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木鐸、采詩

木鐸、采詩

? 木鐸是鐸的壹種。中國古代用以警眾的響器。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鐸大約起源於夏商,是壹種以金屬為框的響器,也可以說就是壹種銅質的鈴鐺,形如鐃、鉦,體腔內有舌可搖擊發聲。舌分銅制與木制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即為木鐸。如唐賈公彥解釋《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時說:“鐸,皆以金為之,以木為舌則曰木鐸,以金為舌則曰金鐸也。

? ”木鐸在“采詩”活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壹盛行的說法最早出自漢代學者,他們認為古有采詩之制,有專門負責采詩的樂官,而木鐸便是其重要道具,《小雅》、《國風》中的許多詩便是靠樂官搖著這木鈴鐺到民間采集整理匯集起來的,如許慎《說文解字·丌部》:“古之遒人以木鐸記詩言。”漢代學者認為,民間歌謠特別能反映民情,所謂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則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故采詩是統治者了解民情的重要手段,君王可由此不出牖戶,盡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在《漢書·食貨誌》中,班固對此進行了詩意的描繪:

? 孟春三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故曰:“王者不 窺牖戶而知天下。”

? 孟春即農歷春季的首月,正是“東風解凍,蟄蟲始報,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 的季節,蟄居壹冬的人們走出聚居點開始各自新的的忙碌與籌劃,壹冬的郁積之氣此時便發抒出來。於是,就有叫做“行人”的采詩官,手持木鐸在路上巡遊,采集他們隨口而唱、發自心聲的歌謠以獻給樂官,由他配好音律,再演唱給天子聽。在《藝文誌》中,班固再次強調了這壹制度幫助君王觀輿情、知民意,從而對自己的政治得失加以考量校正的重要意義:“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作為壹種理想的政治制度,采詩說被漢代學者文人反復描畫,相關細節也壹點壹點的填充進來,如註解《春秋公羊傳》的何休認為采詩之官有特殊的選拔標準:

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

根據上述說法,采詩活動中的“行人”出自五六十歲的老者以及無兒女的特殊人群。他們充當采詩官,由政府供給衣食,人盡其用,老有所養,故采詩制度又顯得溫情脈脈,頗有人情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