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朐特色美食和景點有哪些?
[編輯本段]
1.五大鎮山之首----- 沂山
沂山又名東泰山,雄峙於沂蒙山區北部,連接臨朐、沂水、沂源三縣,主峰玉皇頂,處臨朐縣境內。山體蜿蜒,氣勢磅礴,奧谷深幽,鐘靈毓秀,燦古灼今。具有南險、北奇、東秀、西幽之特點,為汶、彌、沂、沭四水發源地。古齊長城綿延山巔。其峰峭、石奇、谷翠、水秀、古剎“松濤”、“雲靄”相映成趣。總面積65平方公裏。沂山最高峰玉皇頂,海拔1032米,蜿蜒盤
山公路直達峰、巔天街。風景區規劃範圍內大小山峰達200余個,其中海拔700米以上者29個,均為渾圓狀;溝壑大者14條,多呈“U”字型,顯示壯年期的地形地貌特征。山峰除玉皇頂雄偉壯觀外,其著者還有: 獅子崮,因崮巔巖奇崖峻,遠望神似雄獅仰天長嘯,故名。歪頭崮,西與獅子崮並立,合稱“雙崮”,面南坐北,高聳穹空,主峰外探東斜,故名。其四面峭壁若削,三面臨深谷,南天門外壁刻“人世蓬萊”四字如鬥。崮頂有王靈官廟、碧霞祠等。崮頂壹天然圓穴如面盆,水清見底,名曰“天池”。扁崮,其勢狹長高峻,呈扁形,頂峰
巨石嶙峋,峭壁懸崖,峰頂分二,北似“長龍”,南似“臥虎”,形奇勢險。諸峰中還有花枝臺、龍頭崮、回頭崮、掉花崖、筆架山等,均氣勢不凡,巍然聳立,形態各異,秀拔蒼穹,天生麗質,野趣盎然,無不使遊客領略到壹種尋奇覓幽探勝的意趣。沂山為典型的溫帶季風氣候,因受海洋氣候影響,四時潮濕多雨雪。年平均溫度為9.8°C,由於山高相對差大,春季氣寒時間長,夏秋氣濕多雲霧,冬季嚴寒積雪滿山,別有情趣。同時山上山下氣候有明顯差異,隨山勢
高度而變化,玉皇頂溫度比山下低10.8°C,年降水量850毫米。沂山植被豐茂,種類繁多。植物資源極為豐富,據有關資料統計,***137科、480屬、1000余種,其中人工栽培100余種,可謂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資源。
沂山,自然風光秀麗,豐富的人文景觀,更是壹幅記載滄海桑田的歷史畫卷黃帝登臨沂山,青史有據可考;虞舜肇州封山,賜山名“東鎮”;周穆公沂山封禪,留下地名“穆陵關”;漢武帝祭封,留得“玉帶溪”;隋文帝詔立神祠,“開皇”壹統;唐太宗封東安公,保土安疆;郭威兵陳山寨,終成後周之主;宋太祖欽建“東鎮廟”丹書流芳。殿宇巍峨而宏麗,碑林矗峙而壯觀;漢柏、唐槐、宋銀杏生機勃勃,乃靈氣所鐘,高著風範。“穆陵關”處,齊長城赫然入目,伯國雄風,傳數千年。沂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沂蒙老區人民,在這裏奪取了革命勝利,又用勤勞的雙手描繪著幸福家園。隨著開發建設的不斷深入,沂山將以嶄新的面貌迎接中外賓朋。
2.霜打紅葉,潑染山紅--石門坊
石門坊,亦稱石門房,又名石門山,位於臨朐城西二十多華裏,山勢曲結南向,兩峰對峙如門而得名。
奇觀天成的石門“晚照”,居臨朐八大景之首,早在殷商時期,即被人們所慕仰距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殷商臨朐之城為逄國,石門山為逄國轄地。逄王(伯陵)為朝廷忠臣,人們為追念其功德,便在風景秀麗的石門山立廟祀之。到了唐代,增建廟宇,刻佛像,已成為名勝之地,黃冠緇流,騷人墨客,雲集於此,遁跡觴詠。宋、元、明 時建成佛塔、神龕。清代、民國時期,續增摩崖刻石,新建文昌殿,構成了古代建築群。
石門坊有八洞:龍洞、三元洞、仙人洞、懸天洞、尊天洞、串門洞、 盼僧洞。其中尤以龍洞、三元洞為最。洞勢各異,驚險誘人。
石門坊群峰環翠,壁立千仞,嶙峋夔石,青者如黛,白者如堊,峭者 如削,剝者如脫。紅葉黃櫨遍布山崗峽谷,每值深秋,霜打紅葉,潑染山紅;叢櫨間柏,漫紅嵌黛,丹青麗雅,瑰麗如畫。重陽時節,中外遊客 慕名觀賞石門紅葉,絡繹不絕 .
