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
對於市場,沒有仔細的分析就沒有發言權,企業作為市場的壹部分,案例分析理所應當的被企業越來越看重。那麽下面是我整理的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壹轉戰互聯網 為什麽連微軟、IBM都這麽難?
IBM大幅裁員11萬人的消息,讓很多人大吃壹驚。雖然IBM否認沒有這麽大規模,但這個如日中天的企業正在快速衰落,是壹個不爭的事實。
幾乎與此同時,各種互聯網企業發展迅猛,中國的阿裏在美國上市當日,市值高達1300億美金,2015年計劃招聘上萬人。壹漲壹跌,讓人唏噓不已。
老牌企業的基因:優勢還是劣勢?
很多人不知道,IBM是最早的互聯網從業者,應該說是最早有互聯網思維的企業,最早的互聯網的機會也是給了IBM的。作為計算機領域的巨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IBM也曾投入巨資開發網絡。但IBM最後也沒能抓住這次機會,但卻誕生了壹個新的巨人:思科。
後人 總結 說,是因為IBM過於依賴企業客戶。此話對,但也不對。表面原因是這樣,背後的原因卻是壹個永恒的話題:基因。
企業與人壹樣,有它的基因。當壹個企業成功的同時,特殊的印記,即基因就形成了,很難改變,也就決定了壹個企業的發展路徑。IBM強大的基因,不僅讓它與互聯網的第壹桶金擦肩而過,而且也讓它錯過了互聯網無數的發展機會,最近壹個機會是雲計算。IBM在雲計算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仍然沒有抓住,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其實,這就是IBM的基因。圍繞企業、大企業、大客戶,做硬件、做軟件、做服務,而不是針對個人用戶。
企業與人壹樣,都是有基因的,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是有沒有能力“作為”的問題。與人壹樣,這種基因有優勢的地方,也有不足,沒有壹個企業可以無所不能,包打天下。
不只是IBM,其實又有哪個老牌企業抓住了互聯網的機會?
最早有互聯網機會的,除了硬件設備廠商,就屬於運營商了。所有的互聯網用戶都是它的實名用戶,但誰又抓住了?
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等運營商都曾投巨資開展互聯網信息服務業務,但都以失敗告終。
10 多年前,中國電信投巨資建設了互聯網信息業務平臺“互聯星空”,10余年下來壹直虧損,現在已經完全轉入後臺服務,變相倒閉了。原網通公司2002年投資5億,組建了信息服務平臺“天天在線”,不到兩年即倒閉關門了。8年前,中國移動也曾大力推出移動夢網,但今天,我們還有多少人會提到移動夢網?
有人說,這是因為是國企,是壟斷造成的。這顯然並不正確。
不止國內的運營商,放眼全世界去看,占盡互聯網先機的運營商也沒有壹個成功的先例。無論是美國的AT&T,還是歐洲,或者日韓的運營商,都沒有成功,為什麽?
不僅僅是運營商,很多成功的企業,甚至是所謂互聯網新貴,也都沒有抓住每壹次互聯網發展的機會,為什麽?
1998 年,微軟公開提出轉戰互聯網,但時至今日,微軟仍然是壹個軟件企業。微軟曾經開展過各種互聯網信息業務,如即時通信工具MSN,搜索引擎bing等,但都沒有大的發展。MSN現在已經關閉,bing還在苦苦掙紮。2000年筆者做過調研,當初IE瀏覽器在中國的占有率是99.98%。如果微軟當初把IE瀏覽器免費,就可壹統江湖,也就沒有很多中國互聯網企業如360的機會了,但是為什麽沒有做到?
Yahoo作為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有互聯網先機、有資金、有互聯網思維,至今卻掙紮在持續的衰退中,市值已經萎縮到了最高峰的1/3,為什麽?
新浪曾經是中國互聯網的新貴,有錢、有人,但在後來互聯網信息業務發展中出現的遊戲、社區、電子商務等機會上,都做過積極的嘗試,但都以失敗告終,至今仍然是壹個網絡媒體公司,這又是為什麽?
但有意思的是,博客、微博的機會都被新浪抓住了,新浪微博最後還成功上市。原因非常簡單,博客、微博都是媒體平臺,是最適合他的,是他的基因。
騰訊依靠QQ,掌握了中國互聯網最基本的用戶,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天花板。業界壹直認為,騰訊坐等大家探索,壹旦模式成功,他就復制,其他企業機會就很小了,因此常常被業界咒罵。微博出現的時候,騰訊依托QQ,迅速獲得了倍數於新浪的微博用戶,但卻壹直未能有大的起色。2014年中,騰訊微博部門徹底解散了,新浪的微博卻成功上市,為什麽?
