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無問西東》怎麽樣?
看了電影《無問西東》,也不知道怎麽了,壹邊看,壹邊哭。
明明覺得電影轉場不流暢、演技有槽點,甚至煽情也有些刻意,還是忍不住流淚。
看完電影出來,還是不停回想劇情,回看百年之間這幾代青年的抉擇、別離、身隕、心碎。
離自己年代近的,那***鳴如切膚之痛,離自己年代遠的,也壹點也沒少了扼腕長嘆、長歌當哭。
電影裏讓我感動和敬佩的,是抗日時期西南聯大的師生,是棄筆從戎的沈光耀,和他那不凡的母親。
西南聯大的師生為什麽敬佩?因為他們在戰火紛飛、朝不保夕的年代,堅持做壹些看似最無用的事情。
就連他們自己,看起來都是“無用”的。與那些在泥濘裏拉車艱難跋涉的勞苦大眾比起來,坐在汽車裏“逃難”的他們,像是象牙塔裏嬌慣壞的少爺小姐。
當整個國家如大廈將傾的時候,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們在溝壑裏讀泰戈爾、黑格爾,讀哲學詩歌,學考古生物,從某種角度上講,那是些最徒勞、虛幻的、帶不來實際效用的東西。可正是這些在當下最不切實際的、最無用的東西,培養出了無數的大師與巨匠,創造、延續了無價的精神財富,讓這個國家在劫後余生之時不致於在物質和文化上雙重破產。
正因如此,怎能不敬佩那些著眼百年之後的思想家?因為在他們心裏,山河破碎之中,還孕育著壹個值得為之奮鬥的未來之國。
怎能不敬佩那些在紛飛戰火中苦讀“無用之書”的文弱書生們?因為他們還有壹腔少年意氣,喊出“中國不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