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巧兒的劉巧兒原型
1924年農歷四月十五,封芝琴出生在甘肅省華池縣城壕鄉轉嘴子村樊坪莊,乳名捧兒。
幼時,捧兒便被父親許給張家柏兒為妻。隨著年齡漸長,兩人經常往來,互生愛慕之意。但是,因張家貧窮,捧兒先後又被父親另許給高家、另壹戶張家及朱家,但都遭到捧兒拒絕。
眼看其父不斷為捧兒張羅婆家,張柏兒家擔心夜長夢多,便集合族人夜闖封家,搶回捧兒,為兩人完婚。封父到縣政府狀告張家“搶劫民女”,縣司法處未作深入調查,即宣布婚姻無效。多變的婚事,並未讓捧兒失去主意。在陜甘寧邊區新生活的感召下,捧兒徒步上百裏路,到慶陽專署駐地慶陽城狀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對她婚姻的幹涉和縣抗日民主政府斷案不公,爭取婚姻自主的權利。
時任隴東分區專員兼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的馬錫五(解放後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采取調查、調解與審判相結合的方式,協同縣政府召開群眾大會,進行公開宣判,糾正了華池縣抗日民主政府的錯誤判決,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馬錫五審判方式”也由此誕生。
這起爭取婚姻自主的民事案件不僅讓周圍的百姓們刮目相看,而且轟動了陜甘寧邊區,成為20世紀中國八大名案之壹。當時,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隴東報》等接連對此進行報道;隨之,著名藝人韓起祥將之編成陜北快書《劉巧團圓》、隴東中學教員袁靜創作了秦腔劇《劉巧兒告狀》在邊區廣為傳播;解放後,中國評劇院又將其編為評劇《劉巧兒》,由著名演員新鳳霞主演,隨後又被長春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使“劉巧兒”的故事傳遍全國,甚至還推動了第壹部《婚姻法》的宣傳普及。
自此,捧兒便有了壹個婦孺皆知的大名——“劉巧兒”,她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劉巧兒”成了新中國巾幗楷模、婦女解放的象征。 因追求自己的幸福而成為名人後,各種榮譽紛至沓來。作為壹名農村婦女,捧兒也發揮“名氣”,積極宣傳黨的政策、倡導婚育新風、參政議政,先後當過省、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鄉、村婦女幹部,出席過省勞模大會。如今,無論各級領導,還是普通百姓,到了華池縣,大都會慕名前往封芝琴的住處,壹睹“劉巧兒”廬山真面目。為此,從1984年—2003年,封芝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三建“巧兒新居”,如今已有新建“劉巧兒事跡展館”3間。
2005年3月,華池縣委、縣政府又將“劉巧兒舊居”列入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壹的陜甘寧邊區蘇維埃政府舊址旅遊規劃之中,計劃籌建“隴東婦女解放事跡紀念館”予以重點開發建設。
在專辟的“劉巧兒”事跡陳列室裏,簡單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記錄了這位農村婦女大半生的光鮮與波折。
為進壹步改善“劉巧兒”生活原型封芝琴老人的居住環境,華池縣去年投資49.16萬元對“巧兒”居所進行第四次建設,為老人新建“巧兒福居 ”。新落成的“巧兒福居”,已成為封芝琴老人安度晚年的理想之所,也成為該縣重要的旅遊景點之壹。
“劉巧兒”勇敢爭取到的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美滿?封芝琴說,雖然在農村,但她和丈夫張柏兒十分恩愛,和睦相處,直到1991年張柏兒去世,夫婦倆幾乎沒吵過幾次嘴。
老人的兒子說,在他的記憶裏,除了偶爾吵吵小架,父親和母親從未真正紅過臉。說起家庭和睦、夫婦相敬之道,封芝琴傳授起自己的經驗:“有事就得先商量好,相互理解,和和氣氣,多交流”。
婚後,封芝琴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宣傳《婚姻法》,向年輕人傳授自己處理戀愛、婚姻問題之道。封芝琴說,自己的兩個女兒、壹個養子、三個侄女全部是自由戀愛結婚,自己從未幹涉。不僅如此,封芝琴還積極促使其他“小字輩”有情人終成眷屬。在封芝琴的帶動下,悅樂鎮上堡子村出了許多“好婆婆”、“好媳婦”和“少生快富”的幸福家庭。 老人的兒子介紹,母親自1989年以後,除了參加政協活動,已經不再參與到其他社會事務中,也不再下田幹農活,但她手不閑、做事麻利,性格開朗。耄耋之年,封芝琴又以“劉巧兒”為名,創辦了民間工藝品公司,註冊了“巧兒剪紙”、“巧兒香包”商標,作品已享譽全國,成為華池、慶陽乃至甘肅的壹張人文“名片”。封芝琴也被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命名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