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趣味之民國建築
背景:民國時期,有權有勢有名的達官貴人們是各顯身手(身份的象征嘛),在城內修築了大量的建築,其中不乏大量中歐結合的園林。可以說,凡有大人物待過的地兒,必留某痕跡。解放後,這些建築因為大部分是敵偽財產,被政府各級部門接收,8、90年代,成都大規模進行“舊城改造”,能夠保存下來的所剩無幾。
少城苑:多而不少的老成都應該都去過人民公園的少城苑內的少城茶園喝過茶,若細細遊玩,會發現在蘭草園旁邊有兩棟風格各異的建築掩映在其中。
圖壹二:屋頂和整體結構是中式,外墻的顏色泛藍灰,門窗的構造卻帶西式風格。特別是主屋前後壁頂的紅色圓形鏤空圖案很具特色,如壹個行駛中的古代車輪,《心地觀經》有偈雲”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終始“。
圖三的歐式風格更為明顯,表現在門窗構造上,門窗頂部裝飾線條流暢,如隨風擺動的楊柳。明顯采用了哥特建築的風格。哥特建築的特點之壹是尖塔高聳、尖形拱門層層往內推進。這樣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並且尖肋拱頂也具有“向上”的視覺暗示。
李家鈺兄弟樓:李家鈺(1892-1944)著名抗日將領。字其相,四川蒲江人。1937年抗戰爆發後李家鈺所部編入第22集團軍,並率部赴晉。1938年後,歷任第22集團軍副總司令、第36集團軍總司令等職。1944年5月21日,在豫中會戰失敗後的撤退途中,遭到日本便衣隊的襲擊,壯烈殉國,終年52歲。死後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上將。
坐落於方池街22號,毗鄰四川省總工會,是座三層磚結構洋樓,最底部半層為地下室。宅樓外部,灰色磚墻、紅色木頭窗框、微翹的屋檐、瓦片屋頂混搭花式玻璃窗、圓拱型大門。
圖五能清晰的看到,在每扇門窗的邊緣都鑲嵌了紅砂巖作為裝飾,正門上面的窗戶尤為明顯,近距離看,隨著歲月的流逝,已有風化的痕跡。
圖六七可以看到,和圖三造型統壹的門窗迥異的是這裏的每扇門窗都幾乎都各個不同,各具特色。且窗戶的數量也特別多,四面采光。
任何壹種外來的人、事、物,都需要入鄉隨俗才能與當地的人、事、物正真的融入其中。不說外國人到某地,就算是隔壁鎮的到鄰村都需要遵守當地的習俗才能更好的生活;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不同地區也出現了不同的派別,藏傳佛教和內地佛教又有更細的分支。更何況是建築。兩兩相撞,閃出智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