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打擊樂快長錘、慢長錘怎樣打 如果有鑼鼓總譜更好,不甚感謝!
沖頭 以大鑼、小鑼和鐃鈸交叉合奏,音量壹強壹弱,配合上場、下場與壹般的動作,以及在念白中加強語氣用。但主角的第壹次上場不用;壹場戲的結束(舞臺上不留壹人)時人物的下場也很少用。例如:《空城計》中探子的三報,即用沖頭上場;《連環套》中竇爾敦念:“……他就暗發”後,也用沖頭來配合動作和加強語氣。
長尖 以大鑼、小鑼和鐃鈸相間擊奏。形式、用法與沖頭大致相同,只是適用於由慢轉快的動作上。例如:《群英會》中周瑜喚眾將進帳時,眾將上場即用長尖;又如起霸時上場亮相後,在往臺口走的時候就用這個點子,不過比壹般的速度較慢壹些。
長絲頭 以大鑼和鐃鈸相間擊奏,用途及作用略同於沖頭,大都用在唱罷搖板之後的人物上下場,以此代替沖頭。例如:《斬馬謖》中諸葛亮唱罷“算就漢室三分鼎,險些壹旦化灰塵”兩句搖板之後探子上場時,即用長絲頭。
小鑼長絲頭 專用小鑼擊奏,配合較急促的上下場和走圓場等動作。例如:《金玉奴》中金玉奴給莫稽去取豆汁的匆忙下場,《牧虎關》中高來向高旺報事的幾次上聲,《打焦贊》中楊排風的上場等,都用小鑼長絲頭。
帶鑼 常接在唱腔之後,配合跑原場和武打等動作時使用。例如:《打魚殺家》中蕭恩唱完“江湖上叫蕭恩不才是我”壹句以後,與教師對打時即用帶鑼。
小鑼帶鑼 小鑼帶鑼的作用略如陰鑼,常用於配合臺上較浪費時間的動作。例如:《洪洋洞》中老軍程宣作掘土掩埋孟良、焦贊的屍體的動作時,即用小鑼帶鑼。
壹封書 用於配合武戲的某些比較緩慢的對打動作,節奏型基本是沖頭,但開始的底鼓不同,且節奏和速度都比較平穩緩慢,音響沈著有力,樂器並加用堂鼓(每拍兩擊)。例如:《艷陽樓》中高登與花逢春、呼延豹、秦仁等人對打時,即用壹封書。
慢長錘 慢長錘多用於人物上場時。慢長錘是由長錘和奪頭結合而成。多用於原板、慢板或二六的入頭,或是配合比較緩慢的上場、更衣等動作。例如:《甘露寺》中孫尚香慢板唱上時,《草橋關》中銚期唱完“轉過了萬花亭太和殿上”壹句之後,《文昭關》中伍子胥和皇甫訥互換衣服時,都用慢長錘。
快長錘 快長錘是由長錘和鳳點頭結合而成,演奏時速度較快。多用於快板、流水、搖板的入頭,同時配合較急促的上下場或走圓場的動作。例如:《定軍山》中黃忠攻打開蕩山上場唱快板時;《打魚殺家》中李俊、倪榮上場開唱前,都用快長錘。但快長錘在習慣上不作為二黃搖板的入頭。
散長錘 又名“撞金鐘”、“搖板長錘”。是散板的入頭,或用以配合緩慢、遲疑情緒的動作。例如:《文昭關》中伍員的上場;《二進宮》中徐彥昭、楊波的上場,都用散長錘。
閃錘 又名“拗錘”、“反長錘”,用於流水、快板、搖板的入頭。但在習慣上只限於已在臺上的角色開唱,而不作“唱上”的鑼鼓,也不作二黃搖板的入頭。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我用兵數十年從來謹慎”前,《打魚殺家》中蕭恩唱“父女們打漁在河下”前,都用閃錘。
