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的駕鶴仙去
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北京大學教授侯仁之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2歲。
侯仁之是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重要開創者之壹,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侯仁之對北京、承德、淄博、邯鄲、蕪湖等城市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歷史地理研究工作。特別是在北京城市歷史地理的研究中,侯仁之根據細致的實地調查和文獻考證,從河湖水系和地理環境入手,系統揭示了北京城的起源、形成、發展、城址轉移的全過程,以及古代北京城的規劃和變化特點,將城市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與首都規劃建設結合起來,對北京市城市規劃、舊城改造與保護、水利建設等做出了卓越貢獻。
“先生給我們最大的教益是告訴我們怎樣從歷史地理的角度觀察壹個城市,他開創了這方面最好的學術眼光和學術方法。”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唐曉峰教授昨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讓唐曉峰難受的是,侯仁之未能在生前看到其主編的《北京歷史地圖集》全套出齊的模樣。“這是壹個長達30年的研究計劃,第壹集出版於1987年,第二集出版於1995年,前不久第三集也完成了。我們本想在24日,也就是後天,將全三冊整套帶到醫院給先生看……現在已成為最大的遺憾。”
侯仁之被譽為“活北京”。上世紀50年代以來,他從現代地理學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轉移、城市發展的特點及其客觀規律等關鍵性問題,成為北京舊城改造、城市總體規劃及建設的重要參考資料。在北京城市發展中,他大聲疾呼:首要問題是水源的開發。他珍愛老北京風土人情的“根源”,壹次又壹次去什剎海、匯通祠、鐘樓、鼓樓、後門橋壹帶,對這壹地區的改造深切關註。
夫人張瑋瑛眼裏的侯仁之當得起“勤奮堅毅”四字。他無比珍惜“文革”後重新開始的學術生涯,每天清晨三四點便起床工作。70多歲時,他攀上了壹生的寫作高峰,10年間發表文章百篇之多;80多歲時,他還在利用暑假帶學生到內蒙古等地進行野外考察。90多歲後,不能像以往壹樣投入工作,使他失卻了生活的重心,使他傷感。但壹直到100歲,侯仁之還思維清晰、精神不錯,時常坐著輪椅在未名湖畔“散步”;在沙漠治理、環境變化、舊城改造這幾個自己認準的研究方向上,他從未停止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