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對競爭戰略的理解,可能都是錯的
這個鍋只能邁克爾·波特《競爭戰略》壹書中文譯本來背。
我們知道,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整理出三種競爭戰略:總成本領先戰略(Overall cost leadership);差異化戰略(differentiation);集中化戰略(focus)。
其中,總成本領先戰略比較好理解,不容易混淆,但是,差異化戰略與集中化戰略的中文解釋簡直混成壹談,導致很多人都以為,差異化戰略和集中化戰略在很多方面是相同的,也完全說不清這兩者之間區別是什麽。
我們先看看智庫百科對這兩種戰略的中文詮釋:
差異化戰略又稱別具壹格戰略,是指為使企業產品、服務、企業形象等與競爭對手有明顯的區別,以獲得競爭優勢而采取的戰略。
專壹化戰略是主攻某個特殊的顧客群、某產品線的壹個細分區段或某壹地區市場。
很多人被專壹化戰略中“某產品線的壹個細分區段”這段詞語迷惑了,這TM和差異化戰略有什麽區別?
譬如都是做能量飲料,紅牛是行業老大,我沒法正面競爭,我便宜壹點,或者增加補充元氣的概念,既能釋放能量還能補充元氣,我做的就是不同的細分市場,前者是價格敏感的細分區段,後者是註重健康的細分區段,這不就是差異化戰略嗎,為什麽還要專門講壹個大同小異的專壹化戰略概念,簡直是多此壹舉。
十年前,我也是陷入到這種困惑中難以自拔,豈止我壹個人,整個項目組乃至公司都沒有真正弄明白這兩種戰略(差異化和集中化)區別所在,幾乎所有的項目在前期競爭戰略分析中,無壹例外都歸結必須采取差異化競爭戰略,這不是廢話嘛,妳有可能采取總成本領先戰略嗎?那都是跨國企業才有資格談論的話題,整個競爭戰略分析就變得毫無意義。
但那時候客戶也是壹知半解,反正妳們是國內知名品牌機構,妳說啥就是啥,只要最後交付的成果感覺OK就行。
後來與幾位同事出去,獨立作業,前期還是要解決競爭戰略方向的問題,前幾個項目按照以前的模式運作,不滿意,花了大量時間去琢磨,終於,恍然大悟。
道理既然通了,就實踐唄!
2014年,壹家小公司找到我們,老板是個較真的人,就想搞明白自己品牌到底該怎麽做,我們也不是初次合作(之前職業經理人時候合作過),給到足夠的時間和耐心,壹口氣完成了競爭戰略、品牌戰略、品牌設計壹條龍服務,客戶很滿意揣著方案走了(後來才知道兩三年時間這個客戶營收逼近十億,足足增長了幾十倍)。
2015年五壹,手上接到另壹個案子,閉關在家埋頭寫作,將競爭戰略與品牌戰略相結合,硬是創造出壹句這個百年企業沿用至今已近五年的廣告語,單品營收翻了壹番。
後面陸陸續續為眾多企業在競爭戰略的基礎上提供品牌創意和策劃,也都取得不錯成果,不再贅言。
我們認為:專壹化戰略與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的最大不同在於:
專壹化戰略是針對市場而言,而總成本領先戰略和差異化戰略更多情況是針對產品或服務。
譬如,可口可樂是我們熟知的總成本領先戰略的典範,十年前壹罐可樂三塊錢,十年後壹罐可樂還是三塊錢,他憑借著制造、渠道兩方面絕對領先的成本優勢將眾多可樂壹壹扼殺,即使當年來勢洶洶的非常可樂在這些年也沈寂下來。
請註意,當我們提到總成本領先戰略的時候,所說的往往是產品或服務。
差異化戰略也是如此,我們說蘋果手機采取的是差異化戰略,往往指的是他的手機或服務如何與眾不同。
而專壹化戰略恰恰相反,他首先考慮的是市場,也就是人。
我最喜歡介紹的專壹化戰略案例就是登喜路(dunhill),品牌定位:奢華男裝及真皮配件,他的產品線很廣,馬鞍、服裝、飾品、皮具、打火機等等壹系列只要那群尊貴、引領時尚的男人需要的產品,他們都樂意提供。
專壹化戰略與差異化戰略的最大區別就是,專壹化戰略目標市場很聚焦(所以英文原詞就是focus),產品線比較廣,而差異化戰略目標市場可能很分散,而產品線比較窄,還是以蘋果為例,什麽階層的人都可能使用蘋果,但是蘋果的產品線集中在數碼產品。
蘋果在過去幾年曾經想過向專壹化戰略轉型,為什麽這麽想,不得而知,可能被業績沖昏了頭腦,也可能廚子壹門心思想在產品創新上走出喬布斯的陰影,總之這次轉型差點成為廚子的滑鐵盧,產品定價瞬間拔高,中產階層差點都買不起蘋果手機,市場受眾急劇收縮,而產品線廣度又不足以保證營收的增長,壹場悲劇即將上演,好在廚子關鍵時刻冷靜下來,開掉奢侈品跨界過來的高管,回到差異化戰略康莊大道上,iphone11延續5000元檔位機王,力挽狂瀾,終究是虛驚壹場。
最後,用壹張表格來表示這三種戰略的關系,也是企業競爭戰略發展的軌跡或趨勢,也可以說是成功企業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