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是什麽省的簡稱
湖北,省會武漢,位於華中,交通發達,有三峽大壩等建築.
問題二:鄂和豫分別是哪個省的簡稱? 鄂是湖北。。。豫是河南
問題三:鄂是中國哪個省的簡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壹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中文名稱: 湖北省
外文名稱: Hubei Province & Hu-peh Province
別名: 鄂,楚,荊楚,荊襄,江漢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單位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11地級市/1自治州/3直管市/1林區
*** 駐地: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5號
電話區號: 027、0710至0728
郵政區碼: 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部,長江中遊,洞庭湖北
面積: 18.59萬平方公裏
人口: 57237740人(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黃鶴樓、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
機場: 天河/三峽/劉集/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 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等
車牌代碼: 鄂A至鄂S
主要城市: 武漢/宜昌/襄陽/黃石/十堰/荊州
省委書記: 李鴻忠
省長: 王國生
GDP: 19594.19億元(2011年)
人均GDP: 5285美元(2011年)
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壹於楚。
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鼎北、西南各壹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幹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壹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壹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壹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壹直屬於五代,......>>
問題四:鄂簡稱是什麽 1、湖北省簡稱鄂。
2、簡介
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是武漢市,位於中國中部偏南、長江中遊。湖北介於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東連安徽,東南鄰江西、湖南,西連重慶,西北與陜西為鄰,北接河南。湖北東、西、北三面環山,中部為“魚米之鄉”的江漢平原。
湖北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國內陸重要的空港。長江自西向東,橫貫全省1062公裏。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潤澤楚天,水網縱橫,湖泊密布,湖北省因此又稱“千湖之省”。
湖北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始祖炎帝的故裏在湖北。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長達800多年的歷史中,耿造了楚文化。
3、著名景點
黃鶴樓、武漢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隆中風景區等。
問題五:為什麽湖北省簡稱鄂 北省的簡稱“鄂”,固然源於隋朝開皇九年改郢州為鄂州的治所而得名,但更最主要是因為春秋時楚王熊渠將中子紅封在今鄂城所熟知,至於說“鄂”是因為與壹個以鱷為名的古國有淵源關系則鮮為人知。
據七秩齡童考證:大約4000年前,揚子鱷廣泛分布於黃河和長江流域,其時在山西汾河流域就盛產壹種“汾河鱷”,而鄰近汾河的今山西鄉寧縣在商代就建有壹“鄂侯國”,以捕鱷為業,商紂王時封為三公,以“鄂”為國號。其縣至今尚有鱷山(又名鄂山),鄂水,鄂谷等地名。由於古鄂國地近晉都(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改國名為“晉”),周成王時被兼並,故《世本》載有:“唐虞侯居鄂”,不得已鄂國的遺民南逃至今河南洛陽邙山的鄂裏阪定居,但此時的成周強盛,虎視眈眈,鄂國被迫再往南遷至今河南南陽壹帶,史稱“鄂”或“西鄂”。周夷王時,周鄂交惡,周、虢聯軍出兵征鄂,鄂人只好再次南遷到今湖北梁子湖畔的“鄂城”(今大冶有鄂王城遺址,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定居下來,史稱“東鄂”。
梁子湖畔川澤交錯,山林茂密,雖然周廷壹時間鞭長莫及,誰料到楚國熊渠勢力的強盛,竟發展到長江中遊古鄂國的疆域,以至於周夷王八年(前877年),楚熊渠攻滅鄂國,以此為別都,故《史記?楚世家》載有:熊渠“乃興兵伐庸、楊粵,乃至於鄂”,從此東鄂屬楚。熊渠占領東鄂後,仍以鄂為國名,封其三個兒子中的第二個兒子紅為鄂王。熊摯紅稱王不久,因畏於周厲王的征伐,雖自動去了王號,卻同時營造了規模宏大的“鄂王城”,時在公元前840年。此時的“鱷”字,也由魚字偏旁改為“邑”字旁,就變成為城市的名稱“鄂”了。這就是湖北簡稱的由來。及至熊渠卒,熊紅嗣位,仍居鄂;傳六王至熊?@猶居於此,為楚之國都。曾在此出土了熊?@鑄“夜雨楚公鐘”(宋政和三年出土)。古鄂國被楚國消滅了,但其遺民子孫,仍以國為姓,便姓鄂 ,後來成為“巴中七姓”之壹的大氏族。這是後話。