傳說,石門房是天上財祿大神儲蔵珠寶的地方,為嘉獎人間善事,凡生有十個男孩,不生邪事,品行端正者,便能開放石門取寶。
山下有壹個叫崇財的人,自幼父母雙無,家境貧苦,但他不負寒門,立誌興家立業。他早出晚歸,勤勞耕耘,省吃儉用,攢錢置地。不幾年,買下良田數畝。吃用寬綽,遂娶妻厲氏。
夫妻勤勞耕織,家業日趨興盛,連生九子壹女,可算是人財兩旺了。崇財夫婦理應恪淡節欲,力儉躬行。但他們並不滿足,家業大了,生活好了。反而萌生邪念。壹天厲氏對丈夫說:“光賣死力氣,掙錢太費勁,咱有十個孩子,人多勢大,還怕誰家?”
壹天,長子玉為偷了鄰居壹只羊,去集市賣得錢兩吊。當崇財從兒子手中接過來錢來時,喜形於色,當著十個孩子的面,連聲說:“有能耐,妳們也要跟著哥哥學,想辦法,找錢眼。”其妻厲氏也誇獎並給了玉為十個熟雞子。還說“孩子,吃了壯壯力,只要弄得錢來,爹媽就滿意。”從此十個孩子窮盡其力,各展其力,各展其技,逾墻越舍,攔路打動,四處行盜,壹時家中財物驟增。崇財夫婦滿心歡喜,進壹步縱子為所欲為。
壹天厲氏對丈夫說:“如能開放石門房,取到金銀寶貝,咱家就富貴有余了。”崇財說:“我也為此事想過,不過咱只有九個男孩子,尚欠壹子,是開不開石門的。”“我把咱閨女扮作男兒,冒名頂替就行了。”“好,好,就這麽辦。”崇財喜形於色,十分贊成妻子的說法。於是,崇財率領“十子”每人各擔兩個大筐去石門遍取定。到了石門房前,崇財焚香雙膝跪地,叩首禱告曰:“財祿大神,我生有十個男孩子,家教善行,品行端正,今天前來取寶,望聖神恩賜!”說罷,果然石門大開。崇財父子見滿屋金銀珠寶發出閃閃金光,望 之饞涎欲滴。“十子”急忙擔筐裝 得滿滿的。其女體弱,拿取稍慢,急得崇財頭冒汗珠,說道:閨女,妳快拿......,”沒說完,石門就關了,貪得無厭,欺詐妄為的崇財及其九子壹女被關入房內,窒息而死。
這件事,惹怒了財祿大神,為防止世上貪巧詐之徒,欺天妄地,從此,石門永閉不開了。
3. 煙靄三冬暖--老龍灣
老龍灣---天下七十二名泉之壹
老龍灣,原名薰冶水,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有“北國江南”之稱。位於臨朐縣城南12.5公裏處的冶源村前,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集而成,水面面積約2.7萬平方米,水深盈丈。湧泉多不勝數,主要有薰冶泉、萬寶泉、善息泉、八角灣等,此皆源出於山石中。灣內看去到處泉水噴湧,猶如熠熠生光的串串珍珠出自水底滾浮而上。泉水清澈見底,四季恒溫18℃,盛夏酷暑,清涼甘冽;數九隆冬,灣中雲霧蒸騰,煙霞繚繞。晨暮,霞光流瀉,與水面霧靄交融,極為壯觀。《臨朐八大景詩》中“冶源煙靄三冬暖”之詩句的意境即出於此。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將薰冶水載入《水經註》曰:“薰冶水已成名跡”,“泉側有壹祠,名冶官祠,是古冶官所在地”。