騰訊也曾經嘗試了很多很多,但基本都以失敗告終,至今仍然是以遊戲收入為主,這些年真正的新業務,就是微信了,而微信之所以能誕生,也是其優勢基因,是QQ的升級版而已。
不止在IT以及互聯網領域,其他領域也壹模壹樣。
2000 年,聯想投資舉辦了門戶網站FM365,2年後倒閉。2000年,聯想投資新東方在線,2002年撤資。種種互聯網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當然,不是聯想不夠優秀,聯想與HP、戴爾相比,至少增加了手機業務。聯想能抓住的原因,也在於這還是制造業,更強調營銷的制造業。HP、戴爾至今連手機業務也沒有抓住,苦苦掙紮在日益衰落的產業泥潭裏。
新東方2000年創建新東方在線,進軍在線 教育 ,但15年後,其收入仍然不能進入上市公司報表。仍然活著,已經是萬幸。無獨有偶,課外輔導機構好未來2010年在美國上市,融資的主要訴求就是做在線教育,四年過後,2014年,好未來在線教育業務是發展最快的壹年,但收入僅占好未來總收入的4%,仍然虧損。教育與在線教育,這麽小小的門檻都難以跨越,為什麽?
以上種種,分析下來,都有具體原因,比如人才團隊的問題,業務模式的問題,戰略失誤的問題等等,但最後都可以籠統地說:基因!
老牌企業如何抓住新興產業
基因是復雜的,涉及機制、 文化 、隊伍等等因素,昨天的成功,就是今天的障礙。能成功超越自己的,或者說對自己進行革命的,少之又少。
對互聯網有著深刻認識的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__民有壹句話非常深刻:MOOC不是在大學誕生的,做電子商務的不是百貨大樓,互聯網金融也不是銀行的傑作。
這種基因非常復雜,分析起來,主要是三個方面:
第壹,管理的問題。任何壹個成熟的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就自動形成了壹套圍繞其核心業務的管理模式與管理方式 方法 ,是與其業務理念伴生的壹套系統性的東西,而不僅僅是壹個環節。比如薪酬體系,壹定是圍繞主營業務確定的,無法與新業務需要的人匹配;比如業務流程與控制,也壹定是量身定做的,必然不適合新的業務管理,尤其是和其主營行業特性較遠的產品與服務。
壹個新生的產品與服務可以在壹家老企業誕生,但發展起來的概率肯定是零。因為從壹開始,妳就是壹個“異類”,處處不合適,處處需要特批,幾乎是與整個系統在對抗,所有的時機就被耽誤了。不用妖魔化,沒有人,沒有哪個部門與妳作對,這是壹個系統,不適合新業務的系統。
管理上還有壹個重要問題,就是所有成功的企業,在經歷了創業期、發展期後,很快就需要進入壹個防範出現大問題、大錯誤,以穩定發展為主的管理模式,是無法給新業務提供空間的。任何壹個大企業,其實在管理上,都難以說有活力,管理幾千人,幾萬甚至幾十萬人,實際上需要把每壹個人當螺絲釘去管理,否則壹定會大亂。因此,在成熟企業裏,大家講的是風險控制,是流程規範,是人人防控。而對於任何壹個新業務、新產品與新服務,在壹開始,是不能講嚴格與規範管理的,恰恰需要的是不講流程規矩的快速反應,不斷犯錯,是人治,不是法治。但這都不容於壹個規範成熟企業。
表面上,所有大企業都有其業務拓展部門,都有其容錯率,但這種寬容度永遠是在壹個範圍與制度之內的,而且往往與壹個全新業務的要求有本質的差距。
第二,人的問題。原來的基因裏很難產生能夠開拓新業務的人。我們經常說,投資的核心是在投人,壹個即便是錯誤的計劃,只要人優秀,最後壹定會找到正確的方向。但在壹個很成熟的企業裏,經過多年的發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已經自我沈澱積累了壹批有***同特性與文化的核心骨幹,很難誕生適合新業務的人,即便花巨資引進所謂優秀的專業團隊,最後也會很快因為管理方式、理念等不同,水土不服而夭折,更不要說擴大發展的問題。
第三,文化的問題。
文化是壹只看不見的手,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圍繞創始人與核心骨幹,逐漸滲透在企業的各個方面,大到管理的模式與理念,小到用人的類型、員工活動,無處不在。在這種企業裏,壹句無意或者有意的風險提示,往往勝過壹顆勇敢的心。因為人的類型不同,文化理念上,更是會處處碰壁,無法融入。
文化是壹個彌漫在空氣中的東西,壹時沒有明顯感知與不適應,但日復壹日,怨氣日盛,最後讓新業務與新人類無法生存,自動放棄離開。
企業的基因表現還有很多,但核心我認為是以上三點,這已經足以殺死所有的新產品、新服務、新業務。
因此,對於所有成熟成功的企業來說,壹定要清醒,妳雖然有錢、有人、有 渠道 、有資源,但很多新興的產業不是妳的機會,不是妳可以包打天下的。這已經不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問題,而是妳的基因決定妳沒有能力“作為”的問題。
企業與人壹樣,核心的發展思路是揚長,走妳擅長的路。在業務的發展上,壹定是順勢而為,順著妳核心業務的緊密鏈條發展,而不是貿然跨領域行業去做。如騰訊做微信,而不是微博、電商等;新浪做博客、微博,而不是做遊戲、電商等。
那麽,企業如何抓住新興產業與機會,尤其是跨度較大的行業?考慮到基因的因素,我們不要期望自己赤膊上陣廝殺,更實際和可能的方式,是以資本的手段參與如收購、參股等,參與但不控制,至少不參與任何實際的經營決策和運營,如Yahoo投資淘寶等。雖然Yahoo的衰敗不可阻擋,但它卻以支付寶大股東的形式再生。這就是壹種有效的、聰明的改變基因,獲取發展的辦法。
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二農資人,妳是否看見魚在流淚?
