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周森鋒現象?
其實有沒有背景真沒有什麽關系,只要選上來的市長能推動當地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帶給百姓福祉就是合格的市長,古人也有舉賢不避親的做法,襄樊市委組織部的澄清顯得很沒有底氣。
不過我覺得問題的焦點不在這裏,而是我們應該關註他的執政能力和水平能否與所賦予的責任相匹配,通俗的說,就是是否合格的問題。
看看這位市長的履歷:2004年7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畢業,碩士研究生學歷;
2004.07—2007.11 湖北省襄樊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黨委委員;
2007.11—2008.08 襄樊市城市規劃管理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
2008.08—2008.09 宜城市委常委、市政府黨組副書記;
2008.09—2009.05 宜城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黨組副書記;
2009.05—2009.06 宜城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副市長、黨組書記;
2009.06— 宜城市委副書記、市政府代市長、黨組書記。
湖北省襄樊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應該是副處級幹部,也就是說,周森鋒大學剛畢業,就被選調為公務員,而且直接就成為了壹個單位的副職領導。其後的經歷就更是有坐過山車的感覺,從市委常委、黨組副書記到成為宜城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市長僅僅用了壹年不到的時間。而且壹個29歲的年輕人竟然能全票當選,壹般的人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我們知道,壹個地方的市長肩負的責任有多麽重大,經濟建設、招商引資、民生、教育、文化、城市建設、新農村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等等等,涉及面非常之廣非常之雜,對市長的個人能力與綜合素質要求非常之高。同時,具備豐富的執政經驗也是他能在任期內順利履行職責的壹個非常重要的保證。
毋庸置疑,名牌大學的學生是人才,但人才的概念不應混淆。清華大學只能證明周森鋒學習能力很強,實踐能力如何不得而知。當然,被組織部作為選調生任用,素質應該也不錯。而且他也有幹勁,他曾表示壹定不負重托,不辱使命,恪盡職守,把全部精力貢獻給宜城。但是,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學習型人才未必就是實踐性人才,會讀書未必代表他會工作,工作最重要的不僅僅是熱情和幹勁,需要的是智慧和經驗。試想壹下,壹個直接坐上領導崗位、對基層工作缺乏了解的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基於什麽來判斷哪種選擇是對的,哪種選擇是錯的?如果在大事要事上要其拍板時,他又如何科學決策呢?把這些事關經濟發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交給壹個還尚在摸索和學習中的領導,這實驗的成本會不會太大了?是否對當地的百姓不太公平不太負責呢?這樣的領導妳能期待他能把經濟發展帶上壹個新的臺階嗎?相比之下,北京施行的大學生村官制度倒不失為壹種紮紮實實從基層磨煉培養選拔年輕幹部的正確選擇。
選拔任用年輕幹部的做法是對的,可壹味追求年輕比例,不註重從實踐中培養和選拔人才,僅僅走過場,搞形式主義,甚至是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指標任務,就失去了選拔年輕幹部的初衷,有些愚民的感覺了。
周森鋒現象讓我想起壹個歷史故事來:戰國時期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其人非常有才,少年時就聰穎過人,儀表堂堂,在幾個兄弟中最為出色。長大後熟讀兵書,深諳軍事,喜談兵學,門徒眾多,因而又被尊稱為馬服子。但盡管才學橫溢,卻缺乏帶兵打仗經驗,雖對兵書戰法了若指掌,卻不曉活用。於長平之戰後期被趙王指派代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帥,由於指揮錯誤而使得趙軍全軍覆沒,自己也沖陣戰死,趙軍四十萬人盡數被秦將白起活埋。因而成為歷史上著名的“紙上談兵”的代表性人物。
我們當然希望出現更多12歲就拜丞相的天才甘羅,但更多的人是需要經過實踐才能培養對事物的認知和決斷力,增長能力和才幹的。我們不敢期待周森鋒成為下壹個甘羅,但我們希望他不要成為下壹個趙括。
還是毛澤東主席的話說的有道理:實踐出真知。希望更多的官員認真體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做任何抉擇時從實際出發,從發展出發,從百姓的利益出發,這才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