老龍灣內泉計萬許,出名的有鑄劍池、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等。鑄劍池又名薰冶泉,在老龍灣西端,泉水湧流,是主要源泉之壹,在《齊乘》中已有記載。 因歐冶子用混沌寶斧鑿出源泉,便有了“冶源”的地名;因歐冶子在鑄劍淬火時壹次次使水中冒起熱氣,此泉便名“薰冶泉”。連老龍灣原名也叫“薰冶湖”。後因當地流傳內有泉眼直通東海,神龍三千居其中,便修了龍王廟,始新得名“老龍灣”,隨之“鑄劍池”、“試劍石”也因歐冶子的鑄劍、試劍而得名。
薰冶泉 又名鑄劍池,為老龍灣的最大源泉。壹泓清池旁的盤石上鐫有“鑄劍池”三個大字,崖壁上還鐫有題詩:“天丁呵護陰陽劍,神斧鑿開混沌池”,用筆奇致,字體剛勁飛動。這是雪蓑應馮惟敏之約而題書的。
善息泉 在老龍灣南白龍行宮故址東40米處。泉水由海浮山腳臥牛石下噴湧而出,猶如珍珠萬串,熠熠生光。盛夏臨泉小憩,暑氣頓消;煮水烹茗,清香純正。酈道元曾在臥牛石上坐歇,故名。
濯馬潭 在江南亭前三角灣,泉旺水清,傳說戰國末期,齊宣王的妻子鐘離春曾在此洗馬,故名濯馬潭。馮惟敏《冶源十大景》中之“捉馬潭”,指江南亭後水深處。
萬寶泉 老龍灣北,為長方形水池,池水清澈,是灣北居民的主要飲水泉。水池東邊松節亭內有壹石碑,書“萬寶泉”三字,系清同治年間秀才馮錫田手筆。
雪化橋 鑄劍池東原有壹青石拱橋,是遊人進入老龍灣的通道,造型優美,橋身觸及水面,縱然是三九隆冬,水溫亦能暖透橋面,每逢冬天降雪,雪花落到橋面就被溶化,故名雪化橋。
雲橋 濯馬潭出口處橫壹拱形石橋,名雲橋。濯馬潭水尚未匯過雲橋,即與外水相遇,水面上橫有兩水分界線,靜如震裂玻璃紋之分明,動似風送遊絲虛無中。若擊破水面,又瞬息復原,是為奇觀。
白龍行宮 雪化橋南龍王廟舊址處,就是三面環水的“白龍行宮”。對面立有清人陳榮的畫竹刻石。石碑用青磚鑲嵌,內徑高1.58米,寬1.56米,鐫竹數竿,枝葉勁峭而工整,灑落多姿而布局有方。用筆遒勁,形神盎然,頗得竹質高潔之神韻。
海浮山 在老龍灣南側,海拔215.9米。傳說遠古時代這裏壹片汪洋,唯此山翹首於海面,遂稱海浮山。山頂浮山廟聲名遠播。這座古剎,始建於北魏和平三年(462年),由南齊高僧僧遠選址修建,並定名鐘靈寺,後更名玉泉寺、浮山廟。此廟經歷代擴建,至清代已規模宏大,占地1.4公頃,有殿祠樓閣十幾座,齋房僧舍70余間。清末民初以後,因多戰亂,香火逐漸冷落。數百株千年古木被砍,寺廟被焚。新中國建立後,政府修復古建築,並有諸多名家題寫匾額。重修後的浮山廟,分前、中、後三進院,主體建築有碧霞祠、玉皇閣、王母殿、東西兩廡、鐘樓、鼓樓、魁星樓等。
海浮山南坡,1986年4月發掘的北齊南討大行臺都軍長史、威烈將軍崔芬墓,對研究我國繪畫史有著極其重要的史料價值。這壹帶多古墓,為海浮山墓群,1992年由山東省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的東面有聞名國內外的冶源水庫。山西側有臥龍崗石蘑菇群,有涓涓清泉和茂林修竹等。
