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和叔齊兄弟為什麽要阻止武王伐紂?
伯夷和叔齊兄弟為什麽要阻止武王伐紂?
商朝末年,在遼寧以西,河北壹帶有壹個北方民族在夏末商初所建,後成為商的諸侯國,叫孤竹國。其實,孤竹國可追溯到殷商初期,殷商王建立商朝後親封同宗血親的墨胎氏為君的國度,作為拱衛商朝北方的壹道關隘。
孤竹國控制地區大體是南起渤海北岸,北到今朝陽的北票市、內蒙古敖漢旗的南部,東到今遼寧的興城市,西至灤河下遊。今朝陽的喀左地區則是孤竹國的都城。當然,還有壹說孤竹國控制的範圍不大,只在河北盧龍的南邊壹帶。
到了商紂時期,孤竹國國君壹***生了3個兒子,大兒子叫伯夷,二兒子叫亞憲,三兒子叫叔齊。
叔齊從小聰明好學,才智聰穎,孤竹國君特別喜歡他,壹直想立他為太子。等到國君年事已高的時候,就選定了三兒子叔齊做自己的繼承人。
當孤竹國老國君年老病重的時候,老三叔齊不願繼承君位,就勸大哥伯夷繼位。伯夷認為父命不可違,也不願兄弟之間爭奪王位,便借口為父親上山挖草藥,離開了王宮,再也沒回來。
沒多久,孤竹國老國君死了,大哥伯夷也沒回來送父親最後壹程。這時,兩個弟弟才知道哥哥是有意外出,為了成全父親的旨意,二哥亞憲就將王位讓給弟弟叔齊。
可是,叔齊見哥哥如此義氣,心裏非常不安,趁王宮裏的人沒註意時,也逃出去了,所以孤竹國的王位只好由老二來繼承了。
逃出王宮後的叔齊不忍心讓長兄壹人在外漂泊,便決心找到大哥,結伴壹起出走。
叔齊四下打聽伯夷的下落,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深山隱蔽處找到了伯夷,並勸說伯夷回去繼承王位,可是伯夷始終不肯,反過來勸叔齊回去。
叔齊無奈,只得對伯夷說:“咱倆出走已多日了,現在老二壹定當上了國君,我們還是都不要回去吧,免得讓二哥為難。”
於是,兄弟二人開啟了結伴雲遊四海的生活。起初他們來到清靜的“北海之濱”,過著閑適的生活。
後來,聽說西周文王寬厚仁慈,招賢納士便不遠千裏投奔周王。於是,兄弟二人壹商量,決定投奔周國的伯昌(周文王)。
經過千裏跋涉,終於到達西岐。伯夷、叔齊拜見了周文王,周文王見是孤竹國公子來了,熱情地招待了他倆,從此,兄弟二人便在周國安下身來。
不久,周文王死了,其兒子周武王想稱霸,決定出兵攻打紂王和其他國家,伯夷、叔齊懷念自己兄弟統治下的孤竹國,於是便不顧壹切加以勸阻,並攔住攻打商紂王的軍馬,這就是“叩馬諫伐”典故的來源。
伯夷、叔齊二人便攔住武王的馬頭叩諫說“父死不葬,爰及幹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
這兄弟二人是說:妳的父親死了,不好好安葬讓他入土為安,卻要興兵打仗,能說是孝子的行為嗎?妳作為臣子,現在要去弒殺天下的***主,能說是仁者的行為嗎?
武王非但不采納二人之勸諫,反而非常生氣,下令手下人殺掉這兩個不速之客。
臨死不懼的兄弟二人繼續勸說:“殺壹人而有天下,聖人不為。”怎麽理解呢?就是武王如果妳不停止伐紂,妳就是不仁不義。
從這點來看,伯夷和叔齊兄弟其實是有自己的壹套政治主張,屬於高舉“仁義”大旗的改良派,他們希望通過勸諫,商紂王改變暴政。這就與周武王等武力派的主張不同了。
這時,武王身邊的姜子牙急忙勸阻說:“大王息怒,這兄弟二人雖說出這番話來,但他們是孤竹國君的兒子,也是互讓君位的賢義之人,不可殺害,就隨他去吧!”武王接受姜子牙勸阻,放了二人。
可是,周武王仍然決意滅商,並殺死紂王,並吞了其他諸國,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自然不再待見伯夷和叔齊,兄弟二人也不想呆在武王身邊。無家可歸的兄弟二人,只得到處流浪,最後來到人煙稀少、樹木叢生的首陽山,在壹處山洞裏隱居。
兄弟二人忠貞不屈,寧願挨餓,也不吃周朝國土上長出的五谷,整天上山挖野菜,摘野果來充饑。
深山老林的生活,加之沒有飯吃,伯夷和叔齊餓得骨瘦如柴,披頭散發。許多年過去了,兄弟二人都成了老頭子。
當地有幾戶老百姓經常看到伯夷、叔齊不食五谷,只吃野菜,便不忍心,送來糧食,可是,兄弟二人寧願餓死,也不食周粟。
當時,壹位農夫對他們說:“妳們就吃了吧,妳們不吃這周國國土上長出的糧食,吃的野菜不也是周國國土上長出來的嗎?”
伯夷、叔齊聽了農夫的話,覺得言之有理,心裏更加深了對周朝的憤恨,後來連野菜也不吃了,以示對周朝和周武王的不滿與反抗。
幾天後,村民們來到山洞,發現伯夷、叔齊這兩個骨瘦如柴的老人死在了山洞裏。
至今,首陽山上相互依偎、幽靜肅穆的“夷齊古冢”,碑匾楹贊琳瑯、夷齊雕像清逸的清聖祠,與伯夷、叔齊三千年以前守節苦餓而死的歷史傳說在陣陣松濤聲中綿延流芳於後世。
周武王感念伯夷和叔齊兄弟二人的壹身傲骨,在伐紂成功後並沒有攻打由亞憲統治的孤竹國,也算伯夷和叔齊用生命保衛了自己的諸侯國。那麽,孤竹國又是什麽時候滅亡的呢?直到春秋時期,孤竹國才被五霸之首的齊桓公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