紐絲 多用於散板的入頭,同時也配合上場、下場及壹般的動作。如《空城計》中諸葛亮下城後,唱“人言司馬善用兵”壹段之前,即用紐絲;再如《四進士》中宋士傑被轟下堂去,在他唱散板前,為了配合他的傷痛和掙紮起立的較遲緩的動作,也用紐絲。在配合人物動作時,大鑼可適當地人揣鑼或加鑼來加強伴奏氣氛。
快紐絲 快紐絲也是散板的入頭,也可以配合上下場用,常用於比較匆忙、緊迫的情境。如《大保國》中楊波上場時唱的散板,即用快紐絲作入頭。演奏快紐絲時,不宜打得太長。
抽頭 又名“七字鑼”,作用是原棉的入頭,但習慣上只作接唱的二黃原板或四平調的入頭,而西皮原板不用。例如《文昭關》中伍子胥唱二黃原板“哭壹聲爹娘不能相見,不能見,爹娘啊”以後,接打抽頭再唱原板。另外,也可作搖板的入頭,二黃、西皮都可用,但二黃用得較多,例如《草橋關》中劉秀唱二黃原板“叫內侍忙擺駕後宮來進”,唱散以後;《大保國》中徐彥昭上場後唱搖板,都用抽頭入二黃搖板。
小鑼抽頭 小鑼抽頭也是搖板、流水、快板的入頭,在文靜的氣氛下,配合上場、下場、走圓場及其它的動作。例如《洪洋洞》楊延昭第二場上場唱二黃搖板時,《打漁殺家》蕭桂英捧茶上場唱西皮搖板和《桑園會》秋胡上場唱快板,都用小鑼抽頭。
滾頭子 滾頭子不作開唱用,只是配合動作。例如《定軍山》中黃忠接到夏侯淵“走馬換將”的通知,決定將計就計。當他傳令全軍以後,在思考明天陣前如何騙過夏侯淵時,就用滾頭子來配合表現他用手勢虛擬的各種動作。
大鑼水底魚 [水底魚]原為昆曲幹念的牌子,京劇移用,省略原有的詞句,只用鑼鼓部分。主要用途是配合行路時匆忙急促的步伐(包括上下場和走圓場)。例如《望江亭》第壹場,譚記兒與白士中下場後,白道姑念:“待我關了觀門。”隨即由四家丁、張千、李萬引楊衙內急忙上場,這時即用水底魚鑼鼓。
小鑼水底魚 小鑼水底魚用法與大鑼水底魚略同。例如《打魚殺家》中丁家教師赴蕭恩家催討魚稅時的上場和《女起解》中崇公道進監時的小圓場也用小鑼水底魚。
四邊靜 [四邊靜]原為昆曲的幹念牌子。除了《青石山》中周倉需要念詞(但不是昆曲原來的“大字”)以外,壹般只是代替水底魚使用。四邊靜鑼鼓也可以分段使用,例如《空城計》第二場,馬謖、王平發兵街亭時,即先用四邊靜的前半段;待第四場馬謖、王平領兵抵達街亭上場時,再用後半段。
撲燈蛾 [撲燈蛾]原為昆曲幹念牌子,京劇移用。水底魚可以不念詞句,撲燈蛾則必須念詞(按照劇情編撰),只是句數長短並不限制。多用在感情激動的情況下,配合念數板。例如《獅子樓》中,武松與士兵的對念:“士兵壹言來提醒,武松起下殺人心!……”就是撲燈蛾。再如《魚腸劍》中專諸念的“牛二太欺心,太欺心!”也是撲燈蛾。至於牛二接著念的撲燈蛾,則是小鑼撲燈蛾,打法與大鑼相同。
急急風 急急風在演奏速度上比壹般鑼鼓點子快,多用於急促、緊張、激烈及戰爭的情境,用以配合人物的上下場及行路、戰鬥、廝打等動作。例如《打魚殺家》中蕭恩唱罷“聽壹言不由我七竅冒火”後,與教師們的對打;《空城計》的司馬懿幕內唱完“大隊人馬往西城”之後的領兵上場時,也用急急風。
