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的滿清政府,死到臨頭了,為什麽還不實行君主立憲制呢?
晚清政府統治期間統治期間,國內局勢動蕩不安,慈禧也知道清政府活不了多久了,也曾經打算立憲,這才有了晚清政府的預備立憲。
其實慈禧也曾經派出過大臣出海,前往西洋學習各地先進的體制,經過考察,慈禧得出了壹個重要的結論,那就是如果要實行君主立憲制,最好學習日本的政治體制,日本與中國同屬亞洲國家,同時日本與中國從數千年前就開始有交流溝通,雙方知己知彼,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日本的政治體制也是最適合中國的。
慈禧眼睜睜的看著中國日益衰落,也考慮過放權的事情,只不過,放權的時間被她無限推後,至少慈禧當政期間,不會出現君主立憲制。
推行君主立憲是國家上層以及國家內部大部分人的***同訴求,革命黨人希望君主立憲,慈禧等皇家貴族也壹樣君主立憲,君主立憲的阻礙還剩下八旗子弟等壹大批封建舊貴族。
如果清政府多撐幾年,君主立憲制說不定還真能實現。經過考察,慈禧的確是發現了日本的君主立憲制是最適合其使用的政治體制,慈禧也考慮了預備立憲,成立了內閣,只不過預備立憲的時間為九年,內閣也全部都是滿清貴族。
國內的資產階級對革命的熱情讓清政府傻了眼,本來定好的九年,因為國內資產階級的強烈訴求,改為了五年,壹方面,慈禧等滿清貴族希望延長立憲的這個過程,另壹方面,國內的資產階級又希望加速這個進程,雙方矛盾自然日益突出。
此外,當時那場突然爆發的辛亥革命其實並不具備將清政府覆滅的能力,國內的資本主義實力其實相當弱,比起來俄國,英國等強大國家,國內的資產階級其實並不具備扛起大旗的實力,恰恰相反,國內的資產階級從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才逐漸的開始成長,這之前的資產階級基本上算是被封建地主階級全面碾壓的,短短的幾十年,資產階級能成長到什麽地步呢?
別說慈禧並不打算那麽快放權,就算是慈禧想要放權,毫無疑問的,資產階級也沒那個能力接權。正如辛亥革命以後,封建地主階級倒了,資產階級看似掌權,實權卻是落到了以袁世凱為首的大軍閥手中,革命的果實被竊取,而溥儀也退了位,中國進入了長達十幾年的軍閥割據的混亂時期。
其實大清王朝的滅亡本就是個巧合,大清仍舊具備著與革命黨人壹較高下的實力,革命黨人的實力又相當弱,每壹次起義,參與人數最多的也不過近百人,大清錯誤的估計了當前形勢,認為敗局已定,這才讓溥儀早早的退了位。
大清其實並非沒有打算使用君主立憲的制度,只不過時機未到罷了,由於資產階級對權利的強烈訴求,以及壹系列的歷史因素,這才導致大清沒能完成君主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