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蛋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樣壹首民謠:“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妳的喜饃饃,明年吃妳的紅雞蛋。”喜饃饃是壹種婚慶吉祥的風俗食品,俗傳:喜饃饃帶回去,親人吃了得吉利。因此,這句歌謠屬於祝福的吉語,再從字面上理解,此句開頭和結尾的兩處紅雞蛋代表的含義並不相同,前壹個“紅雞蛋”是作為壹種聖物出現,有祈子賜福之功;而後壹個“紅雞蛋”則成為了孩子降生的報喜標誌,也是壹種起宣告作用的物體。向親友分發用顏料染紅的雞蛋,是通行於全國各地的壹種表達喜慶的方式,常用於結婚、生育、做“滿月”等各種喜慶場合,以示慶賀並圖吉祥。
各地傳統
中國民間歷來有分食紅雞蛋的傳統,主要是賀降誕之喜或祈求子嗣。以下為幾處小地留有的紅雞蛋習俗:
1. 山東微山縣在新娘送入洞房後,由攙扶下轎的婦女為她開臉,用染了紅色的雞蛋在她臉上滾幾趟,邊滾邊念吉語:“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吃妳的喜饃饃,明年吃妳的喜雞蛋。”
2. 還有的農村地區在舉行婚禮的前壹、二天時,女方要進行壹道美容工序:絞臉,她們把前額和後頸露出的壹些絨毛用兩根擰成麻花狀的紅線“絞”下來,具體請兩位大嫂輪番操作,壹緊壹松,壹松壹緊,把絨毛“絞”掉,“絞”完臉以後,用兩個紅雞蛋在臉上滾,壹邊滾壹唱道:“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喝喜酒,明年把‘喜’見!”。然後,在新娘臉上撲些粉,既蓋住了被“絞”出的血點,又美化了容顏。紅雞蛋在這個程序中也起到了作用,雖然具體的唱詞有異,但表達內容不變;
3. 舊時膠縣生男孩第三天向娘家報喜,女孩第六天報喜,婆家人去時帶1斤重的饅頭20個,娘家必須全留下,否則小孩不好養,娘家要回上19個紅雞蛋、4碗小米,路上碰到的第壹個人要送紅雞蛋,這叫做“人人喜”;
4. 蓬萊縣生男孩帶公雞去報喜,生女孩報喜用母雞,由此可以看出雞和雞蛋在民間傳統風俗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5. 鄒縣男孩報喜用壹本書,女孩報喜用壹朵花,此外還給鄰居親友送“報喜蛋”,即染紅色的雞蛋,娘家和親友鄉鄰前來祝賀新喜,叫做"送粥米"或"送湯米";在開封壹帶,嬰兒出生後報喜常帶紅雞蛋。如果是男孩,要六個或八個,必得雙數,染紅後還要在雞蛋的壹頭用墨點壹個黑點,表示“大喜”,男孩送雙數的原因是,孩子長大以後好找媳婦,和媳婦成雙成對,必能花好月圓。如果是女孩,雞蛋只染紅色,不點黑點。數量是5個或7個,必須是單數,表示“小喜”。送了單數的雞蛋,說明家裏添了女孩,將來好嫁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