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行情 - 插秧機的發展歷史如何

插秧機的發展歷史如何

摘要:插秧機最早起源於秧馬和蒔扶,1967年,第壹臺自走式機動插秧機通過鑒定定型並投入生產,每天可插秧15~20畝,1966年後,工廠化水稻育秧設備研制成功,促進了插秧機械化的迅速發展。水稻插秧機的主要技術特點有可調性、量化調節苗插深度、性能優越等。具體的插秧機的發展歷史如何以及水稻插秧機的主要技術特點有哪些,繼續往下看看吧!壹、插秧機的發展歷史如何

中國傳統的插秧工具──秧馬和蒔扶,已有近千年的使用歷史。宋代蘇軾曾作“秧馬歌”,敘說了湖北農民使用秧馬的情景。使用蒔扶可以代替手工分秧,並將秧苗梳入泥中定植,直至20世紀50年代,某些地區仍在使用。中國水稻插秧機的研制工作始於1953年。1956年在蒔扶分秧方式的啟發下,首次提出群體逐次分格取秧、直接栽插的秧苗分插原理,從而在水稻插秧機的研制上取得了突破,研制出水稻拔取苗移栽的第壹代樣機。到1960年,各地推薦生產上使用的人力、畜力插秧機已達21種。1967年,第壹臺自走式機動插秧機通過鑒定定型並投入生產,每天可插秧15~20畝。

日本於1898年,發表第壹個水稻插秧機專利,意大利於1915年開始研究拔秧苗的水稻插秧機,至50年代已有拖拉機配套的商品出售,但都由於結構復雜、造價高,作業時需用輔助勞力多而未能推廣。日本於60年代研制帶土小苗的栽植技術和相應的水稻插秧機。1966年後,工廠化水稻育秧設備研制成功,促進了插秧機械化的迅速發展。

二、水稻插秧機的主要技術特點有哪些

1、可調性

水稻插秧機中所具備的液壓裝置決定了其在插秧操作的過程中,可以依據水稻栽植區域的表層土硬度情況,對插秧機械的運行狀態進行調整,使其平穩性和插秧操作頻率壹致,保證大田水稻種植的質量。除此之外,針對整地方式不同的地塊,土壤的硬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水稻插秧機的底板接地壓力的有效調節,何以保證秧苗的插秧質量。

2、量化調節苗插深度

在實際插秧操作之前,需要依據當地的種植環境以及水稻品種生長特性,對水稻插秧的密度進行有效確定,進而保證插秧機械的有效調節。通常來講,插秧機的行距多為30厘米,而株距則是按照大田種植的需求進行調節,確保種植密度能夠滿足水稻產量需求。

3、性能優越

水稻插秧機在水稻種植中的應用越來越多,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水稻插秧機的技術水平和自動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水稻插秧機的有效應用不僅可以提升水稻種植的效率,還能解放大量的勞動力,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實際發展的過程中,機械插秧技術的工作效率要明顯高於人工插秧。為此,在今後的農業生產中,可以將農業機械作為第壹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