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為什麽對峙?
中印因為洞朗問題對峙。
長達兩個月的中印對峙,以印度撤軍宣告結束。
在對峙過程中,雙方民眾呈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壹方面,印度民眾掀起了壹場又壹場抵制中國的活動,如臨大敵;壹方面,中國民眾對這場對峙淡然處之,心態平和輕松,甚至壹些主戰言論在敘述上也顯得輕描淡寫。
這是因為雙方對於威脅的感知程度不同。
1、從歷史上來講,1962年戰爭的慘敗,給印度留下了極為難堪的歷史回憶,並無意識地形成了某種對中國的恐懼。
雖然上世紀80年代英迪拉·甘地想借蓄謀的對華戰爭重新建立某種民族自信,但1987年3月壹次小型沖突中的再次慘敗(解放軍以2個排的兵力擊潰印軍1個連),讓英迪拉放棄了她的冒險計劃。
據英國學者內維爾·馬克斯韋爾的說法,當時印軍打算使用壹個師的兵力來“清除”桑多洛河谷地帶的中國軍隊,但有兩次均在最後壹分鐘撤消了攻擊令。
雖然此後印度依然在邊境地帶和中國齟齬不斷,但心理上對中國的恐懼記憶並沒有消失。
反觀中國,由於歷史上缺少雙邊關系中的失敗經驗,社會大眾順理成章地代入了某種勝利者的姿態,對中國順利解決爭端抱有信心。
2、從地緣上講,洞朗地區距西裏古裏走廊僅90公裏,而西裏古裏走廊是連接東印度七邦的重要通道。壹旦這個寬度只有20公裏的狹長地段被掐斷,那麽東印度將會成為印度的飛地。
考慮到印度糟糕的社會整合程度,這無疑意味著印度的分裂。
當年印度策動東巴基斯坦(孟加拉)獨立,印度斷然不希望這樣的場景反身到自己身上,因此對於洞朗地區也格外的上心。
但對中國大多數民眾而言,洞朗只是遙遠邊境的壹塊蠻荒之地,縱然愛國主義驅動著寸土必爭的情感,但洞朗並不是足夠影響生活的深刻存在。
3、是“中國因素”對印度造成壓力的現實考量。中國因素泛指中國崛起帶來的方方面面的影響。
在印度的想象中,強大的中國會壓縮印度的戰略空間,隨著兩國國力的拉大,印度應對中國的戰略選擇將會越來越少。
基於這樣的認知,印度有必要在完全處於下風之前,進行壹些必要的冒險活動,以積累自己的戰略利益。
而對中國民眾而言,縱使印度是南亞次大陸壹個體量龐大的鄰居,但懸殊的國力差距,讓國人更多以壹種俯瞰的角度來審視印度。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和平解決洞朗問題,於中國而言本身就是壹場外交勝利。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國民的平和心態是大國崛起中值得稱贊的壹個積極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