緊錘 又名望家鄉或串錘。基本上以大鑼連擊,聲音不斷。用在快板之前,是快板的入頭,多用於匆忙、緊張的情境。壹般快板多有胡琴過門,但在緊錘之後,也可以立即接唱,表示情緒急迫,如《赤桑鎮》中吳妙貞唱完“見包拯我怒火滿胸膛”後接唱的快板;另外也可作配合簡短動作的鑼鼓,如《大保國》中徐彥昭上場也是用緊錘。
搓錘 搓錘用以配合表現焦急的情緒或是失常的動作。但只用於某種特定的唱腔之後。例如《搜孤救孤》,程嬰唱完回龍後,即接打搓錘。再如《問樵鬧府》中範仲禹唱四平調“叫壹聲範金兒妳來了罷!”之後,接打搓錘,以配合範仲禹甩發動作和他的神智昏迷狀態。
陰鑼 所謂陰鑼即是大鑼、鈸的弱音演奏,但小鑼從始至終並不作弱音。陰鑼是配合暗中的或是遲緩的動作,包括改裝、跳形等。劇中用得最多的如《三岔口》、《武松打店》、《白水灘》等,配合劇中人物的摸黑、覓物和遲緩的動作。另如《女起解》中崇公道為蘇三戴枷,《宇宙鋒》中趙艷容下場改裝等,都是用陰鑼。
九錘半 又名“雙飛燕”常用於劇中人物壹時較匆忙的動作或紊亂的情況,或配合暗中動作等。例如《三岔口》中任堂惠脫衣搜查旅店,《白水灘》中青面虎被押解上場,《英雄義》中的水戰等。也用於帶滑稽性的唱腔以後和動作中。例如《轅門斬子》中楊延昭唱完“聽罷言來笑開懷”後,焦贊做滑稽動作時;《牧虎關》中高旺唱完回龍腔後,與小達婆作戲耍狀時,都用九錘半。九錘半壹般不獨立使用,後面常接陰鑼或馬腿兒。
馬腿兒 馬腿兒是壹個三拍子的鑼鼓,能反復演奏,節奏較快。馬腿兒單起演奏時很少,常接在陰鑼、九錘半或急急風的後面。多用於武戲中配合兩人單刀對打的各種套數及泅水等動作。如《戰馬超》中張飛與馬超的夜戰,《鬧天宮》中孫悟空與青龍的對打,《英雄義》中水擒史文恭時阮小二等的泅水等,都用馬腿兒。
叫頭 叫頭多用於人物的喜悅、憤怒、悲痛、焦急等感情激動而發出呼喊或控訴的時候。有單叫頭、雙叫頭、三叫頭之分。例如《宇宙鋒》中趙艷容聽說要把她送進宮裏作妃子的時候,便起壹個單叫頭表示向趙高的呼喊;在情緒特別高昂時,把兩個叫頭連在壹起,重復呼喊壹次,稱雙叫頭,如《女起解》中蘇三獨自感嘆時,所呼叫的“天哪,天!”就是雙叫頭。三叫頭壹般用在比較悲傷或人物比較豪放的情況下,如《蘇武牧羊》、《臥龍吊孝》中回龍之前的叫頭即為三叫頭。
小鑼叫頭 多用在感嘆的時候。如《洪洋洞》中趙德芳問:“禦妹丈此病從何而起?”楊延昭在回答感嘆時,即用小鑼叫頭。另外醜角多用此種叫頭,如《戰太平》中花安向郜氏反目時,在念白前的呼喊,就是用小鑼叫頭。
大鑼哭頭 這是配合京劇唱腔程式哭頭而用的鑼鼓點子,用於劇中人物哭泣時。有配合散板中的哭頭用的,如《斬馬謖》中斬過馬謖以後,諸葛亮哭馬謖時,在唱“馬謖!參謀!啊!”的哭頭時,即用此種哭頭。還有用於快板或搖板中間,如《坐宮》壹場,楊延輝在唱“眼睜睜高堂母難得見”壹句時,即用哭頭。
小鑼哭頭 多用於配合劇中旦角及較平靜的場合所唱的哭腔。如《武家坡》中王寶釧唱:“啊!狠心的強盜啊!”即用小鑼哭頭。
四鑼哭頭 這是哭頭的壹種簡化形式。往往是在壹劇中,需要很多哭頭的時候,以它來加入應用,避免過多的重復,如《四郎探母》中哭堂壹折。