亭 海浮山上,綠竹叢中,老龍灣南有江南亭,為明代著名散曲家馮惟敏晚年棄官歸裏,隱居於老龍灣畔時所建,原名“即江南”。清乾隆年間,大學士於疏敏為之題“碧波雲譚”匾額,1912年重新修葺,馮氏後裔馮瑞章改題為“江南亭”。1986年秋,書法家武中奇為之題書“碧波雲潭”,重制匾額,懸於江南亭內。老龍灣北有芳洲亭與白龍行宮南北對峙,隔水相望。清光緒《臨朐縣誌》載,明代馮琦曾在此建清漪亭,久圮,在其址建小亭,題曰“芳洲”。因年久失修1965年拆毀,1973年再建,仍名芳洲亭。芳洲亭丹柱青瓦,造型精美,四面環水,只有壹小橋與北岸相通。亭周圍數十畝翠竹,相傳開始也是其從江南移栽來的,亭前之八角灣、小雪橋、清流潺潺,是老龍灣的佳景。馮惟敏曾隱居在這裏,自稱“海浮山人”。在隱居冶源的歲月裏,他創作了大量的散曲、雜劇。有時日與朋輩觴詠歡宴,浩歌自適,放形山水,留下許多贊美老龍灣風光的篇章。
老龍灣歷史悠久。其西盡頭主泉--薰冶泉,在戰國時期的史書《齊乘》中已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著的《水經註》中寫道:“薰冶水已成名跡”。據傳說: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深不可測,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得名“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臨朐縣城南十二公裏處,冶源鎮境內的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流而成。水面面積五十余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要有鑄劍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放生池等。壹串串氣泡自水底上浮,有如萬顆珍珠。南岸竹林環抱,北岸楊柳垂絲。老龍灣水四季恒溫(攝氏17--18°C)。水面上水雞嬉戲;竹林中群鳥棲息。盛夏酷暑,老龍灣水清涼甘冽,浸人肌膚;但在數九寒冬,水面上卻霧氣蒸騰。古人遂在《臨朐八大景詩》中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
老龍灣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使老龍灣風光不斷點綴更新。地處偏僻山鄉的老龍灣,終如壹個少女--她雖衣著簡樸,但憑美貌麗質,吸引遊人。
老龍灣歷史悠久。其西盡頭主泉--薰冶泉,在戰國時期的史書《齊乘》中已有記載。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他著的《水經註》中寫道:“薰冶水已成名跡”。據傳說:老龍灣內有泉眼直通東海,深不可測,有神龍潛居其中。故得名“老龍灣”。
老龍灣位於臨朐縣城南十二公裏處,冶源鎮境內的海浮山北麓,系地下泉水湧出地表匯流而成。水面面積五十余畝,水深盈丈,清澈見底。老龍灣內泉計萬許,主要有鑄劍池、秦池、洪湖窟、善息泉、濯馬潭、萬寶泉、放生池等。壹串串氣泡自水底上浮,有如萬顆珍珠。南岸竹林環抱,北岸楊柳垂絲。老龍灣水四季恒溫(攝氏17--18°C)。水面上水雞嬉戲;竹林中群鳥棲息。盛夏酷暑,老龍灣水清涼甘冽,浸人肌膚;但在數九寒冬,水面上卻霧氣蒸騰。古人遂在《臨朐八大景詩》中留下“冶源煙靄三冬暖”的詩句。
