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維和部隊總司令是誰
來自中國的趙京民少將在西撒哈拉首府拉尤恩正式就任聯合國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團(簡稱“聯合國西撒特派團”)軍事部隊指揮官,成為聯合國維和部隊中的首位中國司令。日前,因公出差的趙京民少將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暢談維和人員的苦與樂。
趙京民說:“聯合國秘書長任命我接任聯合國西撒特派團軍事部隊指揮官的職務,主要是聯合國對中國17年來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充分肯定,也是對中國軍人素質能力的充分認可。”
[ 轉自鐵血社區 / ]
自1990年首次派遣5名軍事觀察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以來,中國先後參加了聯合國17項維和行動,累計派出維和軍事人員8880多人次。現有1648名官兵在聯合國10個任務區和聯合國維和部隊執行維和任務。
曾作為首批軍事觀察員常駐西撒哈拉的趙京民說,事隔16年再次回到西撒哈拉,任務區的自然環境依然極其惡劣,但維和部隊的生活環境有了改善,比如住上了帶空調的帳篷,洗上了熱水澡,這些在我們當年維和的時候是不敢奢望的。
趙京民介紹說,西撒特派團維和部隊***有230多位軍事觀察員,他們分別來自27個國家。除司令部以外,任務區分設9個隊和1個聯絡處。西撒哈拉面積26萬多平方公裏,維和人員主要沿著漫長的沙墻東西兩側設點,對沖突雙方進行停火監督,並協調有關事務。
“我上任以後,首先走遍了全部所屬支隊,通過下點巡查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兩個月來,我走訪了沖突雙方的高層,拜訪了有關國家的使館,”他說
趙京民認為,維和人員需要正確理解維和行動的精神,嚴守聯合國紀律,恪守中立,與沖突雙方及時溝通,不斷增進互信。為此,他要求司令部及其所有下屬人員認真學習和研究聯合國有關西撒哈拉問題的多個決議,以及聯合國秘書長的相關報告和聯合國與有關各方簽署的協議。他說,只有深刻領會這些文件精神,維和人員才能把握好政策,更好地監督停火。
趙京民說,在西撒哈拉執行維和非常艱苦。每個觀察員每天都要外出巡邏三次,壹次巡邏最遠達數百公裏。部隊地面巡邏總距離平均每月超過10萬公裏。他說:“為了有效監督停火和觀察情況,我們實行24小時巡邏制,經常在戈壁灘上露營。過去我執勤時,在巖石下搭張行軍床,鉆進睡袋就是壹覺;現在他們執勤配發了野營帳篷,有時也睡在車上。”
[ 轉自鐵血社區 / ]
趙京民說,在戈壁和沙漠上值勤和宿營,會遭遇劇毒的沙漠蝰蛇與毒蠍。然而更危險的則是散布在任務區的上百萬顆地雷和未爆炸物。17年來,***有16名維和人員在任務區以身殉職。
“我們觀察員外出巡邏乘坐的都是民用吉普,沒有任何裝甲保護。為了安全起見,不少觀察員搞起了‘發明創造’,把防彈背心當椅墊,坐在身下。因為流彈不用防,如果真的碰上了地雷,坐墊上的防彈背心多少能抵擋壹點彈片,”他說。
趙京民介紹說:“當地的水質非常惡劣,重金屬含量嚴重超標。任務區駐點洗漱用的都是井水,用這種水洗頭,抹上香皂以後,壹搓感覺就像頭發上了蠟,滿頭頭發直立起來,抹不下去,而且長期使用這種水容易造成大量脫發。”
在談到中國軍事觀察員時,趙京民說,現在中國軍事觀察員***有13名。他們普遍素質高,紀律嚴明,工作成績優異,在整個任務區受到壹致好評。所有中國軍事觀察員在服務3個月後,都獲得了聯合國頒發的“聯合國維和勛章”。
在13名中國觀察員中,有4人在司令部工作,其中1人擔任司令軍事助理、1人擔任後勤處處長、1人擔任人事處副處長、1人擔任地理信息處的參謀。除了在司令部工作的以外,9名中國觀察員分布在6個駐點,有些點只有1名中國觀察員。
趙京民說,作為壹個團隊,中國軍事觀察員之間非常團結。雖然來自國內不同單位,但他們真正做到了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 轉自鐵血社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