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過億的老板又誰啊?
戴誌康:從八百元創業到網絡新貴
戴誌康(見右圖)生於1981年,上大學時掙到了自己的第壹個五十萬,如今年僅二十五歲的他在中關村擁有壹家年營業額達五百萬的公司——北京康盛創想公司,2005年7月獲得風險投資的幾百萬美金,身價過億,成為“80後”網絡新貴中壹顆耀眼的新星。
戴誌康坦言,年輕的創業者最大的優勢和劣勢都是年輕,“年輕意味著妳有更多的時間去補救過錯,但反過來講,市場競爭不會因為妳年輕就寬容妳,妳犯錯誤別人不犯,妳可能就死掉了。”
戴誌康從小喜歡電腦,把家裏的電腦壹次次的升級,編程的本領也越來越高。2000年,戴誌康考上了大學,可進了大學後,他對考試和教材不感興趣,十分失望。 那時候互聯網火起來了,戴誌康通過互聯網認識外面的世界,他對把陌生人聯系在壹起的網絡社區有了興趣,他想開發壹套能自動生成社區的軟件,讓即使不懂技術的人也能管理。
為了做軟件,戴誌康開始創業,他大二搬出了學校,每個月八百塊的花銷持續了好幾年:三百塊租房子,兩百塊吃飯,剩下的就是上網和打電話,自己整天悶頭開發軟件——這就是他開創事業所需要的全部成本。就這樣設計出有名的“Discuz!”軟件。起初,這個軟件是免費的,在積累了相當數量的用戶,又跟其它的同類軟件產品進行對比之後,戴誌康決定要對這個軟件進行收費。10月,戴誌康推出新版本,加入新的功能和技術,容納能力是同類產品的好幾倍。打這以後,Discuz!就進入高速軌道,銷售平均每個月增加30%。戴誌康淘到了自己的第壹桶金——到畢業時,他有了五十萬元。
當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為找工作的事東奔西走時,勉強畢業的戴誌康卻成了香餑餑,某公司甚至提出三十萬元年薪邀請他加入,戴誌康選擇了放棄,他揣著自己讀大學時賺的五十萬元,來到北京,開辦自己的公司。經過兩年的發展,公司從最初的幾個人擴張到六十多人,其中80%都是程序員,產品份額也在業界市場內占到了50%,2005年的營業額達到了五百萬元。
到現在,戴誌康仍然把自己的公司定性為技術型公司,他認為只有把技術做專做精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我經常跟程序員說,妳會十樣東西也不如精通壹樣東西。做壹件事情要非常專註、投入,哪怕壹個時期只做壹個事情,做到最好、最精通、最深入,做到這個領域的壹流高手,或者把自己的產品做成這個行業最頂尖的產品,這才是我們追求的目
現在,“李想”已經不再是壹個陌生的字眼。1981年出生的他,1999開始創業,從最初的個人網站到成立PCPOP,李想(見圖)只用了兩年。從最初幾千元的進賬到壹億以上的身價,也不過短短四年。如今,泡泡網年營收入近兩千萬,利潤壹千萬。而創造這壹商業奇跡的就是僅有高中學歷的李想。作為泡泡網首席執行官(PCPOP.COM),李想的身價將近兩個億。
第壹次接觸電腦,李想還是初壹學生,到了高壹那年,他按自己的要求配置了壹臺價值八千多元的電腦,當時每月的上網費將近七八百元,上網的費用是他給電腦專業報刊寫稿得的稿費。
1999年,念高三的李想辦了壹個名為“顯卡之家”的網站,網站發展迅速,不久,日訪問量就達到壹萬多人次,加之用戶的口碑相傳,很快,廣告商開始給李想的網站投錢,每個月有六千多元。
高考前夕,李想決定放棄高考,全力以赴做網站。對兒子的這種選擇,李想的父母顯得相當開明,並沒有過多幹涉。“對我而言是面臨壹個選擇,壹方面自己喜歡媒體,自己做壹個網站,就是經營自己的媒體;另壹方面這個媒體當時已經開始賺錢了,所以當時比較果斷地選擇了做網站這條路。”
泡泡網正式成立之前,李想考慮更多的是如何賺錢,當盈利不成問題時,李想開始琢磨如何才能使公司的利潤保持高速增長。目前,創業有成的李想壹周要上六天班,每天和普通員工壹樣打卡簽到,每天平均工作十小時以上,在他的腦子裏沒有成功這個概念,只有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他現在的目標就是:創壹次業,做壹次並購,實現壹次上市。
高燃:人脈就是資本
高燃1981年生,湖南人。1998年中專畢業後,在東莞樟木頭的壹家廠裏打工,還是想讀大學。半年後,他考上清華大學。2003年,高燃在《經濟觀察報》做財經記者,還被報社評為當年最佳新記者。
2004年,還是記者的高燃,看到當當網、卓越網紛紛顯山露水,也想做電子商務,就寫了壹份商業計劃書,尋找可以提供創業資金的人。他在北京壹家飯店的電梯裏有預謀地“偶遇”楊致遠,高燃簡單介紹了自己的想法,遞上計劃書。可惜這次行動沒有下文。不久,高燃又站了壹夜火車趕到長春,在壹個會議上給江蘇遠東集團老總蔣錫培遞上壹份計劃書。蔣投給他壹百萬元。正是高燃這樣搭起來的人脈網,後來幫他融入風險投資,身價壹下子上了千萬元。
對財經、IT壹竅不通的高燃經過八個月的記者生涯,憑著積累起來的人脈關系進入IT界創業。MySee研發主管鄧迪(高燃清華校友),使壹部片子的視頻直播成本從七元錢降到七分錢。2006年6月,兩人合作將兩家公司合並,專做視頻直播的MySee由此誕生。壹筆美國的風險投資使其公司身價上億。他擁有的除了熱情,就是積累的人際關系,別人都好奇:“高燃怎麽認識這麽多人。”
只有初中文憑的茅侃侃,在2000年連著考了微軟和思科的電腦認證。拿著這兩個招牌,他起勁地折騰:從軟件公司到廣告公司、公關公司、遊戲制作公司,刻意四處跳槽,因為他認為“技術、銷售、管理、包裝和推廣,是經營公司的必須流程,每壹道都有必要熟悉”。
2004年底,茅侃侃碰上壹個曾經合作過的企業老板。茅侃侃曾經為他做項目,很受他欣賞。茅侃侃把悶在心裏想了壹年的MaJoy項目跟他交流:把網絡遊戲搬到線下、模仿其後臺數據運行,但用實景、由玩家實際扮演。兩人壹拍即合,茅侃侃以智力入股,持有25%股份,雙方正式運營MaJoy,整體投資預計三億元。茅侃侃沒有投入壹分錢,僅僅憑他的創意和理念,取得了這個年收入十五億元人民幣的大項目將近20%的股份。如果運轉正常,前景不可預測。
80後懂得抓住時機,該出手時就出手。能有今天的成績,固然與他們自身的勤奮努力密不可分,但這些財富新貴無壹不是具有冒險和大膽創新精神的。80後創業者的優勢就在於他們創新能力很強,敢於嘗試,想做就做。不像70年代的人幹什麽都瞻前顧後,以致錯過很多機會。這批新財富人士的問題也很普遍,就是自我意識太強。而管理企業是要靠組織體系和團隊協作。因此,靠壹個好的創意可以成就壹個企業,但企業做大以後怎麽管理好,這可能是80後企業家應該註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