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不同火罐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拔罐:不同火罐應用不同的拔罐。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罐具從原始的獸角、竹筒,發展到陶瓷罐、玻璃罐,乃至各種抽氣罐、擠壓罐、多功能電子罐等。目前常用的有竹罐、玻璃罐、抽氣罐。竹罐輕巧價廉,不易摔碎,適於煎煮;缺點是容易燥裂,漏氣,吸附力不大。玻璃罐質地透明,使用時可以觀察所拔部位皮膚充血、瘀血程度,便於隨時掌握情況,缺點是容易摔碎。使用玻璃罐、竹罐等過程中需要明火操作,故帶壹定危險性,應由專業醫護人員操作。而抽氣罐具有使用方便,吸著力強,不需使用明火較安全,又不易破碎等優點,適合家庭使用。
常用的拔罐主要包括閃火法、推罐法、閃罐法、刺血拔罐法、針罐法。
推罐法: 又稱走罐,壹般用於面積較大,肌肉豐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須選口徑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塗壹些潤滑油脂,將罐吸上後,以手握住罐底,慢慢向前推動,這樣在皮膚表面上下或左右來回推拉移動數次,至皮膚潮紅為止。
閃火法: 此為醫院最常用拔罐方法。用鑷子夾95%酒精棉球,把酒精棉球點燃後,使火在罐內旋轉1~3圈(在使用酒精棉球拔罐的時候,酒精棉球必須先稍微甩幹,讓之處於不太飽和的狀態,因為酒精棉球過於飽和將會導致酒精滴落,而滴落的酒精會迅速燃燒。註意著火棉球切勿碰到罐口,以免將罐口燒熱或將酒精殘留於罐口燙傷皮膚)後,將火退出,迅速把罐扣在應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
閃罐法: 罐子拔上後,立即取下,反復吸拔多次,至皮膚潮紅為止。多用於局部皮膚麻木或機能減退的虛證例,尤其適用於不宜留罐的患者、部位,如小兒、女性的面部。
針罐法: 即是將針刺和拔罐結合的方法。在留針時將罐拔在以針為中點的部位上,約10~15分鐘起罐起針。此法能起到針罐配合的作用。
刺血拔罐法: 即在應拔部位消毒後,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或用皮膚針叩打後,再將火罐吸拔於點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強刺血治療的作用。壹般刺血拔罐留置1~3分鐘,出血量2~4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