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拍照的門是哪個
北京大學西校門是1952年北京大學與燕京大學合並成為新的北京大學之前,燕京大學主校門。由燕京大學校友於1926年集資修建,所以又稱為校友門。西校門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 擴展資料
西校門,是燕京大學校友於1926年集資修建的校門,所以又稱為校友門。西校門曾為北京大學的正門,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在現代都市建築的叢林中,尤其顯得與眾不同。據說當初修建此門時,曾廣泛征集設計方案,力求設計出與校園內建築風格壹致的校門,最後終於選定現在這樣壹個三開大門的廟門式建築。
西校門的門牌號是婁鬥(兜)橋壹號。婁鬥橋遺址在西校門外南邊12米左右,又名西勾,在明清時期是著名的.風景區,當時京城的文人學士經常在此地流連吟唱。明朝詩人王嘉謨說:“海澱婁兜橋上觀魚,信步西行,境益清勝”。他在詩中寫道:“淵淵溪水中,青蒲葉靡靡。翳然林木間,幽懷果子美……”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婁兜橋是綠柳成行,荷塘映目,魚翔淺底,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景色。明末時這裏成為米萬鐘勺園的壹部分。米氏常與友人在此觀景,並有詩贊嘆景致的秀美。到了清朝,這裏仍然是文人經常來遊玩的地方。清朝王士禎在《都門竹枝詞》裏說:“西勾橋上月初升,西勾橋下水澄澄。綺石回廊都不見,遊人還問來家燈。”看來西校門的選址還真是得“風景之盛”的。1926年燕京大學遷來時,橋上欄桿和鐫有“婁鬥橋”三字的牌子還在。後來,為了擴展路面,才去掉欄桿,牌子也不知去向。近年來,由於這壹帶的拆建,連婁鬥橋的遺跡也無從可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