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車與車兵是什麽樣的?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車與車兵是什麽樣的?
從商朝到戰國期間,兩軍作戰的方式主要是以車戰為主,攻防的主要武器是戰車,軍隊的主力是車兵。《六韜?虎韜?軍用》篇在論述“三軍器用,攻守之具”時,排在最前面的就是“陷堅陳,敗強敵”的各種戰車。
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黃河流域的中原大地。這壹帶地勢平坦開闊,適宜於車戰。但車的起源很早,據譙周《古史考》曰:
黃帝作車,少昊氏略駕牛,禹時奚仲駕馬。黃帝號稱軒轅氏,是因為他造了車。但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確切年代不可考,最遲在夏商之際已經出現了車,因在甲骨文中車與衣、甲、弓、矢並列記載,且成為戰利品,這裏的車應該是戰車。
在安陽殷墟中也多次出土有完整的商代戰車,而且與其他多種兵器同時出土。
考古學家據此得出結論:“晚商的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兵種至少有車兵和步兵兩種,並且是以車戰為主的。”商湯滅夏,所使用的主力是“良車七十乘”(《呂氏春秋?簡選》);周武王滅商,使用的主力是“戎車三百乘”(《史記?周本記》)。春秋有名的大戰爭,多數是車戰。
車戰成為當時作戰的主要方式,主要原因有二:
壹是戰車的速度快、機動性強,沖鋒時破壞力大,用當時的青銅兵器來對付這種猛沖的戰車群是相當困難的;
二是中原大地平坦寬闊,適宜於戰車的奔馳。因此說當時戰車有很大的攻擊力和防禦力。
周代的車戰很講究編制,每輛戰車為壹“乘”,包括車上的甲士和附屬的徒兵(西周時每乘十人左右,春秋時增至七十二人);若幹乘組成壹“偏”,每兩偏組成壹“兩”。
作戰時還要掌握合理的編隊,車與車之間要保持合理的距離,以使自己的戰車之間不能互相幹擾,又不能留下空隙被敵人穿插破陣。
據《六韜?犬韜?均兵》說:“五車為列;相去四十步。左右十步,隊間六十步。”有了這樣的編隊,還要保持合理的隊形,這就要求駕禦者要有嫻熟的技術,使戰車能“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呂氏春秋?造威》)。
秦漢時期,以車戰為主的戰爭形式不見了,這是我國戰爭史上的壹大轉變。這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變化,秦漢時,戰爭地域已擴大到華北山地與江南水域地區,在這些地區裏,戰車無用武之地了。
其次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鋼鐵制造的兵器出現了,強有力的弩已用於實戰,著名的鄢陵之戰中,養由基的箭已經可以射穿七重甲衣,這時,拿盾牌、穿甲胄的戰車甲士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有恃無恐地沖鋒了;
三是戰爭形式變化了,野戰減少,攻城拔邑的戰爭增多,攻堅戰當然需要步兵來完成。
在以後的歷史中,車戰雖消失了,但戰車卻始終沒有被淘汰。
戰車作為運輸的主要工具壹直被使用著。歷代軍事家利用戰車克敵制勝的戰例也是非常多的。
甚至還可以“以車為衛,則非三代弛車出戰之法,然自足以禦敵制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