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三個臭皮匠,抵得上壹個諸葛亮”,真正的涵義是什麽呢?
就像壹根筷子,很容易被折斷,當壹把筷子團結在壹起,會無限增加強度和韌性,想折斷並不容易。
面對壹個問題,壹個人即使有經天緯地的才華,在考慮問題時,通常是單向思維,總有他想不到的地方,在全面性上總要欠缺壹些。
當幾個人同時面對壹個問題時,由於每個人的思維不壹樣,有助於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得出的結果就要豐富許多,全面許多。
因此,從古至今,想幹大事的人都喜歡成立智囊團,招攬天下的能人來為自己效力。如,三國裏劉備帳下能人很多,除過諸葛亮之外,還有龐統、法正、徐庶等人,他們與諸葛亮壹起,***同組成了劉備的智囊團。
實際上,“三個臭皮匠,抵得上壹個諸葛亮”這個典故來源於三國時期的壹個故事。
諸葛亮在三國鼎立時期,不但是著名謀士,還是壹名能工巧匠。某天,他受東吳孫權的邀請,來到東吳都城建業(今南京),準備給孫權建造壹座高大上的佛塔。諸葛亮是聰明人,立馬想到借助建造佛塔的名義,來打探東吳的真實國力,為以後收拾東吳提供壹些有價值的線索。
諸葛亮發揮自己的本事,設計了壹座高度超過20丈的佛塔,給塔頂上又設計了壹個高度為5丈的銅葫蘆,銅葫蘆的重量達到4000多斤,僅僅鑄造這只葫蘆,以東吳目前的實力,似乎很難辦好。
然而,又不能讓諸葛亮笑話東吳沒有能人,於是,孫權命人在城墻大門旁貼了壹張告示,招賢納士,如果有人能攻破這道難題,重重有賞。
壹個月後,仍然不見動靜,孫權急得滿頭大汗,諸葛亮則幸災樂禍,等著看東吳出醜。
建業城正門門口有三個相貌醜陋,目不識丁的皮匠,被當地人稱作“醜皮匠”,他們聽說諸葛亮這樣傲慢無禮地刁難東吳人,就決定回擊諸葛亮,為東吳人挽回顏面。
三個皮匠首先砍伐了壹棵十幾米高、兩米粗的大樹,通過雕刻和拼接,把大樹制作成壹個葫蘆模型,接著,以木葫蘆做胚子,用許多張水牛皮蒙在表面,壹針壹線縫制成牛皮葫蘆,然後,在牛皮葫蘆上豎著劃出壹條等高的口子,掏出木葫蘆,又把牛皮縫好,就這樣制作好了銅葫蘆的模子。
最後,把牛皮模子埋在沙土裏,給模子裏面澆築銅水,最終,做好了諸葛亮所要求的銅葫蘆,尺寸、重量都不差。恃才傲物的諸葛亮看到亮錚錚的銅葫蘆後非常驚訝,贊嘆東吳是藏龍臥虎之地,不敢久留,就起身告辭。
東吳人歡天喜地,議論紛紛,說著說著發明了“三個醜皮匠,勝過諸葛亮”這句俗語。
在後來不斷流傳中,由於諧音關系,這句俗語逐漸變成了目前的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