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壹篇與環境相關的論文,3000字左右,謝謝!
收稿日期: 2006 - 07 - 01 論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的 客觀必然性及其根治途徑 畢學雲,張智婷,郝明亮,李吉利,李瑞平 (河北小五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蔚縣075700) 摘要:在簡要介紹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客觀必然性,認為西 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人口壓力、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技術的濫用和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是 主要原因,提出根治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本出路在於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產和可持續消費。 關鍵詞:工業革命;生態環境危機;客觀必然性;根治途徑 中圖分類號: X171. 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 - 3356 (2006) 05 - 0048 - 03 1 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現狀 18世紀中葉以蒸汽機的發明所引發的工業革命,使 人類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文明水平都得到了極大提高。但 與此同時,工業革命也帶來了壹系列的生態和環境問題, 引發了人類史上空前的生態環境危機,對當代人類的生 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這些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 主要表現為水(藍色)危機、糧食(綠色)危機、人口危機、 荒漠化、物種危機、生態死亡、臭氧層危機、大氣汙染、極 地汙染、核汙染、生化汙染、基因炸彈(人種危機) 、全球變 暖,等等。 聯合國發布的《千年生態環境評估報告》指出,過去 50a中,由於人口急劇增長,人類過度開發和使用地球資 源,壹些生態系統所遭受的破壞已經無法得到逆轉。報 告說,地球自然資源每年提供價值15萬億英鎊的物產, 如新鮮的水、清潔的空氣和魚等,但是人類活動破壞大約 2 /3提供上述資源的生態環境,包括濕地、森林、菜地、河 流和海岸等。目前,地球上10% ~30%的珍稀野生動物 瀕臨滅絕; 24個生態系統中的15個正在持續惡化。大約 60%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服務行業,如飲用水供應、漁 業、區域性氣候調節以及自然災害和病蟲害控制等,無法 進行可持續性生產,前景每況愈下。 報告認為,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危及人類健康與長久 發展。如果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生態環境就有可能 發生突然變化,將導致水資源質量發生突變,新的疾病蔓 延,沿海地球海洋生物死亡,以及地球氣候出現異常變 化。 2 生態環境危機的客觀必然性 今天當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將人類推到生死存亡 關頭之時,只有對造成生態環境危機的原因進行深刻的 反思,方能探尋到解決環境危機的出路。關於環境危機 的主要原因,眾說紛紜,莫衷壹是,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 見智。據巴裏·康門勒(Barry Commoner)教授的歸納,主 要有這幾種見解: ①“富裕說”,認為富裕社會的廢棄物 太多,還不如雖貧窮但與環境相和諧的窮人社會。②“進 取意識說”,認為問題的原因在於人類的內在進取意識, 認為人類是地球上最殘忍的物種。③“人口說”,認為環 境危機是人口太多的緣故。④“教育說”,認為人類所受 的教育使人日益變得非人,變成不懂得為什麽要愛自然。 ⑤“宗教說”,認為原因在於基督教的自然存在的唯壹目 的是服務於人類的信條。⑥“需求說”,認為汙染的原因 不在工業界而在公眾過旺的物質需求。⑦“技術說”,認 為原因在於以盈利為唯壹目的的、失去控制的技術發展。 ⑧“利潤說”,認為原因在於毀壞環境比保護環境更容易 獲得利潤。⑨“政客說”,認為由於制定和執行環境政策 的政府機關被親工業界的政客所把持,使得那些機關癱 瘓無力。⑩“社會制度說”,認為原因在於資本主義的社 會制度。 上述各說雖具有壹定的合理性,但都不夠全面、深 刻,不能切中生態環境危機根源的要害。