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桓王繼位,辭退鄭莊公,雙方結怨,齊僖公與鄭莊公歃血為盟
周平王逝世,鄭莊公與周公黑肩周攝朝政,使人迎太子狐來周繼承皇位。太子狐哀痛過度,不到壹周逝世,其子林嗣繼位,史稱周桓王。桓王辭退鄭莊公的卿士之位。莊公怒回鄭國,與眾臣商議,諸臣憤怒不平,大夫高渠彌建言,率軍攻入周城,廢了今王,另立賢王。潁考叔反對道:"君臣之倫,比於母子,主公不忍仇其母,何忍仇其君?"他建議莊公隱忍壹年,入周朝拜時,周王必有悔心。莊公最後采用大夫祭足計策,令他率兵到周邊境,借口國內鬧饑荒,大周溫、洛兩城索取糧食。溫城大夫未奉王命不同意,祭足令軍士分頭將田中小麥收獲,滿載而歸。溫大夫知鄭軍強盛,不敢追襲。祭足巡至成周地方,見田中水稻成熟,令軍士假扮商人,半夜將稻穗割走,守將察覺時,鄭軍已走遠。周恒王得知此消息,欲起大軍伐鄭,周公建議恒王勿動兵,說祭足盜割麥禾,鄭伯未必知情,鄭伯如果知此事,必親來謝罪。鄭莊公見周王無責備之意,心中不安,想入朝解釋。這時,齊國使臣來,齊僖公約鄭莊公石門相會,歃血為盟,約為兄弟。齊侯想聯姻鄭國,鄭世子以大丈夫誌在自立不同意聯姻。莊公表揚其誌。
周恒王為何要辭退鄭莊公的卿士之位?
鄭莊公為何采取文武兩種方式對待恒王的無禮辭退?
以武討伐周室另立賢王,太過強硬,必遭天下諸侯討伐 。鄭莊公面對恒王無禮的辭退,忿怒而歸國。他與眾臣商議對策,勇將高渠彌主張動武,以武力攻入周城,另立賢王。潁考叔反對,鄭莊公也覺得過於大逆不道,此行為必遭天下諸侯討伐,也不得人心。
以隱忍的文禮方法對待恒王的辭退,坐等恒王回心轉意 。鄭莊公覺得太過示弱,會被諸侯與恒王看輕,使鄭國國威受損。
鄭莊公采取祭足的建議,文武方式並用,令祭足率兵至周邊境,以饑荒為由,盜取糧食,以試看周恒王的反應。如果周恒領軍來討伐鄭國,鄭國有理出兵,打敗周軍,另立新王。 周恒王聽從周公建言,坐等莊公來謝罪。鄭莊公見恒王無責備意思,此事反而變成鄭國無禮,心中不安,想入朝向周恒王解釋。
齊僖公為何與鄭莊公結盟?
擴大齊國的政治影響 。齊僖公是雄才偉略之主,齊國地處東海之濱,遠離大周王室權力中心,他主張與強大的鄭國結盟,擴大齊國的政治影響力。
強強聯合,相互幫助 。齊國是大國,地廣人多,富甲壹方,兵強馬壯。齊國與鄭國兩大國結盟,是強強聯合,雙方相互幫助,各取所需。
壹日,鄭莊公接到衛恒公訃告,問衛使得知,公子州籲弒君篡位。莊公讓諸將做好衛軍侵境的準備。
鄭莊公如何預料到衛軍犯境?
公子州籲素好用兵,現弒君篡位,必興兵轉移國內矛盾 。衛侯的兒子州籲性格暴戾好武,喜歡談兵用兵,衛莊公溺愛州籲,任其所為,不加於管教,終釀成弒兄篡位的悲劇。因州籲靠弒兄得來的侯位不正當,人民不擁戴,民意議論紛紛。州籲欲立威鄰國,轉移國內的議論壓力,威逼國民服從。
衛國因公孫滑與鄭國交戰,衛國對外作戰,必選鄭國 。衛莊公因聽信段的兒子公孫滑的謊言,起兵相助公孫滑伐鄭復仇,結怨於鄭國。鄭國率軍攻伐衛國,衛莊公服罪求免,衛國引以為恥。州籲用兵,必選鄭國。
這件事,說明鄭莊公懂軍事謀略,通過壹個人的性情與所作所為及國內矛盾,判斷出衛侯用兵必選鄭國。鄭莊公料事如神,料敵機先的軍事能力,是他常打勝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