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王莽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王莽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超級詳細版

王莽利用外戚勢力,於公元8年,登上皇帝寶座,根據“更受命”的原則,改國號為“新”。為了緩和當時十分尖銳的階級矛盾,在第二年下詔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歷史上稱之為“托古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有六:

(1)“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買賣,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3)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征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征收山澤稅。

(4)改革幣制。

(5)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地名

(6)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

對王莽改革的反思:王莽改制是壹場地主階級為自救而進行的改革,改革針對的是當時土地兼並、奴婢泛濫的社會現實。從改革內容看,其中的王田制是井田制形式下的限田和均田,其實質是要限制土地兼並,緩和階級矛盾;而不許買賣奴婢等含有關心民間疾苦、保護和扶植小農利益的要求,其方案具有壹定的合理因素。但王莽改制的結果並沒有實現預期的目的,卻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包括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王莽集團和少數民族的矛盾,最終政權也在農民起義的風暴中滅亡了。

?王莽改制為什麽會失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王莽改制期間出臺的壹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如“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井田制重新分配。在這裏王莽著意於立即消除土地兼並,初意未始不善,但這壹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這就註定了它的失敗。再如幣制改革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徒增貨幣流通的障礙。

其次改革過急過速,容易采取壹些過頭的政策措施而損害大多數人的利益,致使改革失地社會基礎。如王莽將奴婢改為“私屬”,並禁止奴婢買賣,本意是要制止奴婢數量的擴大,解決社會上日益嚴重的奴婢問題。但這項措施也遭到了上自蓄奴之家,下至失地之民的反對,因為禁止奴婢買賣,既觸犯了官僚、豪富的利益,又使失去土地而無路可走的農民斷絕了壹條賣身為奴的生路。

第三王莽還采取行政手段,對不恰當的改革措施強制推行,引起普遍不滿。如幣制改革中以小易大,以輕換重,所鑄大泉,重不過12銖,只相當於五銖錢的2.4倍,卻要當五銖錢50枚用,所鑄重壹銖的小泉,卻要與五銖錢1枚相等。如此不合理比值的存在,就難以禁止盜鑄私錢。王莽只得實行諸如“以私鑄錢死”、“壹家鑄錢,五家坐之,沒入為奴婢”等嚴刑酷法來強行禁止。但是,政策強制對於經濟規律是無法抗拒的。所以不管王莽把政治強制強化到何等程度,依舊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想當然的改革措施終究得不到貫徹。

另外,王莽還多次挑起同周邊少數民族的戰爭,試圖轉移人民視線,結果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民族矛盾

背景:莽稱帝前後七八年間(公元7—14年),主要是改制。西漢後期,朝廷的賦稅勞役日益嚴重,統治階級“多畜奴婢,田宅無限”,奢侈揮霍,弄得民窮國虛,土地兼並和奴婢、流民的數量惡性膨脹,成為當時嚴重的社會問題,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在此背景下,掌權的王莽力圖解決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而著手於改制。

措施:

王 田 制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頒行了王田制的詔書,指出古時行井田制,國給民富,秦漢以來破壞了井田制,土地兼並嚴重,“故富者犬馬余菽粟,驕而為邪,貧者不厭糟糠,窮而為奸”;提出了王田制方案: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日“私屬”,皆不得買賣。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壹井(九百畝)者,分余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所謂王田制,實質上是個均田的制度。這是針對土地兼並和貧官分化,打算做到“壹夫壹婦田百畝,什壹而稅”,以緩和階級矛盾的土地制改革的方案。這種王田制,是從書本上學古代的井田制,想解決現實的土地問題,是托古改制,比之師丹的限田政策還有過之。但經過幾年,到了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中郎將區博提議,並田制廢之已久,不可復行,現在“天下初定,萬民新附,誠未可施行”。王莽也明知實行起來困難,乃下令:“諸名食王田,皆得賣之,勿拘以法。”這實是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協,聽任土地買賣,而宣告王田制中廢。

奴婢政策

王莽在頒行王田制詔書中,指責買賣奴婢有違於“天地之性人為貴”之義,而規定“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買賣”。這是承認奴婢為人而不是牲畜,通過禁止買賣而加以限制的奴婢政策。但到了始建國四年,王莽在宣布土地可以買賣的同時,也令“犯私買賣庶人者,且壹切勿治”。新奴婢政策也廢止了。稍後,天鳳四年(公元17年)王莽下令:“三公以下,諸有奴婢者,率壹口出錢三千六百。”這是為了搜刮錢財,但也寓有限制奴婢之意。

五 均 六 筦

王莽為了限制商賈兼並及物價波動,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定了五均六筦政策。所謂“五均”是:在長安及洛陽、邯鄲、臨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設立五均官,由原來的令、長兼理,稱為“五均司市師”。五均司市師的工作,壹是定時評定物價,名曰“市平”;二是控制市場供應,市場貨物滯銷時,以原價收購,貨物漲價時,則以平價出售;三是辦理賒貸,根據具體情況,發放無息貸款(賒)或低息貸款(貸);四是征收山澤之稅及其他雜稅。所謂“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項經濟事業,即:由國家專賣鹽、鐵、酒,專營鑄錢,征收山澤生產稅,經辦五均賒貸。王莽說,搞五均六筦,是為了“齊眾庶,抑兼並”。他下令六筦的詔書還說:

