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發射了哪些衛星,急!!!!!!!!!!!馬上就要.
我國發射衛星狀況發展回顧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壹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制水平和制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制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壹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壹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壹號”和“實踐壹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壹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壹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壹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壹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采用壹箭三星的辦法,壹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壹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壹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制,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遊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制了“長征壹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臺站。所有這壹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壹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壹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制方面取得的又壹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壹條近地點高200公裏,遠地點高36000公裏、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壹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臺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範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壹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壹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分辨率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壹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壹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遊蕩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制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壹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準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制第壹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壹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誌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制給予了特別關註。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裏,遠地點高度483公裏,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裏,我國又壹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壹次進行了壹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制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壹***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制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壹。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臺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壹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沈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準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遊15天的新記錄,而且***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壹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壹只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壹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壹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壹只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壹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壹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蔔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壹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註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藥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壹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壹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制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盤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裏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壹件是中華人民***和國國旗,另壹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壹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壹顆“試驗衛星壹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壹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壹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裏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壹顆人造衛星“東方紅壹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制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壹。衛星的研制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鬥,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制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制的第壹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準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準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壹顆由中國人研制的壹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臺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制及應用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制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壹些地方電視臺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壹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壹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準備占用和已經占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壹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壹顆試驗通信衛星占用的125度這壹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壹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占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麽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壹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壹位置;要麽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壹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制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準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采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制成功,標誌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壹。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準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臺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壹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壹次將近壹億平方公裏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制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制的第壹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壹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臺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壹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裏、傾角99度、周期102分鐘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壹是采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臺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裏)能始終對準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分辨率達1.l公裏。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壹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準確。
繼第壹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壹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壹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壹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壹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壹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壹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壹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制工作。作為壹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壹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壹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制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裏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壹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壹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誌著我國氣象衛星研制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壹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壹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壹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壹份法文報紙登出壹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準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壹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準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占有壹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航天飛機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制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壹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壹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壹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壹個標誌。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壹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制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壹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制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淩晨7時多壹點從發射臺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鬥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註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制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壹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壹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采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壹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壹步壹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沈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還有北鬥系統8個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