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如何引起的呢?如何緩解癥狀呢?
手足口病是壹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傳染病,大多數患兒癥狀較輕微,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皰疹和全身發熱為主要癥狀,患兒和隱性感染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手足口病的隱性感染率高,在濕熱的環境下腸道病毒更容易繁殖生存,並通過感染者的排泄物進行廣泛傳播。手足口病傳播的方式,就是密切接觸被病毒汙染的生活用品。嬰幼兒和兒童都普遍易感,尤其是5歲以下的兒童是手足口病的易感者。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發熱性傳染性疾病,目前針對手足口病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和特異性的治療手段。治療原則主要為對癥治療、緩解癥狀。例如:如果體溫超過38.5度,采用物理降溫或者用退熱藥治療。由於本病是由病毒感染導致的,早期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抗病毒藥物壹般在發病24小時到48小時前使用效果最佳。在疾病急性發作期部分患兒會出現口腔粘膜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此時可以用擦藥塗抹口腔患處,同時註意要保持口腔清潔,每天用生理鹽水漱口。
手足口病好轉的癥狀主要是發熱逐漸減輕,熱度下降,患兒精神狀態好轉,流涎等癥狀緩解,食欲增加,手足口皮疹逐漸減少、幹癟、吸收。但如果病程不超過5天,還絕不能放松警惕,手足口病的並發癥最常出現在病程第3-5天。如果早期患兒體溫下降,皮疹減少,有可能到3-5天的時候出現再次發熱或者伴有頭痛、惡心、嘔吐、精神不振等癥狀,嚴重的有皮膚發花、微循環障礙等。這都是出現手足口並發癥的表現,壹定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