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介紹幾個名作家
歐陽修死後葬於開封新鄭(今河南新鄭),新鄭市辛店鎮歐陽詩村現有歐陽修陵園,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生平
歐陽修四歲喪父,家貧,其母以荻畫地,教他寫字。多誦古人篇章,為詩文,“下筆出人意表”。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次年任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與梅堯臣、尹洙結為至交,互相切磋詩文。
景佑元年(1034年),召試學士院,授任宣德郎,充館閣校勘。三年,範仲淹上章批評時政,被貶饒州。歐陽修為他辯護,被貶為夷陵(今湖北宜昌)縣令。
康定元年(1040年),歐陽修被召回京,復任館閣校勘,,編修崇文總目,後知諫院。
慶歷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誥。範仲淹、韓琦、富弼等人推行“慶歷新政”,歐陽修參與革新,提出改革吏治、軍事、貢舉法等主張。五年,範、韓、富等相繼被貶,歐陽修上疏分辯,因被貶為滁州(今安徽滁縣)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皇佑元年(1049)回朝,先後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等職。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 與宋祁同修《新唐書》,又自修《五代史記》(即《新五代史》)。
嘉佑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文風,錄取蘇軾、蘇轍、曾鞏等人。對北宋文風轉變有很大影響。五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後又相繼任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等職。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請求外任,不準。此後兩三年間,因被蔣之奇等誣謗,多次辭職,都未允準。
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實行新法。歐陽修對青苗法有所批評,且未執行。三年,除檢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職,堅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縣)。此年改號“六壹居士”。四年六月,以太子少師的身份辭職。居潁州(今屬安徽省)。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卒於家,謚文忠。
歐陽修陵園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西辛店鎮歐陽寺村。該園環境優美,北依崗阜,丘陵起伏,南臨溝壑,溪流淙淙。陵園肅穆,碑石林立,古柏參天,壹片郁郁蔥蔥,雨後初晴,陽光普照,霧氣升騰,如煙似雨,景色壯觀,故有“歐墳煙雨”美稱,為新鄭古代八景之壹。
思想追求
歐陽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主張除積弊、行寬簡、務農節用,與範仲淹等***謀革新。晚年隨著社會地位的提高,思想漸趨保守,對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譏評;但比較實事求是,和司馬光等人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
歐陽修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他繼承了韓愈古文運動的精神。作為宋代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人物,他的文論和創作實績,對當時以及後代都有很大影響。
宋初,在暫時承平的社會環境裏,貴族文人集團提倡的西昆體詩賦充斥文壇,浮華纂組,並無社會意義,卻曾風靡壹時。為了矯正西昆體的流弊,歐陽修大力提倡古文。他自幼愛讀韓愈文集,出仕後親自校訂韓文,刊行天下。
他在文學觀點上師承韓愈,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容,為本質,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統的修養,提出“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答吳充秀才書》),“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答祖擇之書》),“學者當師經”,師經才能用“道”來充實自己。但他又假正了韓愈的某些偏頗。在對“道”的解釋上,他把現實中的“事”,看作是“道”的具體內容。他認為學道而不能至,是因為“棄百事不關於心”(《答吳充秀才書》)。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 (《與張秀才第二書》)。在對待“道”與“文”的關系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於“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並且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於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壹。這是歐陽修對創作的基本論點。
他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作實績,起了示範作用。
