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同為大家閨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壹個更有名?

同為大家閨秀的宋家三姐妹和合肥四姐妹,哪壹個更有名?

說起宋氏三姐妹,只能算是富二代,她們的父親宋耀如家境貧寒,本姓韓,9歲到東南亞當學徒,12歲時漂洋出海過繼給舅父家,改姓的宋,仍舊是當學徒。宋耀如在美國十年的經歷很簡單,就是入教,加入神學院系統學習教義,回國(上海)後的工作也是傳教,後來在印刷宗教小冊子方面發了大財,發財後辦教會學校,印書館,再後來認識了孫中山,家財散盡。

通過宋耀如的履歷可以看出宋氏三姐妹的教育背景,離不開教會的淵源,宋氏三姐妹也都是很小就被宋耀如送到美國留學,打在她們身上的烙印有三個:商人、教會、海歸

“合肥四姐妹”是張元和、張允和、張兆和、張充和,她們的父親是張武齡,他的祖父是張樹聲,李鴻章的左膀右臂,自幼酷愛讀書,後來做到兩廣總督,就“維新變法”方面的主張,實際上是走到了李鴻章的前面。張家也和“宰相合肥天下瘦”的李家壹樣,是合肥五家望族的其中之壹。再往上數,張樹聲的父親張蔭谷也是壹名秀才,他的先祖也都是書香門第。

到了張武齡這壹代,張家在合肥仍有萬畝良田,望族地位並未改變,張武齡這輩子沒別的愛好,仍然是讀書、藏書,後來他把家搬到了蘇州,以辦學為主要事業。

身為教育家的張武齡愛書愛到什麽地步?他只要去上海出差,必去書店,壹家壹家的挑選,挑選完了自有下人在身後跟著打包回家,張家四姐妹就是在這樣的書香氣中長大的。說壹則趣事,張兆和(三三)嫁給沈從文後,她的保姆某日到沈從文家去看兆和,抽空翻閱了壹遍沈從文的藏書,主要看的是巴金和茅盾的作品,沈從文問其心得,回答:“不過如此”——連壹個保姆都瞧不上所謂的大文豪。

張氏四姐妹從小除了愛看書,父親還遍請名師,提攜她們在多領域發展,古文、白話文、英文、跳舞、唱歌、體育、昆曲,鼓勵她們愛好方面的自由選擇,這樣家庭培養出來的女兒們可想而知,我把它概括為“中體西用”,與宋家的“西體中用”恰好相反。

在張武齡曾經創辦的學校曾經教過書的葉聖陶也說:“張家這四個女兒,誰娶了其中壹個,都是壹輩子的幸運。”

張家四姐妹的血管裏,流淌著的是十輩以上的書香氣,宋家三姐妹的血管裏,流淌著的上輩的商業和宗教氣息。

這種氣息吸引的人群不壹樣,張家四姐妹吸引的都是文化界人士,有道是張家四姐妹的幾位夫婿,就是半部民國文化史,誠然如斯!

四姐妹中的老大張元和,壹生酷愛昆曲,後來嫁給了昆曲名伶顧傳玠。

老二張允和嫁給的是中國著名語言學家、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

老三“三三”張兆和嫁給了中國文學大師沈從文,他差點獲得1988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老四張充和嫁給的是美籍德裔漢學家傅漢思,後來跟隨他去了美國。

姐妹四個選擇的四個夫婿都是自由戀愛,都是原配,都與相愛的人做到了相守終生(雖然姐妹幾個後來所處環境不同,時代造就的她們生活與命運存有差異)。

四姐妹壽命最短的也活了93歲,哪怕是活的更短,她們也對得起自己矢誌不渝的壹生,也對得起祖先遺傳下來的書香氣息。

這跟嫁給政治的宋家三姐妹的人生完全不同,我想,假如時光倒流,讓這兩家姐妹重新做出選擇,她們七人仍然會忠於自己的內心,這就是教育背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