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指甲分別是什麽成分?
指甲:角蛋白。
成人表皮主要由三種細胞構成,除角質形成細胞外,還包括黑素細胞(melanocyte)和郎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cell)。此外,在某些部位還存在默克爾細胞(Merkcl Cell).
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
是壹種不斷分化的復層鱗狀上皮細胞,其分化的最終階是形成角蛋白(keratin)。目前已鑒定出多種角蛋白基因,主要包括酸性和堿性兩大類角蛋白基因。根據角質形成細胞的發展階段和特點,從內向外可將其分為五層。基底細胞層(basal cell layer)又稱生發層,為壹層柱狀上皮,位於表皮最下層,正常情況下大約有30%的基底細胞進入分裂象。主要產生新的表皮細胞。棘細胞層(pricklC ccu layer)壹般由4—8層多角形帶棘突的細胞組成。下部的棘細胞也有分裂功能,可參與創傷愈合。上部的棘細胞漸趨扁平,與顆粒層細胞相連。棘細胞胞漿內的張力微絲較基底細胞的為多,是向角化發展的過程。顆粒層(stratumgranulosum)壹般為2—4層梭形細胞,是進壹步向角質層分化的細胞。角質層增厚時顆粒層也相應地增厚。這些細胞中有較多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嗜堿性的透明角質顆粒(keratohyaline granules)。細胞核和細胞器在顆粒層中溶解。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僅旦於手掌和足跖表皮,是角質層的前期。為2—3層扁平、境界不清、無核、緊密相連的細胞。角質層(stratum corneum)是由4—8層已經死亡的扁平無核細胞所組成的保護層。 其細胞器已經溶解,水分丟失,細胞膜變厚,細胞中充滿了由透明角質顆粒分解而產生的含硫的基質與張力微絲招融合而成的軟纖維性蛋白,即角蛋白。
表皮細胞通過時間和表皮更替時間
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成熟表現為從基底層到向角質層的逐漸移行。在單壹移行過程中,角質形成;阻胞的形狀和功能也逐漸發生著變化,從單層柱狀上皮的基底層到扁平的細胞核消失的角質層。新生的基底細胞進入棘細胞層,然後上移到顆粒層的最上層,約需14天;再通過角質層而脫落下來又霈14天,***28天,稱表皮細胞通過時間(transit time),如果加上基底細胞的分裂周期13-19天,***約41壹47天,稱為表皮更替時間(turn ovel.timc)。了解角質形成細胞的細胞動力學特性對理解某些皮膚疾病的發病機制十分重要。在銀屑病患者,基底細胞分裂周期縮短為37.5小時,表皮更替時間也縮短到8~10天細胞不被部分這個並發出成熟,因此形成角化不全,臨床表現為大量鱗屑。
橋粒(dcsmosomes)
角質形成細胞之間借助橋粒互相連接,光鏡下的橋粒呈棘刺狀,電鏡下可見中央層(cerltralstratum)和附著斑(attachment plaquc),其上有張力微絲(tonofilament附著。橋粒主要由橋粒(desmosomallcorc)和橋粒斑(desmosomalplaqtlc)兩類蛋白組成。新生的角質形成細胞自基底層向上移行,故有人認為橋粒可以分開並重新形成。張力微絲是角蛋白的前身,它對保持細胞的形態起重要作用,也是形成角蛋白的重要成分。橋粒的作用是維持細胞間的連接,壹旦橋粒受到破壞,則會引起角質形成細胞的松解而出現表皮內皰,如天皰疹。
表皮下基底膜帶
表皮與真皮之間的連接由向真皮伸入的表皮腳(epidermal ridges or pegs)和向表皮伸人的真皮乳頭(dermal papilkae)浪狀互相鑲嵌而成。用PAS染色,在表皮與真空交界處可見含有糖蛋白的紅染帶,稱為表皮下基底膜帶(subeoithelial basement membranezone)。電鏡下該帶分為四層:①基底細胞膜,包括半橋粒(hemidesmosome、附著斑和基底層下致密板);②透明板(lamina lucida)為厚約30—40mm的電子透明帶;含大皰性類天皰瘡抗原;③基底板(basal lamina),又稱致密板(1arrdm densa),為35—45nm厚的電子致密帶,系光鏡下的基底膜,主要由Ⅳ型膠原組成;④致密板下帶,主要由膠原纖(collagenfibril) 和錨狀纖維(Anchoring fibril)組成,後者的主要成分是Ⅶ型膠原。了解表皮下基底膜帶的結構將有助於理解氣天性和後天性大皰性皮膚病的發病機制。基底細胞底部的細胞膜上只有半個橋粒狀結構,稱之為半橋粒(henli-desmosome)。許多纖細的纖維將半橋粒與其下的真皮膠原纖維結合起來,故正常表皮與真皮間的連接是比較角化過程 角蛋白是角質形成細胞分化後的最終產物,其功能主要是抵抗機械性、理化因素和微生物的侵襲。對機體起到防護作用。角蛋白是壹個大家族,其中有30余種,按照其基因可以分為兩大類,堿性的工型和酸性的Ⅱ型角蛋白。角蛋白壹般成對存在,分別包含工型和Ⅱ型各壹種角蛋白。在基底細胞和棘細胞中主要是角蛋白K5和K14,隨著細胞向上逐漸分化,到顆粒層和角質層則被角蛋白Kl和Kl。替代。在銀屑病等表皮增生過度性疾病中則可見到角蛋白K6和K16。單純性大皰表皮松解癥和大皰性紅皮病性魚鱗病均與角蛋白基因突變有關。
黑素細胞
位於基底層中,約占基底層細胞的1%。其主要作用是產生黑素(mclanin)。黑素細胞借助其較多的樹枝突起,向鄰近的壹些基底細胞和棘細胞輸送黑素顆粒。每個黑素細胞借助樹枝狀突起可與大約36個角質形成細胞接觸,形成表皮黑素單位。用銀染色及DOPA反應可示其胞漿及樹枝狀突起中有黑素小體(melanosome)。其中富含酪氨酸酶,黑素即在此小體中合成。角質形成細胞吞噬經黑素細胞樹突輸送來的黑素顆粒,後者在基底層細胞核上方較多,起到反射光線的作用。膚色的差異主要與黑素細胞產生黑素的數量有關而與黑素細胞的數目無關。黑素細胞在暴露部位如面部及乳暈、腋窩、生殖器、會陰部等處較多。
郎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cell)
為壹種樹枝狀細胞,主要分布於棘細胞間,占表皮細胞的3%壹5%。氯化金染色可見樹枝狀突起,s00、CDl及Atp酶染色陽性,DOPA染色陰性,無橋粒。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其胞漿中有呈網球拍狀的顆粒(Birbeck granule)。其麥面具有C3b和IgG、IgE的Fc受體,攜帶HLA-DR、-DP和-DQ抗原。現已證實它起源於骨髓而進入表皮,屬於單核壹吞噬細胞系統,它與移植排斥、原發接觸致敏和免疫監視等許多免疫反應密切相關,是壹種重要的。有吞噬作用並能加工及遞呈抗原的免疫活性細胞。
默克爾細胞(Merkel’s cell)
接近基底層,不分枝,與角質形成細胞之間有橋粒相連。腦漿中有壹些橢圓形顆粒,顆粒中含有神經介質。這種細胞多見於掌跖、指趾、口唇及生殖器、毛囊等部位,推測其功能與皮膚的精細觸覺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