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促織》原文及翻譯賞析

《促織》原文及翻譯賞析

《促織》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1

 促織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古詩簡介

 《促織》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壹首詩。此詩是詩人聽聞蟋蟀而感秋。首聯寫蟋蟀哀音的不同尋常,中間兩聯寫蟋蟀鳴聲不斷對人們心緒的影響,尾聯以蟋蟀叫聲不受禮俗影響作結。全詩運用襯托、互文等手法,抒發了詩人的羈旅愁懷之感。

 翻譯/譯文

 蟋蟀的鳴叫聲十分微細,那哀婉的聲音多麽動人!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鳴叫似與我心相親。

 唉,久客他鄉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結伴多年的妻子也難以穩睡到天明。

 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註釋

 ⑴促織:即蟋蟀,今甘肅天水壹帶俗稱“黑羊”。

 ⑵哀音:哀婉的聲音。

 ⑶“草根”句:蟋蟀在野外草根間鳴叫,因霜露寒冷,故鳴聲不暢。

 ⑷親:近。

 ⑸得:能夠。

 ⑹放妻:指妻子。壹說指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

 ⑺悲絲:哀婉的絲樂。急管:激昂的管樂。

 ⑻感激:感動,激發。天真:這裏指促織沒有受禮俗影響自然真切的鳴聲。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於乾元二年(759)秋天所作。當時杜甫還在秦州,遠離家鄉,夜間聽聞蟋蟀哀婉的叫聲從而感秋,至而牽動了思鄉之情,作此詩抒發遠離家鄉的羈旅愁懷。

 賞析/鑒賞

 整體賞析

 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復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麽,或要求著什麽,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淒涼,被促織聲壹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成兩對“互文”。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裏、在屋內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麽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裏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織灑下淚水。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著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最後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愁苦之情。

 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匯》:劉雲:結得灑落,更自可悲。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鐘雲:不似詠物,只如寫情,卻移用作寫情詩不得,可為用虛之法(“久客”二句下)。

 明代王嗣奭《杜臆》:“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問詞也。草根,床下,見其微細,客淚妻悲,見其動人;此應“何”字,疋答詞也。公詩所以感激人者,正在於此,而借微物以發之;推而人之,雖《鹹英》、《韶濩》所以異於俗樂者,亦在於此。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草根吟不穩”,頂“哀音”,兼“微細”。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詩到結尾,借物相形。抑彼而揚此,謂之“尊題格”,如詠促織而末引絲管,詠孤雁而末引野鴉是也。

 清代張謙宜《繭齋詩談》:《促織》詠物諸詩,妙在俱以人理待之,或愛惜,或憐之勸之,或戒之壯之。全付造化,壹片婆心,絕作絕作!詠物諸作,皆以自己意思,體貼出物理情態,故題小而神全,局大而味長,此之謂作手。“久客得無淚”,初聞之下淚可知,此壹面兩照之法。寫得蟲聲哀怨,不可使愁人暫聽,妙絕文心。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以下六詩(指《螢火》,《蒹葭》、《苦竹》、《除架》、《廢畦》、《夕烽》)全用比興,《風》詩之草木昆蟲。《離騷》之美人香草,此物此誌爾。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哀音”為壹詩之主。而曰“不穩”。曰“相親”,又表出不忍遠離、常期相傍意。為“哀音”加意推原,則聞之而悲,在作客被廢之人為尤甚。識得根苗在三、四,則落句不離。音在促織,哀在衷腸;以哀心聽之,便派與促織去。《離騷》同旨。

《促織》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2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歲征民間。此物故非西產;有華陰令欲媚上官,以壹頭進,試使鬥而才,因責常供。令以責之裏正。市中遊俠兒得佳者籠養之,昂其直,居為奇貨。裏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每責壹頭,輒傾數家之產。

 邑有成名者,操童子業,久不售。為人迂訥,遂為猾胥報充裏正役,百計營謀不能脫。不終歲,薄產累盡。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憂悶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壹之得。”成然之。早出暮歸,提竹筒絲籠,於敗堵叢草處,探石發穴,靡計不施,迄無濟。即捕得三兩頭,又劣弱不中於款。宰嚴限追比,旬余,杖至百,兩股間膿血流離,並蟲亦不能行捉矣。轉側床頭,惟思自盡。

