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古詩出自哪首詩?是什麽意思?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這句話出自《晏子使楚》。
意為: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的地方就是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就是枳樹。比喻同壹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
原文: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壹人詣王。王曰:“縛者曷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王笑曰:“ 聖人非所與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當楚王取笑齊國人偷盜時,晏子面不改色,站起來,說:“大王怎麽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壹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壹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這段話中包含了壹個成語:南橘北枳。枳:落葉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會變成枳。比喻同壹物種因環境條件不同而發生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