他的主張得到了尹洙、 梅堯臣、蘇舜欽等人的熱烈贊同。後來,知貢舉(主管考試進士)時,又鼓勵考生寫作質樸曉暢的古文,凡內容空洞,華而不實,或以奇詭取勝之作,概在摒黜之列。與此同時,他又提拔、培養了王安石、曾鞏、蘇軾、蘇轍等壹代新進作家。這樣,他倡導的詩文革新運動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文學成就
歐陽修在文學創作上的成就,以散文為最高。蘇軾評其文時說:“論大道似韓愈,論本似陸贄,紀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但歐陽修雖素慕韓文的深厚雄博,汪洋恣肆,但並不亦步亦趨。
歐陽修壹生寫了500余篇散文,各體兼備,有政論文、史論文、記事文、抒情文和筆記文等。他的散文大都內容充實,氣勢旺盛,深入淺出,精煉流暢,敘事說理,娓娓動聽,抒情寫景,引人入勝,寓奇於平,壹新文壇面目。他的許多政論作品,如《本論》、《原弊》、《上高司諫書》、《朋黨論》、《新五代史?伶官傳序》等,恪守自己“明道”、“致用”的主張,緊密聯系當時政治鬥爭,指摘時弊,思想尖銳,語言明快,表現了壹種匡時救世的懷抱。他還寫了不少抒情、敘事散文,也大都情景交融,搖曳多姿。他的《釋秘演詩集序》、《祭石曼卿文》、《蘇氏文集序》等文,悼念亡友,追懷往事,情深意摯,極為動人;他的《豐樂亭記》、《醉翁亭記》諸作,徐徐寫來,委婉曲折,言辭優美,風格清新。總之,不論是諷世刺政,還是悼亡憶舊,乃至登臨遊覽之作,無不充分體現出他那種從容寬厚、真率自然的藝術個性。
歐陽修還開了宋代筆記文創作的先聲。他的筆記文,有《歸田錄》、《筆說》、《試筆》等。文章不拘壹格,寫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並常能描摹細節,刻畫人物。其中,《歸田錄》記述了朝廷遺事、職官制度、社會風習和士大夫的趣事軼聞,介紹自己的寫作經驗,都很有價值。
歐陽修在詩歌創作方面也卓有成就。 他的詩在藝術上主要受韓愈影響。《淩溪大石》、《石篆》、《紫石屏歌》等作品,模仿韓愈想象奇特的詩風;其它壹部分詩作沈郁頓挫,筆墨淋漓,將敘事、議論、抒情結為壹體,風格接近杜甫,如《重讀〈徂徠集〉》、《送杜岐公致仕》;另壹部分作品雄奇變幻,氣勢豪放,卻近於李白,如《廬山高贈同年劉中允歸南康》。但多數作品,主要學習韓愈“以文為詩”,即議論化、散文化的特點。雖然他以自然流暢的詩歌語言,避免了韓愈的險怪艱澀之弊,但仍有壹些詩說理過多,缺乏生動的形象。有的古體詩因此顯得詩味不濃,但部分近體詩卻比興兼用,情景相生,意味雋永。
在內容上,他的詩有壹部分反映人民的疾苦,揭露社會的黑暗,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例如,在《答楊子靜祈雨長句》中,描寫了“軍國賦斂急星火”,“然而民室常虛空”的社會現實;在 《食糟民》中,揭露了官吏“日飲官酒誠可樂”,而百姓“釜無糜粥度冬春”的不合理現象。不過,他寫這些詩的目的是很明白的:“因吟君贈廣其說,為我持之告采詩”,為的是規勸統治階級修明政治,維護封建質序。他還在詩中議論時事,抨擊腐敗政治,如《奉答子華學士安撫江南見寄之作》。其他如《明妃曲和王介甫作》、《再和明妃曲》,表現了詩人對婦女命運的同情,對昏庸誤國的統治者的譴責。更多的是寫景抒情作品,或清新秀麗,或平淡有味,多抒發詩人的生活感受。如《黃溪夜泊》中的“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壹猿哀”,《春日西湖寄謝法曹歌》中的“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 《畫眉鳥》“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等。總的來看,他的詩歌風格還是多樣的。
歐陽修不僅善於作詩,且時有新見,後人集錄成書,稱為《六壹詩話》,是為中國文學史上第壹部詩話。今人郭紹虞說:“詩話之稱,固始於歐陽修,即詩話之體,亦可謂創自歐陽氏矣”(《宋詩話考》)。歐陽修的詩話,改變了以前的論詩這作或重在呂評、或重要格例、或重在作法、或重在本事的做法,而是兼收並蓄,細加抽繹,以隨便親切的漫談方式評敘詩歌,成為壹種論詩的新形式。他在評論詩的時候,雖然不廢雕琢,但主張歸於自然。在《梅聖俞詩集序》中,他提出詩“窮者而後工”的論點,發展了杜甫、白居易的詩歌理論,為宋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對當時和後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歐陽修還在宋初的詞壇上占了壹席重要的位置。他創作了很多詞,內容大都與“花間”相近,主要內容仍是戀情相思、離情別緒、酣飲醉歌、惜春賞花之類,並善於以清新疏淡的筆觸寫景。《采桑子》十三首,描繪潁州西湖的自然之美,寫得恬靜、澄澈,富有情韻,宛如壹幅幅淡雅的山水畫。另壹些詞的“杏花紅處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玉樓春》),“堤上遊人逐畫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綠楊樓外出秋千”(《浣溪沙》),“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朝中措》)等,也都是寫景的佳句。由於作者對事物體察入微,看似隨意寫出,卻是無限傳神,沒有爐火純青的工夫,是不能達到這種藝術境界的。而他偏重抒情的詞,寫得婉曲纏綿,情深語近,例如《踏莎行》中上下闋的最後兩句“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通過春水春山,從思婦眼中寫征人,情意深遠,含蓄蘊藉,給人以新穎別致的感覺,感情亦非常深摯。他還有壹些詞,雖然頹唐嘆老、牢騷不平,卻直抒胸臆,表現出襟懷豪逸和樂觀的壹面。還有壹些艷詞,雖寫男女約會,也樸實生動;當然,其中也不免有淺薄庸俗的作品。
此外,歐陽修還打破了賦體的嚴格的格律形式,寫了壹些文賦,他的著名的《秋聲賦》運用各種比喻,把無形的秋聲描摹得非常生動形象,使人仿佛可聞。這篇賦變唐代以來的“律體”為“散體”,對於賦的發展具有開拓意義,與蘇軾的《赤壁賦》先後媲美,千載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