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壹本讓人感覺煎熬的書《壹本最危險的書》
我還在我的歷史提升計劃中沈浮。壹直不是很喜歡文科的內容,主要的原因是歷史不好,學起來吃力。
之前看過馬伯庸推薦的那本歷史書單裏,我把吸引我的都看完了,最近輪到壹本美國克裏斯托夫·B克裏布斯著作的,荊騰譯的,焦崇偉校對的《壹本最危險的書》。
內容是講述壹本書的前世今生,也就是,這本書講的是另壹本書的故事。
“壹本最危險的書”這幾個字後面還有幾個字,“塔西佗《日耳曼尼亞誌》:從羅馬帝國到第三帝國”。
“日耳曼尼亞”這幾個字就已經暴露了這本書的主要描述對象是德國人。塔西佗是個羅馬人(也許是意大利人),他沒踏足過德國。然而,通過與來自遠方的人的交流過程中,記錄了德國人的故事,編輯成了《日耳曼尼亞誌》這本書。這本書很久遠,塔西佗是55年出生的,所以這本書的流傳,也成了坎坷而漫長。
這本第三視角的《壹本最危險的書》,就是講述了《日耳曼尼亞誌》是如何誕生的;作者是個怎樣的人;書在流傳下來的過程中,經歷過了哪些顛沛流離;哪些人在抄錄時可能發生過哪些抄寫錯誤;政府或者某些“有心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對這本書如何添油加醋或者引用時進行歪曲……最後的濃墨重彩放在了“危險”這個詞上,《日耳曼尼亞誌》怎樣壹步步影響人民群眾,政客如何利用這本書,使人們產生極端的民族主義,在殺戮時毫不留情並覺得自己在伸張正義。
……
感觸有壹:漢譯本真的讀起來很痛苦,特別是沒有故事情結的漢譯本。幾度使我想放棄,但幾度我又扛過來繼續看完。看前,心中都需默念“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
感觸有二:這種類型的書還是比較少,也只有塔西佗的這本《日耳曼尼亞誌》會讓人去研究它,也算是對“嚴重後果”的反思吧。
感觸有三:我終於看完了,老子真牛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