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秦始皇 修王陵 築長城 的真實目的

秦始皇 修王陵 築長城 的真實目的

長城,是我國古代壹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它東、西、南、北縱橫交錯綿延起伏於我們祖國遼闊的土地上。其中橫貫我國北方的長城規模更為宏大,東西相距長達壹萬余裏,因此,被稱之為萬裏長城。它好像壹條長龍,翻閱巍巍的群山,穿過茫茫的草原,跨越法瀚的沙漠,奔入蒼茫的大海。由於萬裏長城氣勢的雄偉,工程的艱巨,歷史的悠久,不僅在我國古代建築工程中少有,即是在世界上也屬罕見,因此,它早已被列為世界的壹人奇跡了。據報導,宇宙航行員從記球上回觀地球的時候,所見到地球上的人工構造物,萬裏長城是最明顯的標誌之壹。

根據歷史記載,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其中泰、漢、明三個朝代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壹萬裏。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的長度加起來,大約有十萬裏以上。現在在我國新疆、甘肅、寧夏、陜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十六個省、市、自治區都有古代長城、烽火臺的遺跡。其中僅內蒙古自治區的長城就達三萬裏。

萬裏長城的工程量確是驚人的,僅以明朝壹次所修築的長城粗略估計壹下,若以修築長城的磚石、土方用來修築壹道厚壹米,高五米的大墻,這道墻可環繞地球壹周而有余。

如果用來鋪築壹條寬五米,厚三十五厘米的馬蹌,那就能環繞地球三、四周了!這只是以明朝壹次修築的萬裏長城而言,如果以十萬余裏計算,則這壹道長墻可繞地球十幾周,這條馬路可繞地球三、四十周了。長城工程之雄偉巨大,可以想見!

悠久的歷史

長城的修建綿延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人們提到萬裏長城的時候,往往會把它同秦始皇聯系起來。秦始皇修萬裏長城,已成了人所熟知的事,但是遠在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前,長城就早已開始修築了。

長城開始修築的時期,大約在公元前七勝紀前後。這時正當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互相兼並的結果,出現了楚、秦、燕、齊、韓.趙、魏等較為強大的諸侯國家。它們彼此之間為了互相防禦,便在自己的領土上修築起壹道或數道高大的城墻。由於這種城墻築得很長,不是幾裏幾十裏而是數百裏或上千裏,而且與壹般城市的城墻不同,是壹長條形而不是周圍封閉的。所以把它們稱之為長城,或是長垣等。

根據防禦建築工程發展的過程推斷,長城是由烽火臺和列城等單體建築發展而成的。起初先建彼此相望的烽火臺,或是連續不斷的防禦城堡,然後用城墻把它們聯系起來,便成了長城。《詩經》上的壹首詩中有:“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獫狁於襄”的詩句,“城彼朔方”就是公元前九世紀周宣王時為了防禦獫狁的進攻而修建的小城,這種小城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聯系的防禦城堡,並配合著烽火臺傳遞軍情。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正反映了用烽火來傳遞軍情的情況。

春秋各諸侯國家,為了相互防禦,自修築烽火臺、列城開始,逐步用城墻把它們聯系起來,構成了長城這壹完備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體系。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叫做“方城”。修築的時間約在公元前七世紀前後。公元前五、六世紀,齊國(在今山東境內)又修築了長城。到公元前四世紀前後,燕、趙、秦,魏、韓各國相繼修築了互防長城。連個別很小的諸侯國家,如中山國(在今河北境內石家莊地區)也修築了長城以為防禦。

公元前四世紀前後,在壹些地處我國北部地區的諸侯,燕、趙、秦等國,因和我國境內北方的遊牧民族東胡、匈奴等毗鄰。那時匈奴正處於奴隸制階段,奴隸主貴族經常掠擾燕、趙、秦三國的領土,搶奪牲畜和人口,嚴重妨礙那裏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所以這三國又在他們的北方修築了防止東胡、匈奴南掠的長城。這三國的長城便成了後來秦始皇萬裏長城的基礎。