上板哭頭 專用於二黃原板的唱腔中,如《文昭關》二黃快原板中“哭壹聲爹娘不能相見,不能啊——見!”即用上板哭頭。
亂錘 用以表現人物的焦急、煩躁、紛亂的情緒,也配合上下場及相應的動作,節奏先後快慢不同,每壹小節七下都是先慢後快。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念:“……難道叫我束手被擒?這束手被擒!這這這……”下面即用亂錘表現其焦灼情緒。
脆頭 用法略同於亂錘。分為硬脆頭與軟脆頭。脆頭常用於表現人物的羞愧、驚怒的情感或動作,但只是用以加強表情,不作上下場用,也不能配合時間較長的動作。如《趙氏孤兒》中魏絳所唱的漢調二黃,即是用軟脆頭起。
掃頭 在戲中,有時為了使劇情緊湊,省去原來唱詞中的末句,而以動作代替,術語叫掃。掃頭就是配合這種動作的鑼鼓。如《別窯》中,薛平貴最後下場時唱:“妳回寒窯且忍耐,我到軍前再作安排。此時間顧不得夫妻恩愛”,第四句就掃去了,用王寶釧扯住薛平貴,薛推王,王倒地等壹系列動作代替唱詞,鑼經即用掃頭配合。掃頭往往是依其動作的快慢、長短不同,而能加以伸張或縮減,所以又含有小掃頭、快掃頭、計數掃頭等不同形式。
撤鑼 又叫“大換小”,即撤去大鑼,改用小鑼之意。如前壹場為大鑼下場,次場為小鑼上場,或壹出戲的第壹場即為小鑼上場,都需要用撤鑼。大鑼的打法逐漸緩慢、削弱到消失,再接後面的小鑼鑼經。如《空城計》中,司馬懿兵發西城後,在大鑼聲中下場,次場諸葛亮在小鑼聲中上場,中間即用撤鑼。再如《四郎探母》第壹場坐宮,楊延輝上場之前即用撤鑼。
壹錘鑼 又名大鑼打上、大鑼打下、原場、回頭等,名稱很多,形式變化也很多,用途也很廣泛。除了配合上下場的動作以外,也適用於壹般的動作和歌唱、念白的前後,兼有沖頭、住頭的部分作用。壹錘鑼節拍自由、舒展,多用於以伴奏老生、花臉的緩慢上場,烘托其宏大的氣度。用於上場的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升帳的上場;用於下場如《失街亭》中諸葛亮唱完“免得我親自去把賊收”之後的下場;配合壹般動作的如《賣馬》中秦瓊與單雄信自我介紹以後的互換座位。用於歌唱前後的如《武家坡》中薛平貴唱導板“提起當年淚不幹”之前的鑼鼓;用在念白前後的如《三堂會審》中蘇三念“犯婦縱死九泉,也是甘心眠目的了”之後的鑼鼓。
快原場 快原場是壹錘鑼的更簡化形式。多用於歌唱前後和念白前後,用以加重語氣,同時配合動作。壹出戲開鑼時,常用快原場作為戲前的空場鑼鼓。
小鑼原場 又稱小鑼打上、小鑼打下,用於戲中排場較小,氣氛較平靜或角色身份較低的場面,配合人物上下場,間或配合臺上的動作(不接小鑼歸位)。《擊鼓罵曹》中彌衡頭壹次上場時即用小鑼原場配合他的上場動作。壹般用作主要人物第壹次上場的鑼鼓時,前面通常加壹個小鑼帽子頭。
旦上場 又名小鑼旦上場。旦上場的節拍自由,效果沈靜,多用以伴奏青衣花衫等旦行角色上場,用以襯托其端莊幽雅的氣度,如《宇宙鋒》中趙艷容的上場。老旦上場有時也用此鑼鼓,如《釣金龜》中康氏的上場。
