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爾勝和超導有什麽關系
法爾勝和室溫超導有沒有關系。
8月2日晚間,法爾勝披露股票交易異常波動公告,公司主營業務為金屬制品及環保業務,公司不涉及“室溫超導”相關業務,也未開展相關研發和投入。這是因為今年7月份,韓國團隊發表了兩篇論文,宣稱成功合成了世界上第壹個室溫常壓超導體,即改性鉛磷灰石晶體結構(LK-99),轟動全球,但隨後也受到各方質疑。
遺憾的是,在目前展現出來的所有證明中,越來越傾向這是壹起烏龍事件。8月2日,該研究團隊的成員表示,論文存在缺陷,系團隊中的壹名成員擅自發布,目前團隊已要求下架論文。
室溫超導的原理:
通常情況下,只有在特定溫度之下,材料才會進入超導狀態。這個臨界溫度非常低,往往為幾十開爾文(大約零下二百多攝氏度),這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難達到,阻止了超導材料的大規模應用。早在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就已經發現,當溫度降低至4.2K(約-268.95℃)時,浸泡在液氦裏的金屬汞的電阻會消失。
但直到1957年,才有了第壹個真正能初步成功描述超導現象的理論,BCS理論。該理論由美國科學家基於“波粒二象性”建立,他們認為,金屬外層自由電子在有電壓時,會流經晶格點陣形成電流,但通常情況下,這種晶格點陣有缺陷,會因熱振動使電流產生阻礙。而在超導體中,電子會被束縛形成“庫珀對”(Cooper pair)。
從而產生集體凝聚的波,這種波不同於自由電子,可以無阻礙地穿越晶格點陣。“庫珀對”就仿佛是電子組合在壹起舞蹈,但這種和諧的情況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逐漸消失。而如何讓“庫珀對”在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能穩定存在呢。
壹個科學家在1968年給出了答案,氫原子或許能成為超導體運作中的有力助手。氫原子體積很小,能使得電子在晶格點陣中距離得更近,而輕質量的氫原子也能使凝聚波傳播更快,使“庫珀對”更緊密。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室溫超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