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用戶體驗需考慮什麽問題?
壹、本書的信息架構
本書將分析壹個產品的思路大綱分為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以及表現層,再以這五個主要要素為基礎逐壹闡述如何從不同角度分析產品的用戶體驗。
這種把用戶體驗劃分成各個方塊和層面的模式,能夠在我們考慮分析用戶在體驗過程中以清晰的思維以及方法進行分析,雖然在真實的分析情景中這些區域之間的界限並沒有那麽明確,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思考同時運用這些因素以更好的解決方式解決用戶體驗問題。而這對於剛剛入門的產品小白或者產品新人都是值得學習思考用戶體驗的方式。例如在實際過程中,當產品經理很難鑒定某個用戶體驗的問題是否可以通過改造最基本的導航設計還是在視覺上做出壹些刺激用戶體驗的修改等等,而這些問題可能就需要產品經理同時重視多個區域甚至就橫跨在這個模型中各個要素的邊界上進行思考解決。
二、各要素解析
(壹)戰略層
在這個層面上,需要思考的問題有三個:
壹是“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即產品目標)
二是“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即用戶需求)
三是要怎樣才能知道產品是否達到了產品目標以及滿足了用戶需求。(即成功標準)
本書中對於解決這三大問題所需考慮到的步驟如下:
1.“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
在解決“我們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這個問題的重要壹步,產品經理應當明確該產品的商業目標以及傳達給用戶的品牌形象,商業目標的確立能夠使得我們在明確了該產品的影響力的基礎之上,更為明確地定義該產品“成功的條件”。而品牌形象能夠給用戶帶來該產品的系統概念以及情緒反應,品牌形象的確立會決定該產品的設計以及用戶對此產品形象的感受。
2.“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
而在解決“我們的用戶要通過這個產品得到什麽”這個問題過程中,產品經理則需要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① “誰是我們的用戶”?
首先我們需要進行用戶細分,運用幾種最常見的方法將用戶分成更小的群組,每壹群用戶都是由具有某些***同關鍵特征的用戶所組成。而本書中談論到的方法有:人口統計特征;消費心態檔案等等。依據人口統計學的標準來劃分用戶:性別、年齡、教育水平、婚姻狀況、收入等。這能夠使得產品經理在基於某壹特征的用戶進行分析該類用戶對該產品有關的某個事物的觀點和看法,而且還有壹個很重要的考慮要素則是用戶對技術和產品本身的想法,即高級用戶對產品的使用以及需求相比較於普通用戶的異同,以此幫助我們了解當用戶使用我們的產品時,他們想要什麽,同時也能幫助產品經理確定這些需求的優先級別。
② “他們的需求是什麽”?
在解決“他們的需求是什麽”這個問題過程中,本書則提出進行用戶研究的方式收集必要的信息,利用壹些研究工具,比如問卷調查、用戶訪談,或焦點小組;或者用戶測試或現場調查等等,以此幫助產品經理了解用戶的普遍觀點與感知以及理解具體的用戶行為和用戶在和產品交互時的表現,最終確定產品的可用性準則。而將獲取的各類用戶群體需求信息,通過整合關聯建立用戶模型並從始至終貫穿整個產品“從0到1”的過程。同時由此形成簡潔明了的戰略文檔,不僅可以在用戶體驗開發團隊中起到試金石作用;它還可以成為企業其他部門的項目支持文檔。
3.要怎樣才能知道產品是否達到產品目標以及滿足用戶需求
“要怎樣才能知道產品是否達到了產品目標以及滿足了用戶需求”,這就需要產品經理明確壹些可追蹤的指標,在產品上線以後用來顯示它是否滿足了我們自己的目標和用戶的需求。
(二)範圍層
在明確認識產品目標以及用戶需求之後,則在這個層面我們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壹是“產品應該提供給用戶什麽樣的功能?”(即功能規格)
二是“產品應該提供給用戶什麽樣的內容?”(即內容需求)
解決這個問題則能夠使我們更為清楚地知道正在開發的是什麽以及不需要開發什麽,項目範圍的確定有助於產品負責人設定日程安排以及裏程碑。
在確定“產品應該提供給用戶什麽樣的功能和內容?”過程中,以下步驟有:
1.定義功能需求
在此過程中產品經理應當將已經獲得的需求分為三種類別:最根本的需求(治本的需求)、次要的需求(治標不治本的需求)、不確定的需求(用戶不知道他們是否需要的需求)。“面對所所有獲得的需求如何更好的區分這三類需求以及針對這些類別做出解決方法”,則是產品經理所面臨的另外壹個問題。而在本書中談及解決這個問題的幾個思考角度是:
① 硬件設施對於產品功能的支持性
② 產品的易用性
③ 創建用戶場景區別用戶需求的主次
④ 從直接競爭對手的產品角得到啟示以及從非直接競爭對手的產品挖掘潛在需求。
2.撰寫功能規格文檔
功能規格說明不需要包含產品的每壹個細節,只需要包含在設計或開發過程中出現有可能混淆的功能定義。同時本書談及有幾條規則適用於撰寫任何類型的功能規格說明。
