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德化九仙山景區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閩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壹是泉州市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
福建德化九仙山風景區是著名的旅遊景點,也是閩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壹。是泉州市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裏。氣象景觀有雲瀑、佛光;人文景觀唐代雕刻的彌勒佛是九仙山景區的壹個特色景點。九仙山年平均霧日300天,相對濕度87%,平均風速7.0 m/s,分別排在四川峨眉山、吉林千佛山、天池之後,位居全國第二。山頂有——個九仙山氣象站,是福建省國家重點氣象站。由於山區常年雲霧籠罩,形勢多變,經常出現雲霧、瀑布、佛光等氣象景觀;冬天,雪花飛舞,銀裝素裹,是閩南看雪的最佳地點。還有奇異的山百合,奇異的竹子,奇異的樹,奇異的樹,稀有的蠑螈(四足魚)。
九華山奇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仙桃石、長壽龜石、情侶蹺蹺板石、旋轉石,還有鼓、狗、獅子、大象、法國海豹等其他。不同的洞穴包括蛇月洞、九十九洞、摩雲洞、雲起洞、彌勒洞等。“大的可以容納若幹個長沙發,小的可以蹲下若幹人”。有的洞有洞,有的洞相通,而彌勒佛洞,彌勒佛坐在洞內,光線從石頭的縫隙中進入,水從洞底流出,佛光被困在洞頂。洞內天氣幽深潔凈,讓人感覺如仙境,神秘莫測。
九仙山的美可以概括為奇、美、險、奇、幽、闊、奧七大特征。最大的特點是“地中之山,地中之池,地中之瀑”,這在華北地區是罕見的,令人嘆為觀止。還有杜鵑花,被譽為“江北壹絕”。春夏之交,競相開放,令人陶醉。霜降之秋,滿山紅葉,石景瑰麗。以其突兀的山峰、青翠的植被、古老的文化,形成了以觀光為主體的產品類型。
靈鷲巖
鷹巖位於九仙山東側,建於唐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寺廟的墻壁和柱子都是石頭做的,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也是石頭做的。明萬歷年間重修柱基,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縣的楊文政和永春縣的夏忠被刻在廣場上。大學士、仆役丁、學者莊繼昌、進士戶部尚書鄭沛、市府秘書甘天勛等,題寫匾額懸掛於大殿兩側。清初重修兩個新館,增加巖田。16至18世紀,這裏曾是省級佛教活動中心之壹。其僧徒分屬九仙派18個門派,發展到900多人,居住或居住在全省89座寺廟中。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摧毀。
自1988年起,由美國佛教協會常任顧問兼會長、洛杉機普陀山觀音菩薩名譽方丈、南迦釋寬經法師發起,般若修德堂全體信眾捐資支持重建。重建後的靈鷲巖基本保持了原有規模,保留了歷史遺跡,並增加了許多龍鳳獅各種花鳥的雕刻。
永安巖
永安位於九仙山之南、赤水鎮明愛村、大明鄉大明村交界處。唐朝開元年間,這壹帶是九仙山高僧鄒耕種薺菜的地方,故稱“薺菜巖”。後來蛇神嶽家的修行實現了
明朝天順年間,青年儒生石、苗英在此出家為僧,並與名山周金宗結為好友。順八年(公元1464年)六月十日,史在薺菜還沒化的時候,對薺菜說:“我完了。融化後,我會把我的骨架掛在壹棵大樹上。六十年後,我會永遠留在這裏。”周晉宗遵命,將屍骨掛在名山周祖子旁的大椿樹頂上。後來,我的侄子周瓊捐了壹個山場來建壹個巖字,取名“永安巖”,同時捐了壹千噸農田作為巖租。明朝嘉靖初年,香椿樹梢發光,周金宗孫夢石等人取其骸骨雕佛像,祭於永安巖。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林舜祁和方丈和尚應重築。正殿佛龕還保存著當年修建的文字。民國初年重建。巖石是木制的,坐落在山頂上。它由正殿、中殿、觀音樓、餐廳、地下儲物廳、護亭等組成。總建築面積829平方米。主廳是獻給紀昀歷史的奠基人的。在左邊,蛇嶽是佛的雕像,在右邊,有主周金宗和周的雕像。正殿中梁為拱木制作的藻井,圓天上繪有壹圈太極。它的結構奇妙而獨特。明清時,大學士史繼凱、太常殿秘書賴岱、李茂科,連同其侄兒李、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後向該巖獻匾。現仍保留著弗萊的“法韻甄姬”匾額和民國木刻楹聯兩副,廟字東側還有壹座亭子。
(編輯:檸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