問題六:鄂是哪個省會的簡稱 30分 鄂是指 湖北省,不是指省會城市
問題七:鄂是哪個省的簡稱? 湖北省
問題八:湖北為什麽簡稱鄂? 湖北簡稱“鄂”,緣於省會城市武漢市之武昌,自隋代起曾多次被稱為鄂州。而鄂州又與鄂王城有著直接的歷史淵源。
據原大冶壹中副校長鄒天福研究亥述:鄂王城是遠古時期鄂氏族所建諸侯國都城;有文字記載,夏商時代的鄂國和兩周時期楚公的第二個兒子鄂王,都在這裏建都;春秋時期,鄂王城作為楚國的國都持續200余年,直到楚文王熊貲遷都至郢。
秦統壹六國後,先後在今鄂王城城址所在地及鄂州市設縣,縣名為“鄂”;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州建都,改鄂王城為鄂縣。因鄂王城東南約10公裏處有武昌山,遂取“以武而昌”之義,改鄂縣為武昌縣。這也是武昌的最初來源。到隋朝,鄂王城日益衰落,鄂州州治首次設在江夏,也就是今天的武昌。從此,今之武昌多次被作為鄂州首府,到清代,湖北便簡稱為鄂。
穿過浩瀚的歷史煙雲清晰可見,如今只剩幾段殘垣斷壁的鄂王城城址,正是湖北稱為“鄂”真正意義上的來源。
問題九:家鄉湖北為什麽叫湖北?簡稱是什麽? 湖北省(Hubei Sheng) 簡稱鄂。在長江中遊,洞庭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宋初置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之名始此。元代江南部分屬湖廣行中書省,設有荊湖道宣慰司,簡稱“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命名,因省會武昌在唐、宋時稱鄂州,故亦簡稱“鄂”。
問題十:鄂是中國哪個省的簡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
鄂:中國湖北省的別稱。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壹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武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即江夏),故湖北簡稱“鄂”。
中文名稱: 湖北省
外文名稱: Hubei Province & Hu-peh Province
別名: 鄂,楚,荊楚,荊襄,江漢
行政區類別: 省級行政單位
所屬地區: 中國華中
下轄地區: 11地級市/1自治州/3直管市/1林區
*** 駐地: 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洪山路5號
電話區號: 027、0710至0728
郵政區碼: 430000至443000
地理位置: 中國中南部,長江中遊,洞庭湖北
面積: 18.59萬平方公裏
人口: 57237740人(2010年)
方言: 西南官話,江淮官話,贛語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著名景點: 黃鶴樓、東湖、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
機場: 天河/三峽/劉集/許家坪機場
火車站: 武漢站、漢口站、武昌站等
車牌代碼: 鄂A至鄂S
主要城市: 武漢/宜昌/襄陽/黃石/十堰/荊州
省委書記: 李鴻忠
省長: 王國生
GDP: 19594.19億元(2011年)
人均GDP: 5285美元(2011年)
湖北歷史悠久。夏王朝時期,夏文化的影響已經到達江漢地區。商朝建立後,湖北即納入商的版圖。西周時期,湖北境內已出現諸多小國,春秋戰國時期,南方諸國逐漸統壹於楚。
秦始皇統壹中國(公元前221年)後,廢除分封,實行郡縣制,湖北大部屬南郡,西北鼎北、西南各壹部分屬漢中、南陽、長沙、黔中和九江郡,並置若幹縣。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湖北大部屬荊州刺史部,東漢(25~220年)沿置南郡、南陽郡、江夏郡以及漢中郡、廬江郡等。
三國(220~280年)時期,魏、蜀、吳爭奪荊州,後魏、吳分置江夏郡、武昌郡、南郡、宜都郡、建平郡、武陵郡、長沙郡、襄陽郡、南陽郡、南鄉郡、義陽郡、魏興郡、新城郡、上庸郡等。
兩晉(265~420年)時期,湖北大部分仍屬荊州之江夏、襄陽、南郡、建平、宜都、義陽、南鄉、南陽、上庸、新城以及南平、長沙、天門、武陵、魏興等郡,開始僑置州、郡、縣。
南北朝(420~589年)時期,湖北主要屬南朝範圍,仍設州、郡、縣,僑置州、郡、縣增多,變更頻繁,建制紊亂。
隋朝(581~618年)統壹全國後,先撤銷僑置州、郡、縣,隋大業三年(607年)又行恢復。今湖北除西北部分和東部壹隅外,絕大部分屬荊州,統領南郡、夷陵、競陵、沔陽、清江、襄陽、舂陵、漢江、安陸、永安、江夏等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江夏郡曾壹度改稱鄂州,治江夏,後來鄂州又成為治所。今湖北簡稱鄂即源於此。
唐代(618~906年)初,全國分為十道,後增至十五道。湖北西部為山南東道,東部為淮南道,東南部為江南西道,西南部為黔中道。改江夏治鄂州,並改京山、富水置郢州,另有襄州、隨州、均州、房州、峽州、復州、全州和蘄州、安州、黃州以及沔州等十五州。後設山南東道節度使、荊南節度使、武昌節度使,分領各州。
五代十國時期(907~960年),湖北境內的襄、均、房、隨、郢、復、安七州壹直屬於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