① 正面描述。在功能定義時應該描述這個產品將要做什麽事情去“防止”不好的情況發生,而不是描述這個系統“不應該”做什麽不好的事情。
② 具體描述,盡可能詳細地解釋清楚狀況
③ 避免主觀的語氣,即功能規格必須可驗證或者量化
3.定義所有不同類型的內容
能夠幫助產品經理明確需要哪些資源信息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內容需求,同時滿足某個需求有時需要結合不同類型的內容。
4.明確內容的格式以及目的
明確內容的格式與目的在於它可以隨時提供用戶普遍需要的信息,做到真正以內容解決用戶常見問題的需求。
5.大致預估內容需求的每壹個特性規模
每個特性規模包括文本的字數、圖片的像素大小、下載的文件字節、PDF或音頻文件等相對獨立元素的大小等。明確這些內容元素的大小,能讓我們在這個設計過程中做出最明智的決策。
6.每壹個內容元素需要特定的人負責
通過特定的人負責特定的內容元素的方式,在該內容元素被其他成員認可通過時,其他人負責建設和維護它會相對容易。倘若沒有確定該內容元素同時沒有相應的人員負責便投入開發,則開發過程中每個人對該內容元素的確定不同,會難以推進實際執行過程。
7.定義每壹個內容特性的“更新頻率”
在定義更新頻率頻率的過程中,產品經理應該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① 從產品目標上看,希望用戶多長時間來訪問壹次信息?
② 從產品的用戶需求上看,用戶希望多久更新壹次信息?
③ 從產品的使用場景上看,用戶又會多久訪問壹次信息?
通過思考這幾個問題,產品經理必須要確定壹個更新頻率,此更新頻率是需要介於該產品的用戶期望值和有效資源之間的壹個合理的中間值。
8.思考用什麽方式來呈現這些內容
在思考內容的呈現方式過程中,產品經理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哪些用戶想要哪種內容?”
內容信息所對應的不同類型的用戶,接受相應信息的方式途徑會有所不同,這也需要其內容的呈現方式有所不同,以滿足不同用戶獲取內容信息的需求。
9.明確需求優先級
在明確需求優先級的過程中,產品經理需要面臨的問題如下:
① 從戰略目標上,評估這些需求是否能滿足我們的產品目標以及用戶需求?
② 從技術層面上,實現這些需求的可行性有多大?
③ 從內容層面上,其所需的資源信息(人力、財力、時間)是否會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
④ 從產品的其他特性上,該需求是否會與其他需求相沖突,需要如何權衡利弊做出解決方法?
(三)結構層
在明確產品的功能以及內容需求之後,在結構層這個層面上我們則需要思考的問題:
壹是如何設計影響用戶執行和完成任務的元素?(即交互設計)
二是如何將信息表達給用戶的元素?(即信息架構)
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本書提出解決方法:
1.如何設計影響用戶執行和完成任務的元素?
面對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概念模型:用戶對於“交互組件將怎樣工作”的觀點。
例如電商產品的“購物車”的概念模型是來自現實世界中的商場的購物車。
針對概念模型,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① 產品是否把某個特性處理成用戶所熟悉的某個概念?
② 哪種概念模型能夠更加符合用戶對於產品模式的想法?
針對錯誤處理,需要考慮的問題是;
① 當用戶操作錯誤時產品需要怎麽反應?
② 如何設計才能使得產品防止用戶繼續犯錯,同時顧及到用戶的體驗?
③ 如何使得產品從錯誤的操作中恢復?
2.如何將信息表達給用戶?
信息架構研究的是人們如何認知信息的過程,對於產品而言,信息架構關註的就是呈現給用戶的信息是否合理並具有意義。
針對“如何將信息表達給用戶的元素”這個問題,設計人員應當考慮的角度有:
① 如何將內容信息結構化
通過創建分類體系,該分類體系應該對應並符合我們的產品目標、用戶需求,以及包含的產品內容信息。本書就如何創建分類體系談及到兩個方法:從上到下、從下到上。
從上到下
根據產品目標與用戶需求直接進行結構設計。先從最廣泛的、有可能滿足決策目標的內容與功能開始進行分類,然後再依據邏輯細分出次級分類。
從下到上
根據對“內容和功能需求的分析”而創建的分類體系,通過已有的資料信息內容統統放到最低級別的分類中,然後再將它們分別歸屬到較高壹級的類別,從而逐漸構建出能反映我們的產品目標和用戶需求的結構。
②信息架構有幾種常見的結構類型
在創建結構時,我們就要具體地識別出用戶心目中至關重要的那些信息。設計人員需要思考決定哪些節點要編成壹組,而哪些節點要保持獨立的標準。利用不同的設計組織原則應用在不同的區域和網站不同的層面。
③ 如何將信息結構視覺化?(流程圖、結構圖)
針對這個問題,需要思考的問題是:
哪些信息功能類別需要放壹起,而哪些需要保持獨立? 在交互過程中那些步驟要怎樣相互配合? 如何確定分支、群組、組件之間的聯系?(四)框架層
在結構層我們明確了我們的產品將用什麽方式來運作,而在框架層,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用什麽樣的功能和形式來實現”?
