更接近於那時對於菩提老祖的信仰傳說。如若是,菩提老祖則是壹個儒釋道的三體和壹者。且看《西遊記》中的描述:
壹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
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說壹會道,講壹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壹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祖師道:“‘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旁門皆有正果。不知妳學那壹門哩?”悟空道:“憑尊師意思,弟子傾心聽從。”祖師道:“我教妳個‘術’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術門之道怎麽說?”祖師道:“術字門中,乃是些請仙扶鸞,問蔔揲蓍,能知趨吉避兇之理。”悟空道:“似這般可得長生麽?”……
祖師又道:“教妳‘流’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又問:“流字門中是甚義理?”祖師道:“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祖師道:“教妳‘靜’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靜字門中是甚正果?”祖師道:“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祖師道:“教妳‘動’字門中之道如何?”悟空道:“動門之道卻又怎麽?”祖師道:“此是有為有作,采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制,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
可見,菩提祖師精通三教諸子百家,法力無邊,卻只是在深山洞中隱匿授徒。而不是只屬於道家或者佛教,而是集諸子百家,尤其儒釋道的高人。
不是天竺僧人傳播過來的嗎?怎麽會東土的儒家、道家的本領?這確實是令人疑惑的地方。首先,文學藝術來源於生活。這或許和作者的經歷有關系,因而在著述中寄托著作者的理想。其次,作為民俗信仰中,儒佛道在中國早已融合。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則更顯示出菩提老祖的特殊性。在中國神佛體系中,能“吃透”三教的神仙、佛並不多,比較熟悉的有諸如關羽,因為忠義,而在三教中受封。而菩提老祖雖無受封,卻因道法而被傳頌開,則是壹個特例。
四、菩提老祖接地氣
在神佛體系中,有莊嚴、慈善等各種形象表現。菩提老祖體現了接地氣。大家看看他傳授的徒弟:
……
猴王道:“妳不是神仙,如何說出神仙的話來?”樵夫道:“我說什麽神仙話?”猴王道:“我才來至林邊,只聽的妳說:‘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黃庭》乃道德真言,非神仙而何?”樵夫笑道:“實不瞞妳說,這個詞名做《滿庭芳》,乃壹神仙教我的。那神仙與我舍下相鄰。他見我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教我遇煩惱時,即把這詞兒念念,壹則散心,二則解困,我才有些不足處思慮,故此念念。不期被妳聽了。”……
這弟子是樵夫野老,因蒙他傳授過壹曲《滿庭》,便能夠在“家事勞苦,日常煩惱”時“散心、解困”。他座下的弟子絕大多數當是俗子凡夫。所以,菩提老祖並不因為本領高而顯得不可攀、不能及,而是壹個似有似無、惠及眾生、隱在世間的“大隱隱於市”的高士、尊者。
附1(2005年01月14日03:59 東南早報):1980年,日本北海道大學的中野美代子教授根據宋代閩文獻最早的有關記錄,以及泉 州開元寺東西塔上的猴行者形象等研究結果,首次提出“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傳說源於福建,當時在學術界引起很大反響。黃真真介紹,當時中野美代子到泉州時,仔細考證了開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和唐三藏浮雕。
史料記載,現存泉州開元寺內的西塔,是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寺僧自證法師改建的石塔。石塔第四層東北壁上有壹尊猴行者浮雕,而南面壁上則有壹尊唐三藏浮雕。
黃真真稱,這兩尊浮雕說明早在宋代,猴行者與唐三藏的傳說就在福建泉州壹帶廣為流傳;而西塔的建造時間比《西遊記》早300年,所以《西遊記》裏面的故事很有可能取材於流傳在泉州壹帶的傳說。
有關史料對開元寺西塔猴行者形象的描述為:猴頭人身、尖嘴鼓腮、圓眼、凹鼻、目光有神;頭戴金箍,腦後有壹發髻翹起,耳輪穿環,上身穿皮毛直綴,項懸大鏈珠垂到腹下,腿上紮綁帶,腳穿羅漢鞋;腰左掛葫蘆和壹卷《孔雀王咒經》,衣袖卷至上臂,肌肉隆起富有力感;左手握鬼頭刀,刀尖指向右上角,右手屈胸前拇指和食指撚著壹顆念珠,左肩上角有壹尊小佛像,右上角刻有猴行者三個字。
附2:“隋唐時,福建已有了猴精崇拜”。(福建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所長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