筆者認為,造成 生態環境危機主要有如下這些原因: 2. 1 西方式社會文化的主導 工業革命導致的環境危機、生態沖突這些問題跟西 方式的社會文化理念有密切的關聯。西方文化有3個顯 著特征:強調競爭與征服;漠視和諧,不僅僅漠視跟自然 的和諧,還漠視跟其它社會、其它文化的和諧;無限制地 利用物質,認為資源永遠無限。工業文明開采挖掘出地 底深處的幾百種礦產資源,將其轉化為人類可支配使用 的財富,支撐了人口新壹輪的膨脹。其主要特征是:以毀 壞自然的方式征服和利用自然;個人自由與財富消費至 上;解除宗教和倫理對人的控制等等,這些要素構成了傳 ·48·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統工業文明的主流意識形態。整個二十世紀,人類消耗 了1420億t石油、2650億t煤、380億t鐵、7. 6億t鋁、4. 8 億t銅。占世界人口15%的工業發達國家,消費了世界 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氣、50%以上的重要礦產 資源,全球各國各民族間出現嚴重的不平衡。目前,全球 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僅為1400多億噸,按目前產量,靜態保 障年限僅40a;天然氣的剩余可采儲量為150億立方米, 靜態保障年限僅為60a。與此同時,地球環境遭到嚴重汙 染,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森林銳減、物種毀滅、氣候變 暖、荒漠擴大、災害頻發,壹場全面的危機擺在人類面前。 2. 2 人口壓力 如前所述,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是壹個最大的生 態系統,它有著自己的負載閾限。而處在生物圈中食物 鏈最高位的人口的迅速增長,使生物圈的負載能力已達 到了極限,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認為,如果 聽其自然,人口增長會呈現幾何圖式(2、4、8、16?) ,而 人類所需食物的增長最多是算術方式(1、2、3、4?) ,最 後的結局當然十分悲慘。據悉,世界人口在有公元紀元 以來的第壹個1000a裏,只有3億人。而在第二個1000a 裏,就猛增至約60億人。在這第二個1000a裏,世界人口 有過兩次大的增長。第壹次發生在工業革命期間, 從 1750年到1900年的150a間,世界人口從原來的8億增至 17億。這期間的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西方工業化國家。 1950年以後,世界人口進入第二次高速增長期。從1950 年到1981年,世界人口從25億猛增至50億。31a裏人口 就猛增了1倍。在此期間,人口增長主要發生在發展中 國家,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大大高於發達國家。更有 甚者,在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與貧困的擴大是同步 的。 2. 3 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 人類社會的發展,壹時壹刻也離不開地球的自然環 境。然而,人類在改造自然環境的進程中,只知道壹味地 向大自然索取和掠奪,卻沒有認識到地球承載人類生存 的能力,取決於它能提供的生命支持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人類發展的過程是壹個不斷改變“自然生態系統”的過 程,這個系統的發展既有利於人類的壹面,也存在著不利 的壹面,即過度耗竭自然資源和破壞自然生態系統,最終 將導致人類的不可持續發展。 人類造成的生態環境退化有三個途徑: ①非生物資 源的消耗(地球上不可更新資源是有限的,是可耗竭的) 。 ②向環境的排放(汙染和廢物排放往往超出環境的自凈 能力) 。③生物量的損失(可更新資源的使用速度大於更 新速度) 。 因此,可以說,是人類活動產生的總壓力超過了地球 的環境承載能力的可能性,才造成了環境危機。關於這 壹點,恩格斯早在壹百年前的《自然辯證法》壹書中就曾 尖銳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 勝利。對於每壹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每壹次勝利,在第壹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 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 響,常常把第壹個結果又取消了。” 由此可見,正是人類對生態基本規律的認識不足,對 生態資源肆無忌憚地無度揮霍,才導致生態環境的日益 惡化,從而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態性災難。因此, 人類只有善待自然,按照生態基本規律辦事,運用使發展 更少地依賴地球有限的資源,更多地與地球承載能力達 到有機協調的方式來發展經濟,才有可能躲過大自然對 人類新壹輪更大範圍的懲罰。 