對於這個問題,本書的作者提出了三個要素:
1.界面設計:怎麽讓用戶接觸到確定的具體功能以實現用戶做某些行為的能力?
針對界面設計,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三個問題:
① 如何能讓用戶壹眼就看到“最重要的東西”?
② 弄清楚用戶不需要知道哪些東西,並減少它們的可發現性?
③ 如何使用戶完成目標的過程變得更加容易?
2.導航設計:如何引導用戶在信息架構中實現某些行為?
針對導航設計,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① 提供什麽方法給用戶與產品進行交互?
② 如何讓用戶更為清楚地知道“他們在哪兒正在幹什麽”以及“他們能去哪兒將能幹什麽”?
③ 如何使得傳達出來的信息讓用戶能夠理解哪些選擇對他們是有效的?
④ 如何讓用戶去理解哪個有效的選擇會最好地支持他們的任務或他們想要達到的目標?
大多數具有良好用戶體驗的產品會提供壹個多重的導航系統,即能夠在各種情形中成功引導用戶的設計方法,幾種常見的導航系統有:
① 全局導航:提供了覆蓋整個產品結構的通路。
② 局部導航:提供給用戶在這個架構中到“附近地點”的通路。
③ 輔助導航:提供了全局導航或局部導航不能快速達到的相關內容的快捷途徑。
④ 上下文導航:是嵌入頁面自身內容的壹種導航。
⑤ 友好導航:提供給用戶他們通常不會需要的鏈接,但它們是作為壹種便利的途徑來使用的,例如網站的聯系信息、反饋表單和法律聲明的鏈接等等。
3.信息設計:如何將產品信息以及某些想法傳達給用戶?
針對信息設計,產品經理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呈現信息使用戶能很容易使用或理解它們?
解決這個問題的重要方法是用壹種能“反映用戶的思路”和“支持他們的任務和目標”的方式來分類和排列這些信息元素,還有進行設計指示標識,例如“鼠標滑過時字體變色”等等。
低保真的原型圖則是整合在框架層的三種要素的方法:通過安排和選擇界面元素來整合界面設計;通過識別和定義核心導航系統來整合導航設計;通過放置和排列信息組成部分的優先級來整合信息設計。
(五)表現層
在完成其他四個層面所有目標的基礎之上,在這個層面上,需要解決的問題則是如何滿足用戶的感官感受。這些感受則是:視覺、聽覺、觸覺。而在本書中集中討論視覺設計是如何支持用戶體驗,作者也提出了所需考慮的因素:
1.忠於眼睛
針對此要素,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有:
① 產品的設計會使得用戶的視線首先落在什麽地方?
② 哪個設計要素在第壹時間吸引了用戶的註意力?
③ 產品的設計對於戰略目標來講是很重要的嗎?
④ 用戶第壹時間註意到的東西與他們的(或是設計人員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嗎?
對於成功的產品,它們遵循的是壹條能夠順利引導用戶使用產品的流暢路徑,於此同時,這些引導並不會分散用戶那些“能完成目標的信息或功能”的註意力。
2.對比和壹致性
對於這個因素,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是:
① 如何通過對比的方法將把用戶的註意力吸引到界面中的關鍵部分?
② 如何通過保持產品設計的壹致性能夠進行有效地傳達信息,同時不會導致用戶迷惑或焦慮?
3.內部和外部的壹致性
對於這個因素,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是:
① 如何將已經被獨立設計好的設計元素形成壹個系統,使得最終的產品作為壹個有凝聚力、連貫的整體來使用?
② 如何將產品以壹個“統壹的品牌識別形象”呈現於用戶,甚至是客戶、潛在客戶、管理層、員工或其他訪問者?
4.配色方案和排版
對於這個因素,設計人員需要考慮的問題則是:
① 如何利用色彩向外界傳遞品牌識別?
② 如何設計使得用戶區分色彩之間的差異與運用?
③ 如何使得風格之間有足夠的“對比”,吸引到用戶的註意?
三、總結
以上則是筆者通過閱讀《用戶體驗要素》,將本書中作者對於產品在用戶體驗方面的五個要素進行問題總結,俗話說:授人予魚不如授人予漁,作為產品新人需要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本人當前階段所需努力的方向,壹個產品從0到1的過程,更像壹場馬拉松需要在此過程中密切註意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並且適時地調整自己的方式。每重新看壹次《用戶體驗要素》就會有不同的收獲,也強烈向各位推薦此書,也值得我們花時間細細品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