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生大師簡介
[1] “蓮花生”,梵文名“Padmasambhava”,音譯為“帕達瑪薩瓦拉”,他的本名叫“白馬穹乃”,又稱為“烏金大師”,是8世紀時的印度烏仗那(今巴基斯坦境內)地方的人,後出家為僧,他學的是印度佛教密宗“因陀羅部底派”的傳承;是當時佛教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壹時。是西藏密乘“寧瑪派”(即俗稱“紅教”)的開山祖師。 公元7世紀初,西藏王統第30世藏王——松贊幹布(650—569在位)統壹了青藏高原的各部落,建立了武力強大的“吐蕃”政權,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開始進入了壹個繁榮期,佛教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傳入。佛教入藏的機緣,是源於松贊幹布王的“政治聯姻”,也就是隨著漢、尼兩位信奉佛教的妃子帶入藏地的。作為陪嫁禮品,唐朝的文成公主和尼泊爾的赤尊公主帶來了佛像、佛經、法物和僧人。據稱兩位公主對佛教的虔誠感化了松贊幹布,據說他曾敕建了12座寺院來供奉佛像,並聘請唐朝、印度僧人來藏地翻譯經典,而且依佛教的“十善戒”制定了世俗的法律。
傳播
到赤松德贊(742—797在位)即位時,出於西藏政治、文化的需要,赤松德贊決心大力弘傳佛教。他曾派“巴·賽囊”等人入大唐迎請經典和僧人,受到唐朝皇室的款待,滿載而歸;唐朝派遣僧人良繡、文素等輪流到吐蕃傳法。唐朝僧人入吐蕃,與吐蕃佛教徒壹起傳譯佛典,並為他們講經說法,甚至將當時漢地盛行的“禪宗”也傳到了吐蕃,贏得了大批信眾。另壹方面,赤松德贊又曾遣使到印度、尼泊爾,邀請名僧“寂護”(清辨的五傳弟子)入藏,但寂護在藏地僅停留了四個月,便迫於反佛勢力而歸;寂護回到印度後,請來密乘大師蓮花生再次入藏,蓮花生大師以神通、咒術降伏了許多本地的“神怪”。蓮花生在藏地雅魯藏布江邊的壹個名叫“桑耶”地方(今山南噶縣境內)建立了“桑耶寺”,並延請12名印度“有部”僧人,為吐蕃最早發心出家的七名青年(世稱“七覺士”)僧人授戒,從此吐蕃才有了本族(藏族)人出家的“僧團”。赤松德贊又派人赴印度留學,並迎請印度高僧無垢友、佛密、靜藏、清凈獅子等入藏翻譯佛典,又請來法稱論師傳授“密法灌頂”以及迦濕彌羅勝友、施戒等傳授“戒法”。 隨著佛教的興盛,引起了藏地原始信奉的宗教——苯教徒的較大不滿,他們利用貴族勢力,排斥力相當強大。早在松贊幹布死後,信奉“苯教”的貴族就開始激烈地排斥佛教。於是,社會矛盾極端尖銳化,終於釀成了“貴族政變”——反對勢力策劃並謀殺了赤祖德贊王。此後即位的朗達瑪王(赤祖德贊之兄),作為反佛貴族的代表,在838—842年間,發動了壹場毀寺驅僧的“禁佛運動”,他們破壞佛寺、焚毀佛經、強迫僧尼還俗或棄“佛”歸“苯”,使佛教受到致命的打擊;壹直到公元978年之後,佛教才得以重新復蘇。 蓮花生的形象,壹般為頭戴紅色尖頂帽,抱骷髏杖,左手端著供髏碗,右手持著金剛杵,跏趺坐在蓮花座上。
身色:白色 頭飾:蓮花帽 著衣:內穿襯衣,外穿法衣,披錦緞半月披風。 持物:右手持五股金剛杵象征能破除幻的力量,左手持顱器象征大樂智慧,左肘挾天杖,刺穿三個人頭的三叉戟代表對貪、嗔、癡三毒的破除。 坐姿:國王坐姿。 最上面這幅唐卡是集上師傳法、教派傳承和“寧瑪派”修法特色為壹體的圖畫。 上方是“寧瑪派”的本初佛法身普賢,接下來是本初佛的“報身”金剛薩,中央部分是蓮花生大師與明妃作“雙運”姿勢在修“無上瑜伽”密法;下方是金剛界的五佛與五部眾,下方正中央是代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陀。 蓮花生大師,是藏傳佛教中最令人尊重的祖師之壹;是當時有名的密宗大師和“降魔”能手,以“神通”、“咒術”名聞壹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