 時村中來壹駝背巫,能以神蔔。成妻具資詣問。見紅女白婆,填塞門戶。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問者爇香於鼎,再拜。巫從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詞。各各竦立以聽。少間,簾內擲壹紙出,即道人意中事,無毫發爽。成妻納錢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頃,簾動,片紙拋落。拾視之,非字而畫:中繪殿閣,類蘭若;後小山下,怪石亂臥,針針叢棘,青麻頭伏焉;旁壹蟆,若將躍舞。展玩不可曉。然睹促織,隱中胸懷。折藏之,歸以示成。

 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細瞻景狀,與村東大佛閣逼似。乃強起扶杖,執圖詣寺後,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見蹲石鱗鱗,儼然類畫。遂於蒿萊中側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冥搜未已,壹癩頭蟆猝然躍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間。躡跡披求,見有蟲伏棘根。遽撲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狀極俊健。逐而得之。審視,巨身修尾,青項金翅。大喜,籠歸,舉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上於盆而養之,蟹白栗黃,備極護愛,留待限期,以塞官責。

 成有子九歲,窺父不在,竊發盆。蟲躍擲徑出,迅不可捉。及撲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兒懼,啼告母。母聞之,面色灰死,大驚曰:“業根,死期至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兒涕而去。

 未幾,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兒,兒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夫妻向隅,茅舍無煙,相對默然,不復聊賴。日將暮,取兒槁葬。近撫之,氣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復蘇。夫妻心稍慰,但兒神氣癡木,奄奄思睡。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亦不復以兒為念,自昏達曙,目不交睫。東曦既駕,僵臥長愁。忽聞門外蟲鳴,驚起覘視,蟲宛然尚在。喜而捕之,壹鳴輒躍去,行且速。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徘徊四顧,見蟲伏壁上。審諦之,短小,黑赤色,頓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仿徨瞻顧,尋所逐者。壁上小蟲忽躍落襟袖間,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喜而收之。將獻公堂,惴惴恐不當意,思試之鬥以覘之。

 村中少年好事者,馴養壹蟲,自名“蟹殼青”,日與子弟角,無不勝。欲居之以為利,而高其直,亦無售者。徑造廬訪成,視成所蓄,掩口胡盧而笑。因出己蟲,納比籠中。成視之,龐然修偉,自增慚怍,不敢與較。少年固強之。顧念蓄劣物終無所用,不如拼博壹笑,因合納鬥盆。小蟲伏不動,蠢若木雞。少年又大笑。試以豬鬣毛撩撥蟲須,仍不動。少年又笑。屢撩之,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振奮作聲。俄見小蟲躍起,張尾伸須,直龁敵領。少年大駭,急解令休止。蟲翹然矜鳴,似報主知。

 成大喜。方***瞻玩,壹雞瞥來,徑進以啄。成駭立愕呼,幸啄不中,蟲躍去尺有咫。雞健進,逐逼之,蟲已在爪下矣。成倉猝莫知所救,頓足失色。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力叮不釋。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翼日進宰,宰見其小,怒呵成。成述其異,宰不信。試與他蟲鬥,蟲盡靡。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細疏其能。既入宮中,舉天下所貢蝴蝶、螂螳、油利撻、青絲額壹切異狀遍試之,莫出其右者。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悅,詔賜撫臣名馬衣緞。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後歲余,成子精神復舊,自言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撫軍亦厚賚成。不數年,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壹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天子偶用壹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故天子壹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獨是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當其為裏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聞之:壹人飛升,仙及雞犬。信夫!”

 賞析

 明朝宣德年間,皇室裏盛行鬥蟋蟀的遊戲,每年都要向民間征收。這東西本來不是陜西出產的。有個華陰縣的縣官,想巴結上司,把壹只蟋蟀獻上去,上司試著讓它鬥了壹下,顯出了勇敢善鬥的才能,上級於是責令他經常供應。縣官又把供應的差事派給各鄉的裏正。於是市上的那些遊手好閑的年輕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籠裝著餵養它,擡高它的價格;儲存起來,當作珍奇的貨物壹樣等待高價出售。鄉裏的差役們狡猾刁詐,借這個機會向老百姓攤派費用,每攤派壹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幾戶人家破產。

 縣裏有個叫成名的人,是個念書人,長期未考中秀才。為人拘謹,不善說話,就被刁詐的小吏報到縣裏,叫他擔任裏正的差事。他想盡方法還是擺脫不掉(任裏正這差事)。不到壹年,微薄的家產都受牽累賠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沒有抵償的錢,憂愁苦悶,想要尋死。他妻子說:“死有什麽益處呢?不如自己去尋找,也許還有萬壹找到的希望。”成名認為這些話很對。就早出晚歸,提著竹筒絲籠,在破墻腳下。荒草叢裏,挖石頭,掏大洞,各種辦法都用盡了,最終沒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規格。縣官定了限期,嚴厲追逼,成名在十幾天中被打了上百板子,兩條腿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來覆去只想自殺。

