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國際漫評 - 怎樣養殖海虹?

怎樣養殖海虹?

海紅即貽貝。

貽貝養殖技術

(壹)苗種生產

貽貝苗種來源有兩個途徑:海區半人工采苗和人工育苗。所謂海區半人工采苗就是在貽貝繁殖季節,投放附著器,使幼苗附著在人工設置的附苗器上,從而獲得大量貝苗。目前生產上以海區半人工采苗的方式為主得到苗種。

1.海區半人工采苗

(1)_苗場

必須選在親貝較多的海區,這樣才能保證獲得足夠的幼蟲,達到高度密集采苗的目的。海區地形以半圓形海灣為好,海灣外有島嶼屏蔽風浪,灣內潮流暢通,海水理化性質穩定,附近無大量淡水註入,無汙染。雨季鹽度不低於18l,夏季水溫不超過29℃,海區餌料豐富,敵害少。

(2)附苗器材

應具備經久耐用、附著面大、不含毒性、易_易收、來源方便等條件。目前貽貝采苗都用紅棕色繩、白棕繩、稻草繩、油草繩、竹皮繩、聚乙烯繩、舊車胎、松木棒、石塊和01殼等。使用前加工成串。制成壹定形狀供采苗用。此外也可以利用海帶育苗簾采苗,效果也很好。

(3)采苗期

為了能采到更多的苗種,采苗器應在繁殖盛期之前投入,這樣不僅可以采到大量的苗種,而且可以避免因采苗器投放過早被其他生物所占據,影響采苗效果,由於我國各地沿岸的水溫等條件有差異,各地貽貝產卵時間不同,就是同壹海區,也因年份不同、海況條件的差異,致使附苗期各年也不同。所以,應視每年水溫變化情況,作好采苗預報工作,確定采苗期。

(4)采苗器投掛方法

投掛采苗器要避免繩索互相纏絞,要便於收苗分養和操作管理。主要采用單筏垂掛,也可用聯筏垂掛、單筏平掛、筏間幹掛等方法。_苗器投掛的數量要考慮到整個浮筏的浮力大小及采苗器的種類、粗細、長短等。壹般以25厘米左右掛壹條,每臺筏子掛200—250條,垂掛於3米以內水層。

(5)附苗後的管理

附苗後要經常下海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檢查附苗量,及時消除浮綆和采苗器上附著的雜藻及有害動物。隨著貝苗生長要及時增加浮力防沈。

(6)收苗

幼苗附著後,經2個月左右,體長可達1厘米。此時貝苗的附著力增強,離水後流失率低,有利於收苗分包。收苗時間壹般在8月中、下旬。有些地方在臺風季節來到之前,提前收苗。

2.人工育苗

(1)基本設施

人工育苗的基本設施包括蓄水池、水塔、育苗室、餌料池、育苗池等。

供水系統:人工育苗池必須選在海水不受汙染的海區,要防止工業廢水、油類、酸類、堿類、農藥等汙染。育苗池要配備抽水機、進水管道、蓄水池和水塔、過濾池,以保證海水水質和數量。

育苗池:壹般深1—1.5米,容水量4—5立方米。

餌料池:根據育苗池的大小而定,其容積壹般應為育苗池容積的1/8—1/4,以保證足夠量的餌料供應,單個餌料池壹般以2—3平方米,深40—50厘米。空氣要流通,光線要充足。餌料池應有玻璃屋頂,池內鋪白瓷磚。

(2)催產

親貝的選擇和處理:親貝要選擇性腺成熟好,個體大,沒有受傷的個體。個體越大產卵量越大,壹個l壹2齡體長5—6厘米的雌貝,每次產卵量可達300—500萬;壹個3齡體長7—9厘米的雌貝,則可產卵1000萬左右。選擇親貝的時間,應在人工產卵的前壹天或當天。親貝_回後,要剪去足綞,洗刷凈貝殼上的附著物和汙泥,以保持采卵海水的清潔,親貝要盡量當天取回當天處理使用,離水時間太長會影響精子和卵的排放和質量。

催產:催產的目的是使親貝集中而大量排放精子和卵。親貝能否正常地並大量排放精子和卵的關鍵,在於性腺成熟程度,性腺成熟好,不用催產,也能大量排放;性腺成熟稍差的,經人工刺激催產,才能大量排放。催產的方法有物理刺激、化學刺激和生物刺激。比較有效而又簡單的方法是陰幹刺激和結合變溫刺激。具體操作是把處理好的親貝放在陰涼處幹燥壹至數小時,然後轉入常溫海水中或比常溫高2—3E的海水中,不久即可大量排放精子和卵。如果仍不排放,可再把水溫升高2—3度,壹般經1小時升溫刺激後即可大量排放。

(3)受精與孵化.