家鄉處在鄱陽湖流域的壹條支流旁,水系發達水產豐富。小時候我們家裏是從來不買魚吃的,想吃魚拿根釣刨幾條蚯蚓去河邊,壹時半會壹頓美味就回來了。那時候小河裏就是我叫得上名的魚類就達幾十種,短短二三十年時間,它們大多都絕跡了。終歸原因也就是人口的增長,人們飲鳩止渴式沒有節制的捕撈。而在這過程中,我們壹些聰明的農資人卻成為了最大的幕後兇手。
不知道是哪個聰明的農資人在閱讀農藥說明的時候看見了此藥對魚蝦劇毒,嚴禁殘液倒入池塘河流。而正是這個農藥標簽給聰明的農藥人提供了商機,或許他是做過實驗的,並掌握了哪種農藥對哪些魚類有特效。什麽藥可以毒起有鱗魚(鯉魚,鯽魚,草魚,鰱魚),什麽藥可以毒氣無鱗魚(泥鰍,黃鱔,鯰魚等等)。究竟是什麽藥我就不說了,知道的人自然知道,不知道的人不要問。世界這麽大,我不想又有人從我帖子裏發現商機,那我真是罪惡滔天了。於是開始教普通人買藥去河裏毒魚,慢慢地人們都知道了這藥的妙用,紛紛效仿。幾十塊的藥能毒氣幾百斤的魚,真是壹本萬利。買的人多了,買藥的更高興,本來這藥壹年賣不了幾件,現在輕輕松松能賣幾十件,多賺了好多錢吶。本來是保護魚的警告變成了毒魚的 說明書 ,本來是頑蟲的克星變成了魚類的災難,這也許是研發單位和生產廠家始料未及的吧。
現在進入秋天,河水下降,溫度高。真是 捕魚 的好時節,幾乎每天都有來買這種農藥毒魚的年輕人。而我自然從來都不會賣,說沒有了,賣完了。開始幾年有些熟悉的人不相信,竟然到我倉庫裏去翻找,嚇得我至以後幹脆不進這藥。前幾年我對來買藥的人拒絕還客氣些,說沒有了。可是過不了幾天又來問,不勝其煩。後來我幹脆回答我這裏沒有這藥,我不賣這藥。他們問我為什麽,有錢不賺,傻呀。我壹般都說這是國家規定,這是犯法的。其實我們都知道這回答是多麽的可笑。
壹年壹年過去,環境越來越差。而買藥毒魚的人並未減少,來我店裏的人雖然少了但還是有。我拒絕他們話也有了變化,就像前幾天來幾個青年抗著網來我店裏“老板,來壹箱某某藥”
“沒有”
“怎麽沒有?”
“我不賣”
“為什麽不賣”
“為什麽,因為我怕招報應,因為這是作惡”
“神經病”買藥的年輕人罵我壹聲走了。其實我知道我這樣做毫無意義,他們會馬上去別家買,河裏的魚不會因為我不賣而能幸免於難。即使如此,我還是堅守我的底線。別人賣是別人的事,自己問心無愧就可以了。但又怎樣,我每次看到被洗蕩後的河流還是痛心不已,多麽希望國家能研發出對魚蝦無害的農藥,把這些高毒農藥全面禁止。
那幾個毒魚的青年如願以償,買來成箱的農藥倒入河流的上遊。不多久整條河的魚都浮上水面,任人捕撈。沿河十幾裏,幾乎所有的男女老少都在河裏狂歡,河水都被攪渾了,像大地身上的壹條爛膿在流淌。河裏撈魚的笑臉寫滿了無知與貪婪。兩天後,河流恢復了清澈平靜,那些沒有沈在水底沒有被撈走的魚浮出水面。大的,小的,剛剛出世的,白花花的壹片積在緩流的河灣裏。腐爛,發臭,用它們腐朽的身體證明這世界的骯臟。
這兩天下雨了,我想這些雨壹定是那些魚的眼淚……
>>>點擊下頁進入更多企業營銷成功案例解析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