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蓮村名由來之二十七:丁家樓子
在丁家樓子村西山崖上,有壹塊長方形平整的磐石。巨石東側,豎刻有“白鶴樓”三個大字。上款已剝蝕,下書“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九月……”巨石南向,有明萬歷乙巳科進士、誥敕房中書舍人丁耀鬥摹寫的“白鶴樓”三字。上款為:“宋熙寧九年,蘇軾書於石東”,落款為:“明萬歷四十年丁耀鬥摹此”。
白鶴樓題字上面的那個大石坪,有十多個石頭上有眼、有洞,應該就是當時建築白鶴樓所遺留。白鶴樓的風貌,或許我們能從明朝王化貞的詩“四圍山色碧嶙峋,樹外平疇萬綠勻。麈尾壹揮雲散盡,此身已覺近風辰”中依稀感受當年白鶴樓的壯觀。
離巨石約80米處,在壹臥石上刻有“留月”二字,篆楷相參,據清道光《諸城縣續誌》稱:“石刻留月二字亦類蘇書。”在白鶴樓遺址西北百米處,隔溪有壹石洞,乃是壹方巨石覆蓋形成,石洞頂上有豎體“樂山者壽”四個楷體字。兩邊的小字顯然是壹首詩,歷經四百余年,已經很難辨認,只有末尾落款的“弟耀亢醉歌”尚可辨認。在石洞南面五六米處,壹塊略顯渾圓的磐石底部,亦有“留月”兩個二十公分的刻字。據資料考證,應為蘇東坡手筆。
在村東邊,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公石祠,東望五蓮山,西依九仙山。明代萬歷年間,系諸城(今五蓮)地方名人丁耀鬥為頌揚明嘉靖進士丁惟寧的功德,認昭後世而興建。整個建築由祠、坊兩部分組成,石祠前方偏西栽有古柏樹。石祠內四周墻壁上鑲嵌有石碑,該建築面積為46.7平方米,分布面積為920平方米。坊寬為3.35米,高為5.78米。坊之左右各有雙層長方形雕雲紋座,上立四棱抹角石柱,柱前後各附名耳,石柱正面刻對聯壹幅,上為“壹詠壹觴暢百年之逸興”,下為“勿伐勿剪千載之遐思”。石坊前額書“仰止坊”三個大字,前題“賜進士中憲大夫湖廣副使前巡按直隸禦史丁公諱維寧字少濱主人題”,後綴“萬歷三十八年孟冬吉旦不肖男耀鬥述”。坊額背面書“山高水長”四個大字。1992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對於研究明代建築,提供了實物資料。
多年來,因《金瓶梅》作者蘭陵笑笑生真名疑案,使眾多研究者和愛好者為之殫精竭慮,各種推斷與考證異彩紛呈,近年,有關專家學者以遺存在民間鮮為人知的明代字畫、方誌、族譜、碑刻等文物為依據,將確鑿的史實與縝密的論證有機結合,並參照了丁惟寧壹生的經歷,提出《金瓶梅》作者“丁惟寧說”,並得到學術界的認可。如,2012年5月12日,山東學者王夕河在“王夕河《<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學術討論會上公布了自己最新的學術成果《<金瓶梅>原版文字揭秘》。在20多年的時間裏,王夕河通過對《金瓶梅》中含有的大量的方言借音字的分析考證得出結論:《金瓶梅》含有大量的山東諸城、五蓮方言,其作者蘭陵笑笑生應該就是隱居於五蓮山的丁惟寧。
關於白鶴樓的故事,本文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