產卵後,將親貝撈取出來,然後加入其水體的0.1%壹0.3%的精液,攪動海水,即可使卵受精。在卵子受精後,將過剩的精子和排放精子和卵帶來的粘液、糞便等清洗掉。具體操作是先用網目為80微米的篩絹過濾壹遍,濾去糞便和不成熟的卵塊等,再將水體靜置40—60分鐘,然後用虹吸管將上層海水吸出1/3—2/3,再加入新鮮海水,待卵沈降後,再吸出海水,反復2—3次,即可將卵洗幹凈。

洗卵後,將卵子分散到各池中孵化,以水底有薄薄壹層為宜,定時輕輕攪動海水,以提高孵化率。在水溫16—17℃的條件下,卵受精後7—8小時開始轉動浮起,19小時發育成擔輪幼體,40小時發育為面盤幼體。此時可將上層發育良好的幼體移到幼體培養池中進行培育。

(4)幼體培育

適宜密度:壹般受精卵階段500—800個/毫升,殼頂幼體階段10—20個/毫升。

添水與換水:幼體剛入池時,水深應保持在30—40厘米,以後每天添加10厘米,直至滿池後才改用換水方法,每天換出總水量的l/3壹l/2。

餌料:在D形幼體前是自身營養,在水溫為18—19.512條件下,受精後48小時發育到殼長100微米的D形幼體時,便開始攝食。選用餌料以小新月菱形藻、三角褐指藻、微球藻或全藻等。當幼體進入殼頂幼體階段後,因攝食量大,可投餵個體較大的扁藻和鹽藻。如投餵小型矽藻時,早期要求每毫升池水中達7—8千個,隨幼體的增長逐漸增加到1—2萬個;如投餵扁藻時,初期每毫升池水3—5千個,晚期7—8千個。幼體附著後,可增至每毫升池水1—2萬個。

如果活餌料不足,還可用酵母粉(磨碎),每升池水投入0.5壹l克,或用豆粉,每升池水投入2.5克左右,先將豆粉煮熟,再過濾沈澱,取上層液體投餵。投餵時間壹般在每天換水後進行。

氧氣:為保證幼體發育正常,必須保證充足氧氣,可用增氧機向池內充氧,或用長柄木耙經常緩慢攪動,促進氣體交換。

光照:在培育過程中,應避免強光和不均勻的光照,室內培育池表面的光照強度,壹般可控制在500勒克司以下。過強光照強度,使幼貝沈底集聚死亡。

鹽度、酸堿度和溫度:鹽度適應範圍為25%o壹30%o(相對密度1.019—1.021)。酸堿度pH為7.2—8.2,不宜超過8.8。適溫範圍10—20r,尤以12—1812最為適宜。

預防敵害:

幼體的主要敵害是纖毛蟲和鞭毛蟲,培育用海水壹定要嚴格過濾。如發現敵害,可換水,或用適量藥物處理,如用新鮮的大葉案樹葉100克,加淡水1升,煮沸5分鐘,取清液以5%的比例加入藻液中,4小時後便可殺死小白蟲,而對扁藻無影響。以每升海水中加入5萬單位的青黴素和50毫克鏈黴素的混合液,亦能起到抑菌效果,還能促進幼體生長。

日常管理:

在育苗期間,每天必須記錄氣溫、水溫等,必要時還要進行海水相對密度、酸堿度、溶解氧等的測定和光照強度的檢查,並定期檢查幼體的生長和攝食情況。

變態附著期的工作:

幼體進入變態時,要及時投放附著器,壹般在l/3左右的幼體出現眼點時,便可投放附苗器。投附苗器時,要加大換水量,將池內培養水濃縮,充分攪動池水沖刷池壁,使幼體分布均勻後便可投放。投放時,先鋪池底層,再掛池四壁,最後掛中間。附苗器投好後,停1—2小時再慢慢加滿池水,1—2天內便能有幼體附著。