以上這些諸侯國家的互防長城,規模較小,東西南北各自據守,互不連貫,較之秦始皇長城,在規模上相差很遠。故長城史家有將其區別,稱之為先秦長城,也有稱之為戰國長城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是並滅了六國,建立起我國第壹個多民族統壹的中央集機制約建國家。為了保衛這壹統壹國家的安全,有利於中原地區比較先進的經濟、文化的發展,防止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掠擾,立即派大將軍蒙恬並以太子扶蘇為監軍,率領三十萬大軍,北禦匈奴,收復了河南地(今黃河河套南部地區),大規模修築長城。以從前燕、趙、秦三國北方長城為基礎又增築擴充了許多部分。西起臨洮,東止遼東延袤壹萬余裏。自此,這壹世界上古代最為宏大的建築工程便巍然雄峙在我國北部土地上了。

自秦始皇以後,經西漢、東漢、北魏、北齊、北周、隋、遼、金、明各代,都大規模地修築或增建長城。其中尤以漢代和明代的長城規模最大。漢代的長城、亭障、烽燧長達兩萬裏。明長城則在建築工程技術和防禦設備方面都有了許多的改進和發展,是長城修築史上最後壹個朝代,也是長城防禦工程技術發展的最高階段。

清朝滅明以後,對修不修長城曾經進行過長久的爭辯。

起初有不少大臣提出過修長城的事,清朝統治者也曾加以考慮過。但是隨著清王朝政治軍事形勢的發展,特別是統治策略的改變,到了清康熙的時候,才決定不再修長城了。我們看康熙帝玄燁到東海巡視時寫的壹首詩:

萬裏經營到海涯,紛紛調發逐浮誇。

當時費盡生民力,天下何曾屬爾家。

康熙批評了秦始皇修長城,雖然工程浩大,費盡了民力,但是仍然沒有保住天下。因此,他便改變了統治的策略,采取了所謂的“懷柔”政策,以拉攏蒙、藏各族的上層王公貴族,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統治的辦法代替了浩大的長城工程。這從康熙、乾隆時候在承德修建的避暑山莊和規模巨大的喇嘛廟宇以及在承德進行的各種“懷柔”性的政治活動中得到證明。這種性質的喇嘛廟和政治活動在北京、內蒙古各地也比比皆是。施行這樣的政策,在當時曾起到了壹定的安定團結作用,也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擁護。我們從康熙。乾隆過古北口長城的時候,臣子們的奉和詩中可以看出,如像“奉使蒙恬工力拙,過秦賈傳論言該。當時北客難遊牧,今日南人任往來”。“即論勝國何能守,說到秦人更可嗤。畢竟成城需眾誌,皇圖鞏固在於斯”等等。雖是臣子們盛飾華辭,奉承旨意。但從實踐證明,清王朝所采取的這壹罷修長城、“政治”統治的政策是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的。

清王朝雖然曾經在東北地區修築這所謂的“柳條邊”來限制牧民的活動,在個別地點利用或修繕過壹些古長城來鎮壓過人民的反抗。但這些情況已與長城原來的作用與意義迥然不同了。

各族勞動人民的創造

長城是我國古代國內各封建割據集團和各民族統治集團之間矛盾戰爭的產物。不僅漢族統治集團統治的朝代修築長城,其他民族統治集團統治的朝代也修築長城。除先秦各諸侯國家割據時期的長城之外,自秦始皇以後漢族統治的朝代修築長城的有漢、隋、明三朝,而其他民族統治的朝代修築長城的則有北魏、北齊、北周、遼、金等五個朝代。就是蒙古民族統治的元朝也曾對壹些長城的關隘、烽火臺進行過維修利用。因此,我們說長城不只是漢族統治者為防禦其他民族而修築的,而是各民族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而修築的防禦工程。各民族的統治者並未親自在長城上砌過壹磚壹石,並未為這壹偉大功程流過壹滴血汗。雄偉的工程完全是各族勞動人民親手創造的。現在這種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由於統治集團對勞動人民剝削壓迫所造成的不愉快的往事,已經壹去不復返了。而修築長城的各族勞動人民的血汗結晶和智慧創造,將與世長存,永放光輝。修築長城的許多工程技術、施工方面的經驗,今天還值得贊賞借鑒。

當我們登上山海關“天下第壹關”城樓、居庸關八達嶺城墻或是嘉峪關關城的時候,看見那高聳雲端的城樓、敵臺,壹望無際宛如巨龍般的城墻的時候,我們不禁會想到,修造這樣偉大的工程,歷代各族勞動人民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付出了多少血汗的代價。

