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從哪壹年開始的?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是從哪壹年開始的?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發揚科學精神, 向科學家們致敬。

 2016年國務院批復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30日設立為“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今天,全國科技工作者們迎來了自己的第二個節日。據科學技術部今年3月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我國科技人力資源數量總量已達到8327萬人。

“中國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發現者屠呦呦……與這些享譽中外的科學家們相比,在南粵大地上同樣湧現了許多為中國科技事業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鄒伯奇、詹天佑、黃旭華……今天就為大家梳理出其中四位科學家的故事。

 “中國照相機之父”鄒伯奇

鄒伯奇(1819年-1869年),佛山南海黃岐人,被稱為中國照相機之父、百科全書式學者。他發明了中國第壹部照相機,著有《攝影之器記》。他還研制出數學工具比例規、指南尺等。他創制的“七政儀”證明了地球和各大行星繞太陽運行,駁斥了“天動地靜說”。

17歲那年,鄒伯奇看《夢溪筆談》,書中的光影理論引發了他的興趣,繼而開始研究透鏡成像。1844年,他制造出“攝影器”,後來將此改進成照相機,發明了中國第壹部照相機,並以波板攝影術最早成功拍攝人物肖像。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1919年),佛山南海人,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技術之父。詹天佑還創辦了中華工程師學會,致力於工程技術的著述和標準的制定。

1872年,年僅12歲的詹天佑在美國完成了小學和中學課程並考入美國耶魯大學雪非爾德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專修鐵路工程。

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歷經4年,詹天佑設計出“人”字形線路,成功修築京張鐵路。整條鐵路較原計劃提前兩年,總費用也只有外國承包商索價的五分之壹。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黃旭華,1926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中國第壹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譽所長。1949年,黃旭華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造船系。

1958年,黃旭華被召集至北京,開始我國第壹代核潛艇的論證與設計工作。1970年12月26日,中國第壹艘攻擊型核潛艇順利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國第壹艘核潛艇被命名為“長征壹號”,正式列入海軍戰鬥序列。1981年4月,我國第壹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成功下水。

1988年下半年,中國第壹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完成水下發射導彈試驗,意味著中國真正具備了水下核反擊能力。

1987年,上海《文匯月刊》刊登報告文學《赫赫而無名的人生》,講述中國核潛艇總設計師的人生經歷。由於嚴格的科研保密制度,三十年間黃旭華幾乎與家人失聯。黃旭華把雜誌寄到家中,得到93歲老母親的諒解。

 世博會“中國館之父”何鏡堂

何鏡堂,1938年出生在廣東東莞,以“中國館之父”聞名於世,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曾主持設計深圳市科學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等。

1983年,45歲的何鏡堂放棄了在北京穩定的職位,回到廣州,在華南工學院從事建築的設計、研究與教學工作。回穗後,何鏡堂參與深圳科學館設計競賽並壹舉中標。深圳科學館相繼獲得了國家建設部1989年優秀設計二等獎、廣東省優秀設計二等獎等多個榮譽。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何鏡堂院士中標並擔綱總設計師主持工作。他選擇傳統沈穩的中國紅作主色調,以“東方之冠、鼎盛中華、天下糧倉、富庶百姓”的16字設計理念,集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深厚積澱。

來源:華夏經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