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紛爭
蜀漢內部派系鬥爭是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劉備在荊州或在徐州的舊部,如糜芳,糜竺(徐州)以及 簡雍,諸葛亮等,還有關張趙雲等壹大批舊將。但是在進入益州之後,益州的如法正,費祎,楊儀等新近之臣,難免會有沖突的地方。著荊州集團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漸次雕零,益州集團占據上風,如馬忠、李恢、王平、黃權、譙周等人。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最大的不同便是對諸葛亮劉備圖取天下戰略的認同。
荊州集團跟隨諸葛亮劉備南征北戰,白手起家,有著壹統天下的雄心 。而益州集團則不同,他們本身是當地名流或者上層階級,對他們來說,無論是張魯、劉璋、劉備、曹操、司馬昭統治,都是壹樣,只有自身利益不受損害就可以,他們沒有爭天下的雄心,卻常常是諸葛亮北伐的障礙。後來勸劉禪開門投降的譙周等人就是益州集團的代表。
建安十九年,劉備占領成都,接管了益州,自領益州牧,蜀漢政權初步建立。然而這剛剛建立的政權就已經派系林立,派系內部的不和,派系之間的攻訐開始出現,政局不穩的隱患漸漸凸現。造成這種局面的根源就在於劉備軍長期流動帶來的派系紛爭。
蜀漢政權大致上可以分為四股勢力,並且每股勢力都有很難調和的矛盾。 壹、劉備起兵時的嫡系部隊中的矛盾。二、荊襄人才集團從外到內的摩擦。三、劉璋舊部內部分裂。四、益州士族勢力的反對。劉備的嫡系軍隊和荊襄集團相對於益州的劉璋舊部和益州士族是外來的?入侵者?,當地人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自然會生出壹種反抗心態,這就迫使新生的蜀漢政權必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地調整對內政策,緩和外來政權與當地民眾的矛盾。同時,四大派系本身及彼此之間的矛盾亟需盡快改善。
在前期處理得還可以,如法正與諸葛亮之間的矛盾就處理的很好。 後期,在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後諸葛亮的真傳弟子姜維也不得不漢中屯田避亂,導致了蜀國的衰弱。由此可見,新舊勢力集團之間由於爭奪利益,爆發內部矛盾是必然的趨勢。 這便是蜀漢集團自始至終最大的矛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