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福州倉山的歷史
倉山境內多山丘坡地,高蓋山、長安山、煙臺山等貫穿中、北部,東部有黃山、城門山等。島內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歷史上曾於煙山南麓遍植梅樹,素有“瓊花玉島”的美稱,古時,就有“十裏花為市,千家梅作林”的繁華。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倉山區還是歷史上有名的領事使館區,外貿基地及航運中心,英、美、法等17個國家在倉山設立了領事館或代辦處,同時還創建教堂,開辦學校,開設醫院、發行報刊、設立洋行等。由於西方經濟、文化滲透,倉山區至今保存著英式、哥特式、羅馬旋門式、東歐式及中西結合式的建築,形成了倉山區獨特的建築特色和區貌。區內名勝古跡眾多,金山古寺、陳若霖故居、陳紹寬故居、煙臺山公園、高蓋山公園等人文、自然景觀與正在開發的馬杭洲、桔園洲、閩江公園(南園)等沿江沙洲構成了倉山區豐富的旅遊資源。
倉山老城區沒有經過第壹輪的舊城改造,古建築保留得相對完好,這些也是老倉山難得的資源。
倉山區是福州著名的學區,自1980年被國務院批準為福州市的文化居住區以來,區內新建和擴建少年宮、文化館、圖書館、科技館等壹批文化設施。特別是國家投資在區西南部有新辦30多所大、中專院校和幹部學校。因而,倉山區最具有書卷氣,學術氛圍最濃。倉山人對子女教育也十分重視,特別是老人,早年就讀教會學校,能接受對子女開放式的教育理念,是福州受開放思潮影響的第壹代,有著較深的內涵。倉山老城區有著眾多的優質學校、優秀教師,隨著原住民的素質普遍較高,越來越飽滿的人文因素決定了倉山具備很好的居住氛圍。
倉山區是福州的校區,匯集大中小各類院校,有福建師範大學、福建公安高等專科學校、福建建築高等專科學校(現改名為福建工程學院)、農林大學、華南女院、省農業學校、福建船政學校、市體育學校、師大附中、港頭(十二中)、四十中、區實小、紅霞小學、上渡小學、齊安小學、以及格致、英華、三壹、毓英、文山、陶淑等中等學校,還有福建省金山幼兒園、福州三中金山校區、金山文體中心、金山小學、小金星國際幼兒園等。
倉山區地處福州市南大門,水、陸、空便利的交通條件日趨發達;閩江、烏龍江四周環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福廈路起始點和福泉高速公路接口始於該區,並有8座大橋與島外連接;正加緊實施的環島提路工程,以及日臻完善的島內路網建設,將進壹步促區域交通網絡建設的成熟化、合理化。福州長樂國際機場距該區僅35公裏。隨著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發展,投資環境將進壹步優化、必將有力地促進倉山區經濟的騰飛。
從福州地圖上看,倉山區雄踞著福州市的西大門和南大門,在福州市21世紀發展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自“九五”開始,倉山區壹直以“建設福州新城區”為目標,按照現代化省會中心城市的要求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居住、教育、金融、文化、醫療、休閑等各類市政配套日益完善。
金山工業集中區和生活區的興建,打通並擴大了福州市的西大門,為21世紀初福州市實施“東擴南進”發展戰略之壹的“南進戰略”拉開壹個宏偉的序幕。而根據“十五”總體規劃,倉山區委、區政府積極實施“全面開發南臺島,建設福州新城區”戰略,構建城市的文教區、科研基地,城市重要的商貿區、旅遊娛樂區及高尚住宅區。在完成了上渡路、南臺大道壹期和洋洽路建設工程後,目前南江濱大道和二環三期、閩江五橋、三環壹期等市政民心工程正在啟動。
三環路藍圖把倉山大部分歸入在內,倉山將迅速融入福州市中心生活圈;汽車南站的“南移”計劃使倉山開始進入城市樞紐核心;上渡及下藤舊屋區改造的陸續完工將重新定位倉山;下藤路商業休閑步行壹條街的建成以及首山學生街的改造為倉山增添了商業色彩,更使有著“百年書香”的倉山迎來新時代。
南江濱掀起居住熱潮。東起規劃中的前橫大橋,西至解放大橋,北抵閩江,南延至煙臺山南路、觀井路、觀海路、朝陽路、工農路、舊堤壩港頭壹線的南江濱道路建設及舊屋區改造工程於2003年8月14日正式啟動。這項工程是市委、市政府2004年為倉山人民興辦的最大的實事項目之壹。
被規劃為集休閑、觀光、文化、旅遊於壹體的南江濱大道工程,斥資10億元、總占地705畝。改造工程的完成,將徹底改變倉山區城市建設相對滯後的狀態。工程建成後,可與原有的南江濱大道相銜接,並與北江濱大道相對應,形成兩條“巨龍”沿江而下的態勢,使得南江濱板塊成為居住、休閑、生活最具升值潛力的、最為理想的高尚人文新城區。
可以自己去百度查下,我也是上面找的,還有很多歷史故事有興趣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