單搜場 單搜場專用於配合劇中的搜索動作。如《戰宛城》中夏侯淳向張繡身上搜查時,即用單搜場。
走馬鑼鼓 又名走馬長錘。用於武戲中節奏較緩慢的武打場面。約有下列幾種用途:1、配合備馬的動作,如《牧虎關》中高來為高旺備馬。2、配合神話戲的“跳形”舞蹈動作,但開頭的形式不同。如《金山寺》中水族的舞蹈。3、配合武戲的打“四門鬥”,如《樊江關》中薛金蓮與樊梨花的對劍。4、配合水中的戰鬥,如《戰金山》中梁紅玉與金兀術的水戰。此外,《英雄義》、《戰馬超》的對槍時,亦均用走馬鑼鼓。
大鑼奪頭 大鑼奪頭是慢長錘的結束部分。在人物沒有什麽大動作的情況下,常作為原板、慢板、二六的入頭而單獨應用。例如《甘露寺》中劉備過江時,上船以後所唱的原板;《法門寺》中廟堂壹場宋巧姣所唱的慢板;《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城樓所唱的二六等,胡琴過門前,都用奪頭。
小鑼奪頭 小鑼奪頭的形式變化很少,也是原板、慢板、二六的入頭。如《鳳還巢》中程雪娥唱完導板“日前領了嚴親命”之後就是接小鑼奪頭,還有《洪洋洞》中楊延昭唱的二黃原板“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之前也是用的小鑼奪頭。
平板奪頭 平板奪頭是專作四平調的過門(壹般都是小過門)入頭用的,如《烏龍院》和《鬧府出箱》等劇都用此鑼經。
小鑼平板奪頭 也是四平調的入頭,但和平板奪頭相反,多用作大過門的入頭。例如《梅龍鎮》李鳳姐第壹次上場唱四平調時,即用此。小鑼平板奪頭又可作為[吹腔]的入頭,如《奇雙會》李桂枝第壹場唱上。
大鑼單楗鳳點頭 大鑼單楗鳳點頭是快長錘的結束部分,用於臺上開唱的搖板、流水的入頭,但凡是鳳點頭均不作上場開唱用。例如《打魚殺家》中,李俊唱完“手搭涼篷用目瞅”之後,接壹鳳點頭入搖板過門,倪榮再接唱“柳蔭樹下壹小舟”。
小鑼鳳點頭 也是搖板或流水的入頭,多用於比較文靜的場面。例如《捉放曹》中陳宮與呂伯奢對唱時所起的流水,用的即是小鑼鳳點頭。
大鑼雙楗鳳點頭 也叫紐絲鳳點頭。是散板的入頭,應用較普遍。有時與紐絲結合使用,有時也單獨使用,多用於開唱之前動作不多的情況下。例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唱“退司馬保空城全仗此琴”的西皮散板,即用大鑼雙楗鳳點頭開唱。另外,也用於急促、緊張的情境之下,例如《陽平關》中黃忠唱西皮散板“黃忠今日遭圈套”和趙雲接唱“好似天神下九霄”之間,即用大鑼雙楗鳳點頭(略簡化)。
散長錘鳳點頭 散長錘鳳點頭是散長錘的結束部分,作為散板的入頭。例如《法門寺》中宋巧姣唱西皮散板“喚壹聲好壹似鷹拿雀燕”,即用散長錘鳳點頭作為入頭;另如《二進宮》中楊波唱完“四郎我兒擊宮墻”之後,四郎接唱“銅錘壹舉雙環響”時,也是用此鑼鼓作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