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是壹個怎樣的球員
馬健和NBA的接觸很早,當他16歲入選中國國青隊時,他就已經開始搜集NBA的錄像,學習著“魔術師”約翰遜不看人傳球的絕技。三年後,馬健成為了國家男籃的壹員,接近兩米的身高和壹身肌肉讓他成為了最被看好的二中鋒,而在目睹了宋濤被亞特蘭大老鷹選中後,他也開始明確自己的目標,就像是《灌籃高手》裏的流川楓壹樣,馬健想去美國打球。壹個偶然的機會,UCLA的助理教練吉姆·哈裏克來看中國男籃的訓練,他很快就被壹個具備無限活力的年輕人吸引,那正是馬健。對於當時講究小快靈的中國男籃來說,馬健兼具身高和力量,擁有著亞洲籃球球員的靈活性和美式球風咄咄逼人的氣勢。就在其他球員還在采取上籃的進攻方式的時候,馬健已經開始大力灌籃吸引眼球。跟馬健同時代,中國男籃還湧現出幾個非常出色的二前鋒:劉玉棟、鞏曉彬和吳乃群,但是在當年的中國男籃,馬健是鐵打不動的主力。這樣壹個年輕人是很難不引人註目的,當時哈裏克立刻決定招募這個19歲的異國年輕人到UCLA打球,他許諾了全額獎學金,再加上UCLA的名校光環,別說馬健了,就是當年美國排名前十的高中生恐怕也難抵誘惑。可惜中國籃協阻止了馬健,盡管多番努力,但是換回來的只有“不同意”三個字,馬健追隨NBA夢想的第壹次努力也就此失敗,而且就此被中國籃協亮了黃牌:出國比賽壹律不準參加,而此前壹直擔任中國正選二中鋒的馬健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居然就只有個位數的出場時間。
奧運會後,馬健邁出了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壹步,也是頗受非議的壹步:他不顧中國籃協的阻攔,以被黑名單為代價,獨自赴美。參考壹下十多年後王治郅的遭遇,當年馬健的破釜沈舟般的決心可見壹斑。因為成績原因,時年23歲的馬健並沒有進入籃球名校UCLA,而是輾轉加盟了猶他大學。在鹽湖城,馬健成為了NCAA籃球史上第壹個中國球員;在猶他大學,馬健打的就跟三角洲球館同樣位置的那個32號壹樣,充滿侵略性的進攻、優秀的面框進攻技巧。馬健在NCAA的第壹個賽季就成為了球隊的先發,場均8.2分3.7個籃板,算不上出色,但這是中國人在美國籃球體系下的第壹個腳印。壹年後,基斯·範霍恩的到來讓馬健失去了位置,這是壹個曾被譽為新伯德的球員,1997年選秀大會上位列蒂姆·鄧肯之後當選榜眼,他的天賦和能力是馬健無法媲美的。不過馬健不在意這個,因為他的終極目標不是在猶他大學打球,他想打NBA。在失去了位置後,馬健開始頻繁的光顧NBA各隊的訓練營。1995年他參加了菲尼克斯太陽的夏季聯賽,而在同年,他還得到機會參加洛杉磯快船的季前訓練營。盡管當年洛杉磯快船的教練對馬健頗為賞識,認為他的投籃技巧在NBA出任壹個搖擺人綽綽有余,但是在常規賽開打前的最後時刻,快船還是放棄了馬健,他們在同壹個位置已經擁有了壹個更有天賦的新秀——布倫特·巴裏。只差壹步到羅馬,或者說只差壹天到NBA,馬健再壹次在近在咫尺的距離和NBA失之交臂。
之後馬健輾轉回國,但因為之前和籃協的矛盾,黃金年華卻無法為國出征,甚至不能出戰當時的CBA聯賽。直到北京奧神接納他,在此期間,馬健曾得到過來自達拉斯小牛的十天合同,但因為和奧神的合約關系,他被迫放棄了這次機會,至此,馬健第三次錯過NBA,也是他職業生涯最後壹次和NBA產生聯系。此後個性張揚的馬健在中國籃球圈處處碰壁,幾起糾紛後慢慢隱退,在王治郅代表亞洲人第壹次踏上NBA賽場之時,昔日距離NBA只差壹步的馬健依然淡出人們的視野。十年後,和中國籃協仍然沒有釋懷的馬健很難在籃球圈立足,只能遊走影視圈混個配角以補家用,也只有偶爾作為NBA轉播嘉賓出鏡時方能流露昔日傲氣,指點江山的姿態還能讓人憶起他曾經的經歷。
盡管馬健三次和NBA失之交臂,自己破釜沈舟不惜得罪中國籃球圈但最終沒有實現夢想,但客觀來說,我們從後來成功登陸NBA的中國球員身上,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馬健的影子。2003年王治郅為了NBA生涯的延續堅持參加夏季聯賽而最終引發“王不歸”事件,這幾乎是了十年前馬健舉動的重演。巴特爾在被NBA裁掉後留在美國參加NBDL、夏季聯賽等尋找壹切機會重返NBA,在十年前,馬健就是這樣做的。而姚明,被視為獨壹無二的珍寶的姚明,在上海打球時就曾和馬健有過接觸。當時空有身高沒有力量的姚明被比他矮了接近30厘米的馬健頂出了三秒區,被譽為CBA霸主的上海大鯊魚差點輸給了升班馬北京奧神。姚明多次提起過這次經歷,那時起他才認識到作為中鋒,光有身高是不夠的。而由此,姚明從壹個CBA級別的明星中鋒轉變為了壹個NBA級別的明星中鋒。而在三大中鋒之後,又有多名中國年輕球員走上了馬健當年的道路,從NCAA開始挑戰NBA之路。這批新生代的球員有了更為寬松的外部環境和更好精神物質支持,比如張兆旭,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表現出色,並已在中國男籃站穩腳跟。看到這些,我們不僅會去想如果二十年前中國籃球圈也有現在這般開明法制,如果當年也能有這自己的經紀人團隊,馬健或許會有這另外的壹個結局。
另外,馬健作為曾經最接近NBA的亞洲球員,他對於美國籃球的認識也頗為獨到。在大多數球迷甚至專業人士還在迷信NBA的時候,馬健已經指出中國和美國籃球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美國的籃球歷史、積澱、環境都是中國籃球圈遠遠不能比的。這並不是金字塔尖上的那400多號NBA球員小部分人,而是構成美國霸業金字塔的壹兩千萬的籃球人口上的差距。在今天,這些當然是人盡皆知的***識,而在十多年前,正是馬健讓這些理念深入人心。
總的來看,馬健算不上壹個成功的籃球球員,但絕對是壹個值得銘記的追夢者,他為NBA夢想竭盡全力了,雖不成但無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