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文言文的意思
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制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這時三軍的主要標誌是擔任不同作戰任務的各種部隊.前軍是先鋒部隊;中軍是主將統率的部隊,也是主力;後軍主要擔任掩護和警戒任務.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就是軍.軍的編制,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壹樣.漢代實行5人壹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制.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2. 文言文中“將軍”的“軍”是什麽意思軍
軍
jūn
動
(會意。金文字形,從車,從勹(bāo,包裹)。表示用車子打包圍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車戰,駐紮時,用戰車圍起來形成營壘,以防敵人襲擊。本義:圍成營壘)
同本義〖encircle〗
軍,圜圍也。——《說文》
軍,圍也。——《廣雅》
軍於廬柳。——《國語·晉語》
註:“猶屯兵糧儲也。”
疏而不可蹙,數而不可軍者,在於慎。——《銀雀山漢墓竹簡》
攻殺〖attackandkill〗
凡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周禮》
指揮作戰〖mand;battle〗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軍。——《左傳·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軍,以百余騎走饒陽。饒陽無備,因取之。——《新唐書》
駐紮〖bestationed〗。如:軍屯(指駐屯的軍隊)
從軍〖jointhearmy〗
越國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爺軍。——明·徐渭《雌木蘭》
軍
軍
jūn
名
軍隊〖armedforces;army;troops〗
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雖入軍無忿爭之心。——《韓非子·解老》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三國誌·諸葛亮傳》
兩軍人馬雜遝。——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英法聯軍。——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敵軍已近寨。
軍中發槍之號。
又如:軍變(軍隊嘩變);軍流(充軍流放);軍律(軍法,軍紀);軍門(軍中長官、總督、將帥等;營門;衙署)
軍隊的編制單位〖corps〗。古代以軍為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春秋時各大國多設上、中、下三軍,歷代沿用其名,人數多少不壹
五旅為師,五師為軍。——《周禮·小司徒》
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周禮·夏官·序官》
萬人為壹軍。——《國語·齊語》。註:“齊制也。”
全軍為上。——《孫子·謀攻》
破軍次之。
又如:殲敵壹個軍;軍主(主壹軍,壹軍的主帥);軍副(壹軍之副將)
兵種,軍事組織的壹個部分〖armsoftheservices〗。如:海軍;空軍;陸軍;青年軍;軍仗(持兵器的儀仗護衛)
士兵〖soldier〗
軍皆殊死戰。——《史記·淮陰侯列傳》
明初實行衛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稱為“軍”。如:軍眾(士卒);軍健(兵卒);軍健(士兵);軍牢(士兵,軍卒);軍班子弟(宋時儀衛軍金槍班成員的後代);軍丁(兵卒;士兵)
部隊中的官兵。壹個有組織的戰鬥部隊的成員。如:軍分(配給軍人的衣食用品)
營房,軍營〖barracks〗。如:軍壁(軍營周圍的營墻的防禦工事);軍壘(有營墻的軍營);軍陣(軍營);軍門(軍營的門)
中國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屬於路〖prefectureintheSungdynasty〗
奉化軍節度。——宋·陸遊《過小孤山大孤山》
今為宋江軍。
唐於設兵戍守之地〖placeguardedbyarmymen〗,設置“軍”、“守捉”、“鎮”、“戍”等。安史之亂後,內地也設“軍”。如汴州設宣武軍。“軍”與“守捉”的將領稱使;“鎮”與“戍”的將領稱鎮將
陣地〖position〗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唐·高適《燕歌行》
3. “軍”字在文言文裏的意思是什麽動
1、會意。金文字形如右圖,從車,從勹(bāo,包裹)。表示用車子打包圍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車戰,駐紮時,用戰車圍起來形成營壘,以防敵人襲擊。
2、圍成營壘。
3、攻殺。
4、指揮作戰。
5、駐紮。如:軍屯(指駐屯的軍隊)。
6、從軍。
名
1、軍隊。
2、軍隊的編制單位。古代以軍為軍隊中最大的編制單位。春秋時各大國多設上、中、下三軍,歷代沿用其名,人數多少不壹。
3、兵種,軍事組織的壹個部分。如:海軍;空軍;陸軍;青年軍;軍仗(持兵器的儀仗護衛)。
4、士兵。
5、部隊中的官兵。壹個有組織的戰鬥部隊的成員。如:軍分(配給軍人的衣食用品)。
6、營房,軍營。如:軍壁(軍營周圍的營墻的防禦工事);軍壘(有營墻的軍營);軍陣(軍營);軍門(軍營的門)。
7、中國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屬於路。
8、唐於設兵戍守之地,設置“軍”、“守捉”、“鎮”、“戍”等。安史之亂後,內地也設“軍”。如汴州設宣武軍。“軍”與“守捉”的將領稱使;“鎮”與“戍”的將領稱鎮將。
