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中國小鎮為什麽自稱是中國人
在遙遠的中歐壹個小城鎮,這裏的居民自1889年,在每年的二月份,就開始流行舉辦非常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中國的廟會”和“選(市民)皇帝登基”的活動,1928年終於正式舉辦“首屆中國狂歡節”,這個小城被德國譽為“中歐中國城”,當地居民也被自稱為“中國人”,沿襲至今,廣為流傳開來,這個屬於德國的小鎮就是位於巴伐利亞州的—迪特福特城鎮。
點擊看大圖
這個城鎮很小,面積不足80平方公裏,當地居民也是非常少的,不足壹萬人。為何這個小城鎮的居民百多年來,祖輩至今都自稱自己中國人呢?難道是古代中國人後裔?還是此地居民祖先曾來過中國,受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到底這個小鎮與碩大中國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哪些不為人知的瓜葛呢?
曾經有史學家進行實地史料考究過,但是難度非常大,文獻有限,原由不太明確,但有些流傳民記還是具有很大的可信度,壹是:封建黑暗中世紀的歐洲時期,教會權利與王權勢均力敵,這個小鎮的教主每年都會強行要居民上繳稅款,稅款逐年增加,迪特福特鎮居民生活困難很難支付這筆昂貴的費用,於是在得知主教派人要前來收稅的事情後,想出了壹招逃稅的方法,收稅人來的路上,人們就把進入的小鎮大門牢牢鎖死,鎮內禁止傳出任何聲音,任何人都不得前去開門,關上門後,小鎮居民就全部躲在城墻裏面,就好像中國邊守軍在“長城”裏壹樣。就這樣這種事情被外界知道之後就給這個小鎮居民取了別名“躲在中國城墻的迪特福特人”,後來又簡稱為“中國人”
還有壹個說法可信度相對高點,因為確實有(簡短)史料記載,而不是民間遊說。在幾百年前,中國絲綢之路時期,清朝壹位使節官曾到過迪特福特鎮,戴著紅頂帽子,穿著長袍,在當地推廣中國商品,當地人十分稀罕中國帶去的絲綢、瓷器和奇珍異寶,就用白銀和本地商品進行交易,壹來二去,這位清官和當地人混的熟了,給他們講了中國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就這樣迪特福特鎮人被遙遠的中國深深吸引,稱清官為迪特福特福音,也想做“中國人”去體驗異國風情。這位官員走之後,當地人為他立了壹塊石碑,碑文上寫道:迪特福特的中國。
崇拜至極,深受影響,至今在迪特福特鎮還建有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並且當地人還統把中文作為小鎮的官方語言(雖然大多數人不會說),但是迪特福特人狂熱中國文化的程度可想而知,小鎮至今已經舉辦了88屆“中國文化狂歡節”,熱鬧程度不亞於中國的春節,小鎮街道上人頭湧動,紅色“福”“喜”剪紙貼在窗門,街巷掛滿紅燈籠,路上龍舟齊行,賽獅舞龍,人們換上中國(清代)的服飾,梳辮子穿長袍,戴著紅頂帽,濃郁的中國氣息充斥著這個小鎮。
每年過中國節的時候,會隨機從小鎮居民中選壹人,象征性的做皇帝(穿著做黃袍,戴著龍帽,手拿禦書)在最高潮的時候,“皇帝上位登基”,全部人高唱“迪特福特中國歌”。如今“迪特福特中國節”狂歡民間活動,名氣也愈來愈大,許多慕名前來的人逐年增加,小鎮因此“旅遊業”也變得非常熱門,迪特福特人如此熱愛,崇尚中國文化,我們也希望這個“迪特福特中國”把家鄉建設的更好,永慶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