2. 4 傳統生存方式的缺陷 我們知道,人類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 界索取衣、食、居住等方面的物質和能量的生存方式,使 之能夠世世代代地生存繁衍下去。但是,人類在和環境 進行了長期的抗爭和苦鬥,極大地發展了自己,增強了改 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之後,又逐步形成了以高投入、高消 耗為手段,以高速度、高發展為途徑,以高消費、高享受為 目的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方式的後果是對環境的高汙 染和高破壞,是以犧牲環境來求取發展的。在今天當環 境危機成為威脅人類生存,制約經濟發展和影響社會穩 定的直接因素,在震驚世界的公害事件頻發不斷,生態資 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形勢下,人類才對這種傳統生存方式 的缺陷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在1989年12月22日第44 屆聯合國大會召開的環境與發展大會的決議(聯大第44 / 228號)中就壹針見血地指出:“全球環境不斷惡化的主要 原因是無法長久維持的生產和消費形態,特別是工業國 家的生產和消費形態。” 當前,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遵循著 以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為特征的生存方式。高物質消費生 活方式驅動著高資源消耗的生產,而高資源消耗的生產 又導致了地球環境狀況的惡化。環境危機的出現無不與 這種浪費型、破壞型的傳統生存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人類現在每1年燃燒的礦物燃料就要自然界用100萬年 的時間才能形成。 對這種傳統的高消耗生產方式和高消費生活方式, 有識之士稱其為“發展的失敗”。具體地說,即正是傳統 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等幾乎所有方面組成了 威脅生態環境的社會慣性力量。因此,僅僅從其中壹個 方面入手,或是以為更新的技術本身就會解決這樣的問 題,或是寄希望於壹套全新的發展戰略,肯定是要失敗 的。事實上,許多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技術專家,當然還 有各方面的社會科學家都明確認識到,如果不對人類迄 今所處的生存方式,或者說對整個工業文明進行深刻反 思,人類斷難改弦更張。 2. 5 技術的濫用 如所周知,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物質生活 ·49·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帶來空前繁榮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災難。 正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才使人類具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 它使人類能更大規模地采礦、辦工業,從而向自然界索取 更多的物質和能量,並同時向環境排出日益增多的廢棄 物。尤其是化學技術的發展,使人類能合成許多自然界 根本沒有的化學品,在排入環境後長期在食物鏈中循環, 危害人體健康。 可見,由於人類濫用科學技術向大自然貪婪地索取 和掠奪,最終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但是,科學技術是 壹把雙刃劍,它既有為害人類的壹面,又有造福人類的另 壹面。人類只有正確使用科學技術,將其運用於環境保 護方面,大力發展節能技術、生態農業技術、以及其他壹 系列技術,實行封閉的工業生態循環,采取清潔生產方 式,實現廢物的無害化、資源化,把對環境的負荷減少到 最低限度,才能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實現人類社會 的永續發展。 2. 6 自由經濟制度的弊端 自由經濟制度要求整個社會關系商品化,要求按照 等價交換的原則自由買賣、自由競爭、自由貿易、自由經 營。為了實現這壹目的,其保障和鼓勵,甚至放縱私人自 由地無限制地從事各種創造財富的活動。然而,這些活 動大多是以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和嚴重汙染環境為代價來 獲取其高額利潤的。在這種制度下,人人只圖急功近利, 不顧長遠後果。而正是這種對利潤的貪婪導致了對大自 然的嚴重破壞。自由市場經濟制度無內在目標和固定方 向,僅僅服從於供需力量的調節。在這種經濟體制下,某 些人類的***有物(即***有資源) ,如空氣、水等人類生存所 必需的物質基礎,往往被少數人或集團用做換取個人或 集團利益的犧牲品。 