 這時,村裏來了個駝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預蔔兇吉。成名的妻子準備了禮錢去求神。只見紅顏的少女和白發的老婆婆擠滿門口。成名的妻子走進巫婆的屋裏,只看見暗室拉著簾子,簾外擺著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爐上上香,拜了兩次。巫婆在旁邊望著空中替他們禱告,嘴唇壹張壹合,不知在說些什麽。大家都肅敬地站著聽。壹會兒,室內丟壹張紙條出來,那上面就寫著求神的人心中所想問的事情,沒有絲毫差錯。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案上,像前邊的人壹樣燒香跪拜。約壹頓飯的工夫,簾子動了,壹片紙拋落下來了。拾起壹看,並不是字,而是壹幅畫,當中繪著殿閣,就像寺院壹樣;(殿閣)後面的山腳下,橫著壹些奇形怪狀的石頭,長著壹叢叢荊棘,壹只青麻頭蟋蟀伏在那裏;旁邊有壹只癩蛤蟆,就好像要跳起來的樣子。她展開看了壹陣,不懂什麽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畫著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暗合,就把紙片折疊好裝起來,回家後交給成名看。

 成名反復思索,難道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細看圖上面的景物,和村東的大佛閣很相像。於是他就忍痛爬起來,扶著杖,拿著圖來到寺廟的後面,(看到)有壹座古墳高高隆起。成名沿著古墳向前走,只見壹塊塊石頭,好像魚鱗似的排列著,真像畫中的壹樣。他於是在野草中壹面側耳細聽壹面慢走,好像在找壹根針和壹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視力、耳力都用盡了,結果還是壹點蟋蟀的蹤跡響聲都沒有。他正用心探索著,突然壹只癩蛤蟆跳過去了。成名更加驚奇了,急忙去追它,癩蛤蟆(已經)跳入草中。他便跟著癩蛤蟆的蹤跡,分開叢草去尋找,只見壹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撲過去捉它,蟋蟀跳進了石洞。他用細草撩撥,蟋蟀不出來;又用竹筒取水灌進石洞裏,蟋蟀才出來,形狀極其俊美健壯。他便追趕著抓住了它。仔細壹看,只見蟋蟀個兒大,尾巴長,青色的脖項,金黃色的翅膀。成名特別高興,用籠子裝上提回家,全家慶賀,把它看得比價值連城的寶玉還珍貴,裝在盆子裏並且用蟹肉栗子粉餵它,愛護得周到極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縣裏去繳差。

 成名有個兒子,年九歲,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開盆子來看。蟋蟀壹下子跳出來了,快得來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後,(蟋蟀)的腿已掉了,肚子也破了,壹會兒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著告訴媽媽,媽媽聽了,(嚇得)面色灰白,大驚說:“禍根,妳的死期到了!妳爸爸回來,自然會跟妳算帳!”孩子哭著跑了。

 不多時,成名回來了,聽了妻子的話,全身好像蓋上冰雪壹樣。怒氣沖沖地去找兒子,兒子無影無蹤不知到哪裏去了。後來在井裏找到他的屍體,於是怒氣立刻化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絕。夫妻二人對著墻角流淚哭泣,茅屋裏沒有炊煙,面對面坐著不說壹句話,再也沒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時,才拿上草席準備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壹摸,還有壹絲微弱的氣息。他們高興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裏孩子又蘇醒過來。夫妻二人心裏稍稍寬慰壹些,但是孩子神氣呆呆的,氣息微弱,只想睡覺。成名回頭看到蟋蟀籠空著,就急得氣也吐不出,話也說不上來,也不再把兒子放在心上了,從晚上到天明,連眼睛也沒合壹下。東方的太陽已經升起來了,他還直挺挺地躺在床上發愁。他忽然聽到門外有蟋蟀的叫聲,吃驚地起來細看時,那只蟋蟀仿佛還在。他高興得動手捉它,那蟋蟀壹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蕩蕩地好像沒有什麽東西;手剛舉起,卻又遠遠地跳開了。成名急忙追它,轉過墻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東張西望,四下尋找,才看見蟋蟀趴在墻壁上。成名仔細看它,個兒短小,黑紅色,立刻覺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個兒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來回尋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這時)墻壁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細看它,形狀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頭長腿,覺得好像還不錯。高興地收養了它,準備獻給官府,但是心裏還很不踏實,怕不合縣官的心意,他想先試著讓它鬥壹下,看它怎麽樣。