如果在池內培養時,可加大換水量,增加投餌暈,並適當提高光照強度,在池內培養20—30天後,01苗殼長達到1毫米以上寸,池內環境已不能適皮其生長需要,即可移到海上養殖。

(5)海上培育

貽貝幼苗從室內移到海上暫養保苗,由於生活環境發生了驟變,相當壹部分的幼體不能適應新的環境而脫落、移動,造成掉苗的情況很嚴重,風浪是造成掉苗的重要因素,同時強烈的光照也可能刺激稚貝的遷移和脫落。

保苗措施:

①加強稚貝下海前的鍛煉,幼苗出池前盡量使池水水溫、相對密度接近自然海水的條件,並適當振動苗簾,增加稚貝的附著能力。

②加強活水培養,附苗後改用流水培育,攪動海水促進足絲的分泌,增強稚貝附著力。

③加大投餌量,促進稚貝生長,投餌量加大到附苗前的壹倍以上。

④增加光照,由於育苗池的光照較弱,壹旦移人海水不能適應。驟然加強光照容易引起遷移和脫落,所以必須逐漸增加光照強度,使其接近海上的自然光強度。

⑤下海時間要適宜,過早容易掉苗,過遲影響生長,壹般從附苗後20—30天的時間裏下海較好。

下海後提高保苗率的措施:

①選擇好暫養區,要求風浪小,水較清,水流通暢,雜藻浮泥及各種附著生物少,水質肥沃,水溫變化幅度較小。

②下海時如遇大風浪不宜下苗,以免造成脫落,同時在運輸中防止幹燥和強光照射,宜在早晚或陰天進行。暫養架子浮力不宜過大,應視以後的生長情況逐漸增加浮力。

掛簾形式:有的單簾卷成“U”形,或卷成筒狀,或兩簾並掛、平掛,以減少風浪沖擊和降低脫苗率為原則。下海後約壹周左右便可拆開單掛信,掛簾水深以2—2.5米為宜,以後視苗生長情況提升到1—1.5米。

為了提高保苗率,可采用網目為2毫米左右的網袋將苗簾套起來,再掛到海上暫養,可以防止敵害和幼貝逃跑。

(二)養成

1.選擇養成場地

養成場應選在低潮線以下,水流暢通、水質肥沃、自然餌料豐富、風浪平靜的淺海內灣。水深5—20米,泥沙底質,鹽度18%o壹325'oo(翡翠貽貝的鹽度為11%o壹305'oo)。海區水溫0—29E,夏季不超過29'C,冬季冰封期不宜太久。翡翠貽貝的適宜水溫為12—32C。海區無汙染。

2.養成器材及其設置

我國目前養成主要采用單筏吊養的方法。單筏包括筏身、樁纜、木樁、浮子、吊繩、養成器等部分。筏身每臺長50壹65米,用化學纖維做筏身,壹般直徑10毫米以上;樁纜長度是養殖海區滿潮時水深的2倍;樁是木頭的或水泥的,長70—100厘米,另壹端鉆壹圓孔,打樁時鬥芯插於其中;浮子可用玻璃球、塑料球、葫蘆頭等。壹般每臺筏子養成後期約需40—60個浮子;吊繩以直徑5毫米的聚乙烯繩為好,垂掛深度1.5—2米。

由於貽貝的濾水量很大,筏子設置不宜太密,以免造成餌料不足或水質變壞。壹般筏子區間距以30—40米,行間距以6—8米為宜,以30—40臺筏子為壹個區,區與區呈“田”字形或縱形排列,區間要留出寬敞的航道,同時還應考慮風和水流對設施的影響。如果風是主要破壞因素,則應考慮順風下架;如果水流是主要因素,則應順流下架。

3.分苗放養

分苗就是把附著在采苗器上的貽貝苗剝下來,按照養殖要求的密度均勻地再附著到養成器材上。

(1)養成器材

養成器:又稱養成繩,選用結實、抗腐爛、抗蟲蛀、成本低、來源廣、不脫苗的材料,如用直徑1.2厘米的紅棕繩3—4根編成壹根用。聚乙烯繩、草繩、膠皮繩、木棒和木板等也可以。包苗用的網片和紮繩:包苗網片可用廢舊的小網目網片,棉線網和化纖網,也可用聚乙烯專門編織的網片,包苗網片的長度比養成器長30—50厘米,寬度和網目視貽貝苗的大小而定,初期包苗可使用30厘米寬;1厘米網目的網片,後朔包苗可使用40厘米寬、1.5—2.5厘米網目的網片。