9、陣地。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4. 李將軍的文言文解釋李廣將軍,隴西成紀人。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時做過將軍,就是追獲燕太子丹的那位將軍。他們老家在槐裏,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殺敵斬首和虜獲多,做了漢朝的中郎。李廣的堂弟李蔡,也作了郎官,他們都是武騎常侍,俸祿八百石。李廣曾經隨從皇帝出行,有沖鋒陷陣抵禦敵寇和與猛獸搏鬥的事,因而文帝說:“可惜呀,妳未遇到好時候,假如讓妳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哪還用說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廣任隴西都尉,後調為騎郎將。吳楚起兵叛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敵人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但因梁王授下授給他將軍印,還師後,沒有給予封賞。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哭著對皇帝說:“李廣的才氣,天下無雙,他自伏本領高查強,屢次與敵虜肉搏,恐怕會失去世他。”於是調他為上郡太守。後來轉任邊郡太守,曾為陵西、雁門、代郡、雲中太守,都因奮力作戰而出名。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時,天子派親近的宦官跟隨李廣整訓士兵,抗擊匈奴。壹次,這位宦官帶了幾十名騎兵,縱馬馳騁,遇到三個匈奴人,與他們交戰。那三個人轉身射箭,傷了宦官,那幾十名騎兵也被射殺將盡。宦官跑到李廣跟前,李廣說:“這壹定是射雕的人。”李廣於是帶壹百名騎兵,急追這三個人。那三個人沒有馬,徒步行走,走了幾十裏。李廣命令騎兵散開,從左右兩面包抄,並親自射擊那三人,結果射死二人,活捉壹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待捆綁好俘虜上馬,望見匈奴有數幹騎兵。他們看見李廣,以為是誘敵的騎兵,都吃壹驚,上山布陣。李廣的壹百騎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馳轉回。李廣說;“我們離大軍幾十裏,現在以壹百騎兵這樣逃跑,匈奴壹追趕射擊馬上就全完了。現在我們若留下,匈奴壹定以為我們是為大軍來誘敵,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李廣命令騎兵說:“前進!”進到約離匈奴陣地二裏許停了下來,又下令說:“都下馬解鞍!”他的騎兵說:“敵人多而且離得近,如果有緊急情況,怎麽辦?”李廣說:“那些敵人以為我們會走,現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敵人更加堅持認為我們是來誘敵的錯誤判斷。”於是匈奴騎兵就沒敢襲擊。有個騎白馬的匈奴將軍出陣監護他的兵卒,李廣上馬與十幾名騎兵奔馳前去射殺了這個匈奴白馬將軍,然後又返回到他的騎兵中間,解下馬鞍,命令士兵把馬放開,隨便躺臥。這時剛好天黑,匈奴兵始終覺得很奇怪,不敢出擊。夜半時,匈奴兵還以為漢軍有伏兵在旁邊準備夜間襲擊他們,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廣回到大軍駐地。大軍不知李廣在哪裏,所以沒有派兵去接應。
過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左右大臣認為李廣是名將,於是將他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衛尉,而程不識也調為長樂宮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當邊郡太守,屯兵駐防。出擊匈奴時,李廣的部隊沒有嚴密的編組和隊列陣勢,只選擇有水草的地帶駐紮,在宿地,人人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冊很簡單,不過也派哨兵遠出偵察,部隊從未遇到危險。程不識就要求嚴格部隊編組和紮營布陣,晚上打更巡夜,士吏辦理公文表格必須清楚明細,全軍不得休息,這樣也未曾遇到危險。程不識說:“李廣治軍非常簡單省事,然而敵人如突然襲擊他,他就無法阻擋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痛快,都樂意為他去死。我擡軍雖然繁忙,但敵人也不能侵犯我。”這時漢朝邊郡李廣、程不識都是名將,然而匈奴怕李廣的謀略,士卒也大多樂於跟隨李廣而以跟隨程不識為苦。程不識在孝景帝時因為幾次直諫調任太中大夫,他為人清廉,認真執行朝廷的法令條文。
5. 文言文翻譯經霸上、棘門軍,車駕直接馳入,毫無阻擋,將領都恭侯迎送。
到細柳軍,將士身披鎧甲,手持兵器,弓箭。天子的先頭護衛到,不給進軍營大門。
護衛說:“皇上快到了。”守門軍士說:“我們將軍有令,在軍中只聽將軍號令,不聽天子詔書。”
壹會兒漢文帝到,也不得入內。於是漢文帝派出使者,帶著手諭去見周亞夫,周亞夫才傳令打開壁門。
這時壁門守衛請車駕慢走,軍中不得馳驅。漢文帝吩咐車夫慢慢行走。
到了軍營內,將軍周亞夫帶著刀劍向皇上行揖禮,說:“披上鎧甲不下拜了,以軍禮致意。“漢文帝很受感動,改變了原定的儀式,直起身子用手扶在車木上,表示敬意,並派人通知說:“皇上特前來慰勞,”完成儀禮而去。
出了軍門,群臣感到吃驚,但皇帝說:“唉!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啊!過去到霸上、棘門勞軍,簡直像兒戲,這些將軍可以被襲擊俘虜的,至於周亞夫將軍,豈可被襲擊的麽”稱贊很久。過了壹個多月,漢兵到邊境,匈奴兵遠去關塞,漢軍罷手不追。
於是漢文帝提升周亞夫為掌管京師治安的中尉。
6. 三國文言文翻譯(請教)我來翻譯壹下。
曹操悲嘆的說:“我開始舉起義旗,是為了替國家消滅賊人。各位能仗義相助,我有如大病初愈壹樣的非常高興,想依靠袁紹(本初)帶領河內地區的軍隊,兵臨孟津和酸棗;各位將軍能堅固地防守住成臯,抗拒敵人於敖倉,在繯轅、太谷修要塞,形成險要的地形;袁術(字公路)率領南陽的軍隊,駐守駐丹、析,進入武關,震驚朝野。全都挖溝壑,高築城墻,不參加戰鬥,最好是作為疑兵,來告示現今天下的形勢。順從民意誅殺逆賊,可以穩定局勢。可是現在大家都遲疑著不進兵,太讓天下人失望了。我私下裏自己認為這樣做實在令人感到羞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