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刺繡是怎麽形成?
刺繡是我國民間工藝之壹,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四川的蜀繡等因為刺繡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我國四大名繡。
粵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繡和潮州刺繡兩大派系。潮州刺繡簡稱為潮繡,主要包括以潮州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唐代蘇鶚的《杜陽雜編》記載:785年,南海奇女子盧眉娘在壹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點劃分明,細如毫發”。
秦、漢時,潮州曾隸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縣,故上文之“微繡奇女”,其籍裏應屬南海縣。不過唐代嶺南繡藝既已如此精細,同處壹道的潮繡也應毫不遜色。
至明代,刺繡已經是潮州婦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戲文1566年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繡”壹出,寫五娘在閨中思念戀人陳三,婢女益春請她刺繡解悶。
潮繡在明朝民間已經非常普及,民間用的枕頭巾、手帕、被、鞋、衣服以及官服、官袍等都可以看到潮州繡花。民間的迎神賽會,祭祀的神袍,不但數量多,而且工藝精美,這時縣府衙門已經設立了專職繡花匠,說明明朝時期潮繡已經非常發達。
潮繡就是在這樣壹種厚實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時期,本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為潮繡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烈,與此並生的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對刺繡的需求,以刺繡為業的店鋪應運而生。
潮州的刺繡工藝開始商業化。而商品競爭又促使刺繡藝人用心鉆研技藝,並學習吸收外地繡種的長處,潮州的刺繡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鮮明又比較穩定的風格特征。潮繡這壹流派於是形成。
精美的潮州刺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