夫鹽,食肴之將;酒,百藥之長,嘉會之好;鐵,農田之本;名山大澤,饒衍之藏;五均賒貸,百姓所取平,仰以給贍;錢布銅冶,通行有無,備民用也。此六者,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必仰於市,雖貴數倍,不得不買。豪民富賈,即賈貧弱,先聖知其然也,故斡之。

六筦的目的是為了限制富商大賈的投機兼並活動,以保證人民 生活生產所需,也是為了增加官府的財政收入。六筦之設,王莽雖依托於“先聖”,實際上多繼承於漢武帝的經濟政策,稍加變通而已。在當時政治腐敗的情況下,五均六筦是官吏從中漁利和剝削人民的工具,給人民帶來了災難。

改變幣制及其它

西漢自武帝以來,通行五銖錢。王莽則四次改變幣制,第壹次,居攝二年(公元7年),於通行的五銖錢外,另鑄三種新幣:“錯刀,壹值五千;契刀,壹值五百;大錢,壹值五十。”三種都是高值貨幣,只有五銖錢是低值。而每種貨幣的含銅量相差並不甚大,於是“民多盜鑄”,造成貨幣混亂。第二次,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廢止五銖錢及錯刀、契刀等幣,另鑄小錢,重壹銖,值壹,與大錢並行,為大小二種貨幣。但這兩種貨幣的重量與幣值關系也不合理,故有私用五銖錢及盜鑄的現象。第三次,始建國二年,王莽為了使貨幣輕重大小各有差品,重新發行貨幣,總名“寶貨”,分金貨、銀貨、龜貨、貝貨、錢貨、布貨等六種貨幣,六種貨幣又細分為二十八個品種。因品種繁多,換算比值又不合理,造成“百姓憒亂,其貨不行”的後果。王莽強制推行,於是“農商失業,食貨俱廢”,犯法者眾。王莽只好恢復小錢、大錢二品。第四次,天鳳元年(公元14年),廢止大、小錢,發行“貨布”(重二十五銖,值二十五)、“貨泉”(重五銖,枚值壹)兩種貨幣。這次改變幣制較為合理些。但因屢次改幣,幣制極大混亂,“每壹易錢,民用破業,而大陷刑”,“犯法者多,不可勝行”,因犯法及株連而沒為官奴婢者“傳送長安鐘官,愁苦死者什六七”,從而加深了人民對王莽的怨恨。

此外,王莽還改變朝廷與地方的官制與官名,頻繁地更改地方行政制度及名稱,甚至壹個郡更了五次名,弄得官民都記不清楚,公文上還得附寫上舊名。還設五等爵,大行分封,但因“圖簿未定,未授圖邑”,有些諸侯只是虛封。還新定吏祿制度,分明等級,多少不等,但因制度煩碎,“課計不可理”,官吏往往得不到俸祿,於是“各因官職為奸,受取賄賂以自供給”。這又加重了百姓的災難。

王莽在民族關系上也搗鬼。他無理地侵侮各族,貶降各族的王為侯,引起各族的不滿與反抗。王莽隨又加以征討,更加侮辱對方,如改稱高句麗為“下句麗’,改稱匈奴單於為“降奴服於”,於是破壞了漢與各族的友好關系,特別是破壞了漢匈和親,斷絕了漢與西域的交通,發動了幾次戰爭,造成重大損失。

改制失敗的主觀原因

王莽改制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客觀原因而言,當時存在政治腐敗,官風敗壞,政敵作對,豪富反抗等情況。就主觀原因而言,班固在《王莽傳》中是這樣指出的:

莽意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故銳思於地裏,制禮作樂,講合《六經》之說。公卿旦入暮出,議論連年不決,不暇省獄訟冤結民之急務。縣宰缺者,數年守兼,壹切貪殘日甚。中郎將、繡衣執法在郡國者,並乘權勢,傳相舉奏。又十壹公士分布勸農桑,班時令,案諸章,冠蓋相望,交錯道路,召會吏民,逮捕證左,郡縣賦斂,遞相賄賂,白黑紛然,守闕告訴者鄉。莽自見前專權以得漢政,故務自攬眾事,有司受成茍免。諸寶物名、帑藏、錢谷官,皆宦者領之,吏民上封事書,宦官左右開發,尚書不得知。其畏備臣下如此。又好變改制度,政令煩多,當奉行者,輒質問乃以從事,前後相乘,憒眊不渫。莽常禦燈火至明,猶不能勝。尚書因是為奸寢事,上書待報者連年不得去,拘系郡縣者逢赦而後出,衛卒不交代三歲矣。

班固說出了王莽改制失敗的主觀原因:(1)王莽以為“制定則天下自平”,只用心於定制,而不著力於兌現,故改制多停留在紙面上。(2)王莽改制往往“講合《六經》之說”,盡管他也針對時弊,但不無儒家教條的本本主義。(3)所用官吏乃原班人馬或阿諛奉承之徒,多非於才,而善於為非作歹,故成事不足,敗事有余。(4)王莽因陰謀而篡權,故防備臣下效法,“畏備臣下”而操縱壹切,獨木自然難支大廈。(5)王莽專權,其臣下受信用者可以上下其手,被疑忌者則“為奸寢事”,故政事不理。(6)王莽“好”改變制度,政令“煩多”,朝令夕改,不講功效,故變得快,吹得也快,花樣多,收效少。這些,都與王莽本質上是個貴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及誌大才疏的書生性格分不開。他了解壹些時弊,也想解決社會矛盾,但真正做起來,並不從根本上觸動本階級的利益,並不精明幹練,而顯出了得誌便猖狂、失意便懊喪的醜態。如此王莽,改制豈有不敗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