萬裏長城幾乎伴隨著我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歷史時期而興衰起落。對歷史的發展雖然超過積極的作用,但是各民族的統治者對勞動人民所施加的沈重負擔,奴役勞動,殘酷的壓迫也是十分嚴重的,因而經常激起人民的反抗。古代許多詩人、文學家留下了不少反映勞動人民沈重奴役勞動的作品。“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就凝結著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壓迫和奴役勞動人民的不滿情緒。 歷史的豐碑

長城是我國古代各族人民***同用血汗和智慧築成的歷史豐碑。它除了曾經超過作為防禦的功能之外,隨著工程的修築和設防的需要,長城對發展我國北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也都起過重大的歷史作用。

長城沿線,在古代大多是生產比較落後的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涼,曾被稱之為“積陰之處”、“不毛之地”、“木皮二十、冰厚六尺”等等。為了發展長城沿線的生產,以解決駐軍的供應問題,自秦、漢以來即采取了駐軍自力更生的辦法,采取了“屯田”這壹行之有效的政策,***同時移民前往開墾。秦始皇對在長城沿線設立了隴西,北地、上郡、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十二郡來開發和管理長城內外的地區。漢代在今甘肅、新疆境內大量設置了屯田,使河西四郡及西域幾十個屬國的生產大大發展了起來。這種“屯田”、“屯戍”。“屯墾”的制度壹直延續了兩千多年,對於發展我國北部地區的農牧業生產和經濟、文化事業都起了積極的作用。長城、烽燧對保護“屯田”、發展“屯田”和保護這些地區的農牧業生產、保護這些地區的人民安定生活,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我國與歐洲、中亞、西亞各個國家很早就有了友好往來。自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以後,兩千多年相繼發展著。漢武帝修築河西長城以及遠至當時西域諸屬國的列城、亭障、烽燧,其目的之壹就是為了保衛這條兩萬多裏的漫長交通大道,防止匈奴奴隸主貴族的掠擾。這對當對漢王朝政權的鞏固,發展與歐亞各國的政治往來、經濟貿易,文化交流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兩千年前,中國的絲織品,工藝品和其它特產即是由這條大道經安息、敘利亞等國家而過於地中海沿岸地區,在國際市場上享有很高的聲譽。歐亞各國的毛織品、瓜果等也相繼輸入我國。在文化藝術上也得到了廣泛的交流。

古時這條道路被稱之為“絲綢之路”。現在在這條古老的絲綢大道上,還遍布著許多藝術珍寶。敦煌石窟的壁畫、彩塑,麥積山石窟的雕塑,庫車、克孜爾、庫木圖拉等石窟的壁畫,至今仍然閃灼著光芒,訴說著這條大道上光輝燦爛的歷史。

此外,正由於長城修建的歷史悠久,經行的地區遼闊的特點,以長城作為歷史的標尺,還可以為其他科學項目的研究提供參考。如長城經過的黃河流域地區。是河道變遷、沙漠發展的地帶。千百年來,由於風沙的侵蝕,地形的變化,使以往各個朝代修築的長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的長城已經被黃沙逐漸淹沒,有的長城原來在河坎岸邊,現在卻遠遠拋在河流的壹邊了。歷史地理學家們,發現這壹現象之後,十分重視,認為這是十分可貴的遺跡。他們把長城作為標尺來研究河流改道的情況,研究沙漠發展的速度。因為各個朝代的長城都可以查出建築的年代,為研究河流改道的情況和沙漠發展的速度找到可靠的根據。找出河流改道、沙漠發展的規律之後,進而為防沙、治沙、治河提供參考。

我國是壹個多地震的國家,許多長城都處在地震產生的斷裂位置上,每次地震部使壹些長城留下了斷裂或位移的痕跡。歷史地震研究者,利用長城修築的可靠年代來判斷歷史上地震發生的情況,從而研究地震發生的規律,為進壹步研究防震抗震提供參考。

長城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堅強毅力的象征,是各族人民***同的歷史財富。長城是人類歷史的奇跡,凡是到中國來訪問的外賓,旅遊的客人,無不把遊覽長城作為不可缺少的參觀遊覽項目。“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了旅遊者的壹句名言,他們都想登上長城,親眼看壹看這壹雄偉的歷史豐碑。

為了保護這壹中華民族的珍貴遺產,1961年國務院已將萬裏長城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嘉峪關等重要地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長城重要地段設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國家每年撥出專款,進行維修。長城將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不朽的歷史遺跡將永遠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