吊繩:壹般用直徑5毫米左右的聚乙烯繩,為防止養成器旋轉,可使用雙股吊繩。

(2)分苗時間和密度

當苗體達到1厘米左右時,即可分苗。秋苗可在次年6—8月分苗;春苗在當年8—10月分曲。在上述時間內,應盡量早分苗,以獲高產。

壹個長4—5厘米的貽貝需占用1壹1.5平方厘米的附著面,因此,根據養成器的表面面積可求出分苗數量。周長10厘米、凈長l米的養成繩,可附著貽貝600—1000個。秋收的貽貝因個體大,占用的附著面積也大,每平方厘米表面積可按0.4—0.6個密度分苗。總之分苗密度以不影響貽貝生長和不引起脫落為原則,太密影響生長,太稀影響單產。

(3)分苗方法

分苗方法有包苗、拼繩分苗、纏繩分沽、夾苗分苗、流水分苗和網箱分苗等。目前主要采用的分苗方法是前三種。

包苗:用網片將貝苗包在養成器上,待貝苗附牢後,再拆掉網片。包苗前應對01苗進行處理,把互相附在壹起的貝檾分開,洗去貝苗上的浮泥雜質。分苗時應將不同規格的苗分包,有利於生長和收獲。包苗時每繩按規定密度縫合。縫合要松緊適宜,太松造成貝苗堆積,太緊貝苗不易附著。拆網時間視貝苗大小和水溫等情況而定。小苗附著快,大苗附著慢;水溫在20—24'C時附苗較快,低溫附苗慢。

纏繩分苗:從7月中旬到8月中旬,把苗繩纏到養成繩上,水溫在22—24C條件下,2天使可附在養成繩上。

拼繩分苗:根據貝苗具有移動習性,將采苗繩和養成繩拼紮在壹起,可達到分苗目的。壹般2—3天後就可將采苗繩拆開,這時采苗繩和養成繩上都附有貝苗,即可用來養成。

4.養成期的管理

(1)實行立體養殖養殖貽貝海區水深5—20米,餌料上下都有分布,而貽貝養殖都集中在上部水層,餌料不能充分利用,為此,把貽貝的養成器掛得有深有淺,深淺配合,這樣可充分利用餌料,並降低上層水層的養殖密度,起到稀疏作用。

(2)適時調節水層

貽貝的生長與水層深淺有密切關系,在高溫和低溫期下層長得好。春天,表層長得快。所以應根據貽01生長需要,適時調節養殖水層,促進生長-尤其當夏季水溫升到29℃以上時,貽貝易死亡,為此,夏季水溫超過29'C的海區,應進行避暑度夏,向深海區養殖,並降低養殖水層。

(3)貝藻飼養

實行貝藻間養互為有利,貽貝代謝產物為海帶提供有機肥料增加海區的含氮量,貽01排出的二氧化碳,給海帶增加了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時貽貝攝食了與海帶爭肥的浮遊植物。養殖海帶對貽貝來說,改善了水質。海帶光合作用排放的氧氣,有利於貽貝呼吸,同時海帶對貽貝起蔽蔭作用,給海帶施的肥料也繁殖貽貝所需的食料。

貝藻間養有三種方式:區間間養、筏間間養、繩間間養。其中以區間間養管理方便:繩間間養效果顯著,但易互相纏繞磨損,管理不便。

(4)建立安全檢查制度

風浪前後都要檢查,及時排除不安全因素,經常檢查浮子、木樁、繩是否安全。

(5)防凍

入冬前必須及時做好防凍措施,將筏子沈入低潮線以下1—2米處,用15—20公斤的石塊壓筏子並適當除去壹此浮子。

(6)防沈

由於貽貝重量較大,繩重量在20—25公斤以上,因而易發生吊繩折斷,墜人海底,故要及時加固。

(7)防脫落

如果貽貝密度過大,易脫落,這時需合理分苗。另外,大風大浪和淤泥也易使貝苗易脫落,因此,要針對各種原因采取適當措施。

(8)除敵害

當筏子下沈特別是落到海底時,很易被海星、海燕、章魚等敵害吃光,因此,必須註意防沈,同時,防止海鞘、牡蠣等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