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花鼓戲的介紹
荊州花鼓戲原稱沔陽花鼓戲,1954年命名為天沔花鼓戲,1981年改稱“荊州花鼓戲”,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發源於湖北沔陽州壹帶1,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地區備受觀眾喜愛的漢族戲曲劇種之壹。 它是明末以後在江漢平原三棒鼓、踩高蹺、采蓮船、漁鼓、道情等漢族民間演唱形式上不斷吸收其他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的壹種鄉土戲曲,流行於沔陽(今仙桃市)、洪湖、潛江、天門、監利、漢川、京山等縣市,並逐漸推進臨近的鐘祥、荊門、江陵、應城、雲夢、漢陽及湖南的嶽陽、華容、南縣、澧縣、常德和鄂東南的崇陽、通城、赤壁等縣市。荊州花鼓戲經歷了尚未成“戲”的“田園時期”,有情節故事且行當分明的“萌芽時期”,“壹唱眾和,鑼鼓伴奏”的“草臺時期”,引入弦樂整合聲腔的“弦樂時期”,文革十年的“消退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末的“鼎盛時期”和進入21世紀面臨的興衰起伏的“瀕危期”。2006年,經潛江市申報荊州花鼓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經仙桃市申報,荊州花鼓戲(IV-112)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