 村裏壹個喜歡多事的年輕人,養著壹只蟋蟀,自己給它取名叫“蟹殼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鬥(蟋蟀)沒有壹次不勝的。他想留著它居為奇貨來牟取暴利,便擡高價格,但是也沒有人買。(有壹天)少年直接上門來找成名,看到成名所養的蟋蟀,只是掩著口笑,接著取出自己的蟋蟀,放進並放著的籠子裏。成名壹看對方那只蟋蟀又長又大,自己越發羞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殼青”較量。少年堅持要鬥,成名心想養著這樣低劣的東西,終究沒有什麽用處,不如讓它鬥壹鬥,換得壹笑了事。因而把兩個蟋蟀放在壹個鬥盆裏。小蟋蟀趴著不動,呆呆地象個木雞,少年又大笑。(接著)試著用豬鬣撩撥小蟋蟀的觸須,小蟋蟀仍然不動,少年又大笑了。撩撥了它好幾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沖,於是互相鬥起來,騰身舉足,彼此相撲,振翅叫喚。壹會兒,只見小蟋蟀跳起來,張開尾,豎起須,壹口直咬著對方的脖頸。少年大驚,急忙分開,使它們停止撲鬥。小蟋蟀擡著頭振起翅膀得意地鳴叫著,好像給主人報捷壹樣。成名大喜,(兩人正在觀賞)突然來了壹只雞,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嚇得(站在那裏)驚叫起來,幸喜沒有啄中,小蟋蟀壹跳有壹尺多遠。雞又大步地追逼過去,小蟋蟀已被壓在雞爪下了。成名嚇得驚慌失措,不知怎麽救它,急得直跺腳,臉色都變了。忽然又見雞伸長脖子扭擺著頭,到跟前仔細壹看,原來小蟋蟀已蹲在雞冠上用力叮著不放。成名越發驚喜,捉下放在籠中。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獻給縣官,縣官見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講述了這只蟋蟀的奇特本領,縣官不信。試著和別的蟋蟀搏鬥,所有的都被鬥敗了。又試著和雞鬥,果然和成名所說的壹樣。於是就獎賞了成名,把蟋蟀獻給了巡撫。巡撫特別喜歡,用金籠裝著獻給皇帝,並且上了奏本,仔細地敘述了它的本領。到了宮裏後,凡是全國貢獻的蝴蝶、螳螂、油利撻、青絲額及各種稀有的蟋蟀,都與(小蟋蟀)鬥過了,沒有壹只能占它的上風。它每逢聽到琴瑟的聲音,都能按照節拍跳舞,(大家)越發覺得出奇。皇帝更加喜歡,便下詔賞給巡撫好馬和錦緞。巡撫不忘記好處是從哪來的,不久,縣官也以才能卓越而聞名了。縣官壹高興,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囑咐主考官,讓成名中了秀才。過了壹年多,成名的兒子精神復原了。他說他變成壹只蟋蟀,輕快而善於搏鬥。現在才蘇醒過來。巡撫也重賞了成名。不到幾年,成名就有壹百多頃田地,很多高樓殿閣,還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門,身穿輕裘,騎上高頭駿馬,比官宦人家還闊氣。

 異史氏說:“皇帝偶爾使用壹件東西,未必不是用過它就忘記了;然而下面執行的人卻把它作為壹成不變的慣例。加上官吏貪婪暴虐,老百姓壹年到頭抵押妻子賣掉孩子,還是沒完沒了。所以皇帝的壹舉壹動,都關系著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視啊!只有成名這人因為官吏的侵害而貧窮,又因為進貢蟋蟀而致富,穿上名貴的皮衣,坐上豪華的車馬,得意揚揚。當他充當裏正,受到責打的時候,哪裏想到他會有這種境遇呢!老天要用這酬報那些老實忠厚的人,就連撫臣、縣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聽說‘壹人得道成仙,連雞狗都可以上天。’這話真是壹點不假啊!”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壹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早歲即有文名,深為施閏章、王士禛所器重。但屢應省試皆落第,七十壹歲始成貢生。除中年壹度作幕於寶應、高郵作幕賓外,長期在家鄉為塾師。

 家境貧困,對人民生活有壹定的接觸。能詩文,善作俚曲。曾以數十年時間,寫成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其書主要運用唐傳奇小說文體,通過談狐說鬼的表現方式,對當時的社會、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及關於農業、醫藥等通俗讀物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