老龍灣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聞名遐邇,使中外遊客流連忘返。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使老龍灣風光不斷點綴更新。地處偏僻山鄉的老龍灣,終如壹個少女--她雖衣著簡樸,但憑美貌麗質,吸引遊人。
4.更鳥鳴歌囀--海浮山公園
在臨朐縣城南13公裏的冶源鎮東南隅,譽為“煙靄三冬暖”的八大景之壹的老龍灣南側凸起壹山,與碧波蕩漾的老龍灣相依相映,這便是海浮山。該山呈東南-西北長1.5公裏,東北-西南寬1.1公裏的橢圓狀,地理坐標為:北緯36?23?59"至36?24?39",東徑118?29?38"至118?30?26"。占據面積1.2平方公裏,山的最高點海拔215.9米。整個山體皆為古生界奧陶系八陡組優質石灰巖組成,上覆厚度極薄的新生界第四系更新世紅色粘土、全新世碎石層和黃土層。 海浮山屬於老龍灣風景旅遊區,它地處平原與山區交接地帶,西南為山區,東北為山前沖積平原和丘陵。
海浮山主體部分地貌特點是南翹北俯,東陡西緩,山脊渾圓平頂狀,四周地勢平窪,中間突兀而出成山。海浮山所盤距之地,早在古生代早期,隨著地殼大幅度下降,被海水淹沒,接受了巨厚的海相碳酸鹽寒武系和奧陶系地層的沈積,奠定了主體的物質基礎。距今4.5億年的加裏東運動,地殼上升,缺失了中、晚古生界誌留系、泥盆系、石碳系、二叠系的全部地層。在地殼持續上升,而海水繼續退即的時期,此山因在四周方圓數裏內海拔最高,據舊誌載:“海浮山北側下有老龍灣,山泉大小數十個,湧流不斷,如海之水,有山顛浮海之意”,傳說遠古時代這裏壹片汪洋,唯此山翹首於海面,遂稱“海浮山”。中生代燕山構造運動期間,本地及其附近發生了大的地殼破壞作用,不但有北東和北西向繼承性斷裂的發生、發展,而且有近東西和近南北向斷裂的廣泛產生、發展,使完整的地殼裂為許多斷塊,這些斷塊有的上升拔起形成山丘,遭受風化剝蝕;有的沈降形成凹陷窪地,接受中生界侏羅-白堊系雜色碎屑巖、凝灰質碎屑巖的沈積。海浮山、溫泉河和老龍灣的地貌景觀此時已基本形成。斷裂的產生、發展,為地下巖漿活動提供了道路,在斷裂深源交匯處,或地殼軟弱帶,巖漿相繼侵入噴發。溫泉河以東安山巖、玄武安山巖、安山凝灰巖等火山巖為主組成的低平山丘,便是噴發巖漿溢流的產物。受巖漿熱液和上地幔溫度的影響,溫泉河、老龍灣泉水始終保持攝氏18度的恒溫。
在海浮山廟的西北側,山坳中有壹絕妙小景。昔博邑人曹有聲遷居於此,歷經幾世,培植花木,收集怪石,壘石龍臥於高崗,遂稱臥龍崗,亦稱“曹家花園”。這裏紫藤、側柏、四月雪、金銀花、棗樹、石榴樹、野玫瑰、紫竹、萱草等遍地,樹花盛開時節,分外絢麗。其景區四時成趣,春景最佳:滿園藤花,燦若紫霞,榴開滾火,萱花閃金,槐戴團雪,白花似錦。更鳥鳴歌囀,蜂飛碟舞......以襯海浮山山會、老龍灣遊船,三景如珠聯壁合,交相輝映。