對此,美國著名學者巴裏·康門勒(Barry Commoner) 教授曾指出:在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下,資金趨向於流向能 在最短時間內產生最大收益的生產項目及其所屬的企 業。在這種體制下,投資實際上由公司決定。而公司作 出選擇的依據是收回投資和創造利潤的周期的長短。它 們當然選擇周期短的。不幸的是,有利於環境的,同時從 長遠看經濟效率更高的項目往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資, 而且資金和利潤的回收周期長,因此不可能在自由市場 經濟體制下為投資者們所喜歡。因為自由市場經濟體制 下的資金分配不可能自發地照顧環境質量所代表的社會 效益。這就需要政府以“有形之手”加強對自由經濟活動 的幹預、控制和調節,以克服自由經濟“無形之手”所無法 觸及的個人權利的濫用和資源浪費之流弊,防止***有物 悲劇的發生。 3 生態環境危機的根治途徑 環境問題是在發展中產生的。導致生態環境退化的 根源在於不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方式。發達國家在發展 中,不顧自然生態系統的承受力,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自 然資源和能源,向環境中排放了大量的汙染物,導致環境 問題的加劇和環境問題的全球化。目前,世界上少數地 區的消費極高,但大部分人類的基本消費需求尚未得到 滿足。正是工業化國家的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加 劇了環境退化和世界壹些地區的貧困。 作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鏟除生態環境危機產生的根 源,需從控制人口增長、開發可再生能源、實施可持續生 產和可持續消費等4個方面入手。 3. 1 控制人口增長 根據世界人口學家估計,目前全球正以每年1 億人 的速度在增長,到2030年,人口將可能達到100億。地球 資源在開發利用的速度上目前已顯得趕不上人口增長的 速度。而正是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長給生態環境,尤其對 土地、水、物種等造成巨大的壓力,並造成了森林的銳減, 土壤的退化,生態的惡化,資源的浪費,物種的減少等壹 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為了保護地球資源和生態環 境,控制人口增長已成為人類迫在眉睫的***同任務。 3. 2 開發可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主要有水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 能等,其最大的特點是具有自我恢復能力,人們在使用過 程中,再生能源可以從自然界中源源不斷地得到補充,取 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幾乎是零汙染,對生態環境的破 壞微乎其微。因此,大力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緩解煤、 石油、天然氣開采壓力,減輕生態環境破壞的壹條重要途 徑。 3. 3 可持續生產 可持續生產是指滿足消費者對產品需求而不危及子 孫後代對資源和能源需求的生產。實行可持續生產的主 要途徑是在工業發展中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利 用先進的工藝、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 率,降低物耗、能耗,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物量生產 經營活動。按照聯合中巴黎工業與環境活動中心的定 義,清潔生產是:“將綜合預防的環境策略,持續應用於生 產過程和產品中,以便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 目前,世界上普遍使用的、達到清潔生產的主要途徑 是: ①調整產品結構,用無汙染、少汙染的產品代替毒性 大、汙染重的產品。②調整原料結構,用無汙染、少汙染 的能源和原材料代替毒性大、汙染重的能源和原材料。 ③調整企業技術結構,用消耗少、效益高、無汙染、少汙染 的技術、工藝和設備替代消耗高、效益低、汙染產生大、汙 染重的技術、工藝和設備。④設計物料閉路循環,開展 “三廢”綜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和原材料,實現物 料最大限度的廠內循環。⑤強化企業工業生產管理,減 少跑、冒、滴、漏和物料流失。⑥對少量的、必須排放的汙 染物,采用低費用、高效能的凈化處理設備,進行最終的 處理、處置。⑦建立無廢工業區。 (下轉第54頁) ·50· 第5期 河北林業科技 2006年1 0月 小區,開展規範的濕地和鳥類保護工作,試驗性建設濕地 恢復工程。 (4)建立濕地公園。在北戴河濕地等近城市區和南 戴河、黃金海岸等旅遊區的濕地,規劃建設具有保護和開 發相協調的示範性特色濕地公園,同時發揮濕地的生態 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 (5)探討建立並逐步健全濕地保護社區參與機制。 在參照國內外其它地區社區參與濕地保護成功經驗的基 礎上,探討性建立符合秦皇島沿海濕地保護實際的社區 參與機制,使沿海濕地的保護和濕地所在縣、鄉、村社區 經濟利益協調發展,讓群眾從保護濕地中得到實惠,從而 更加積極主動參與保護行動。 參考文獻 [ 1 ]國家林業局《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濕地公約履約指南 [M ]. 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1. [ 2 ]國家林業局,等. 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M ]. 北京: 中國林 業出版社, 2000. (上接第50頁) 3. 4 建立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21世紀議程》提出,世界所有國家均應全力促進可 持續消費模式,發達國家應率先達成可持續消費模式,發 展中國家應在其發展過程中謀求可持續消費模式,避免 工業化國家的那種過分危害環境、無效率和浪費的消費 模式,工業化國家要提供更多的技術和其他援助。 政府和商業界對改變消費模式具有舉足輕重的作 用。具體手段有:運用經濟刺激,改變消費行為;調整價 格結構,使價格能夠反映出環境的價值;取消對不可持續 消費模式的保護性補貼;提高消費者的環境保護的經驗 和意識等等。 80年代以來,世界上出現了以環境標誌(綠色標誌) 制度為核心的綠色消費浪潮,對轉變不可持續消費模式 產生了推動作用。環境標誌(綠色標誌)是某壹個國家依 據環境標準,規定產品從生產到使用全過程必須符合環 境保護的要求,對符合或者達到這壹要求的產品頒發證 書或標誌。如果商品上印制了特定的環境標誌,就表明 該商品的生產、使用及處置全過程都符合環境保護的要 求,不危害人體健康,對環境無害或少害,有利於資源再 生和回收利用。 參考文獻 [ 1 ] [美]D. 米都斯,等. 增長的極限[M ].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4. [ 2 ] 王進. 我們只有壹個地球[M ].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1999. [ 3 ] 陳鴻清. 發展新思路[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00. [4 ] 王樣榮. 生態與環境[M ]. 東南大學出版社, 2000. [ 5 ] [德]狄特富爾特,等. 人與自然[M ]. 三聯書店, 1993. [ 6 ] 戴星翼. 走向綠色的發展[M ].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 (上接第51頁) 吸入鼻腔才有效, 45日齡時進行第二次新城疫II系疫苗 免疫, 15日齡時翼內皮下刺種雞痘疫苗。在免疫各種疫 苗前後3天內飼料中不加抗菌素藥物。 3. 8 消毒 室內和所用設備都要定時進行消毒。 3. 8. 1 地面消毒 用1%新潔爾滅或4%來蘇兒水進行 噴灑消毒,每周進行1次。 3. 8. 2 空間消毒 在育雛前20天用熏蒸法進行消毒。每 立方米空間用42ml福爾馬林溶液倒入盛有21g高錳酸鉀的 容器中,熏蒸後密閉24~48h,然後通風換氣放出甲醛氣體。 3. 8. 3 設備消毒 我們用的溫度計、濕度計、飲水器、食 槽等設備,都要用新潔爾滅或生石灰粉等藥品沖洗,然後 用凈水洗凈,在陽光下曬幹,即達到消毒效果。 4 小結 通過對褐馬雞雛雞的研究飼養,除獲得了適合雛雞生長 的基本因子的理論數據外,還得出了幾點經驗,總結如下: 4. 1 行為習性 雛雞剛能站穩行走就表現出好動、好鬥的習性,特別 愛啄抱窩雞的冠和眼, 3日齡時行走奔跑速度加快,爬坡 能力增強,在野外不易抓到。雛雞從9日齡時開始有沙 浴現象,兩周後夜間飛到架上休息,每天的上午8: 00 ~ 10: 00時,下午的5: 00~7: 00時,是其活動和取食最旺盛 的時候,中午11: 00~14: 00時不愛動,也不肯取食,但這 個時間飲水較多。 4. 2 健康標誌 雛雞早晨糞便的顏色、形狀基本能代表其是否健壯, 如果呈圓柱狀、條狀、棕綠色、表面有白色的尿酸鹽沈著, 說明雞健康;如果鹽成份增加,呈白色糊狀或石灰漿樣的 稀糞,多感染了痢疾;如果是黃白色、黃綠色並附有粘液、 血液等惡臭稀便,說明感染傷寒等急性病。 雞群中的啄羽、啄肛、啄趾及其它異食現象和有無軟 腿,能幫助判斷日糧中營養是否充足和平衡,以便及時調 節各種營養元素。 4. 3 生長情況 從雞群中選即將進入亞成體的5只雞分別在6周齡、 7周齡、8周齡、9周齡測量其6個相關指標,通過計算、比 較得出:雛雞在即將進入亞成體時,也就是49日齡以後, 生長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